「面试官们都怎么问」系列文章主旨是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整理ML/DL/NLP相关知识点,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准备面试的同学或是温故知新的前辈,我们希望都能通过这一系列的文章收获到或多或少的帮助
这会持续更新,希望你能喜欢 目前已整理的有:
逻辑回归假设数据服从伯努利分布,通过极大化似然函数的方法,运用梯度下降来求解参数,来达到将数据二分类的目的。
这句话包含了五点,接下来一一介绍:
任何的模型都是有自己的假设,在这个假设下模型才是适用的。
逻辑回归的第一个基本假设是假设数据服从伯努利分布。
伯努利分布:是一个离散型概率分布,若成功,则随机变量取值1;若失败,随机变量取值为0。成功概率记为p,失败为q = 1-p。
在逻辑回归中,既然假设了数据分布服从伯努利分布,那就存在一个成功和失败,对应二分类问题就是正类和负类,那么就应该有一个样本为正类的概率 ,和样本为负类的概率 。具体我们写成这样的形式:
逻辑回归的第二个假设是正类的概率由sigmoid的函数计算,即:
预测样本为正类的概率:
预测样本为负类的概率:
写在一起,即预测样本的类别:
个人理解,解释一下这个公式,并不是用了样本的标签 ,而是说你想要得到哪个的概率, 时意思就是你想得到正类的概率, 时就意思是你想要得到负类的概率。另外在求参数时,这个 是有用的,这点在下面会说到。
另外关于这个值, 是个概率,还没有到它真正能成为预测标签的地步,更具体的过程应该是分别求出正类的概率即 时,和负类的概率 时,比较哪个大,因为两个加起来是1,所以我们通常默认的是只用求正类概率,只要大于0.5即可归为正类,但这个0.5是人为规定的,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规定为大于0.6才是正类,这样的话就算求出来正类概率是0.55,那也不能预测为正类,应该预测为负类。
都说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是它的极大似然函数,但是为啥呢?
先一句话概括一下极大似然估计,顺便就复习了,以防面试官问起来:
极大似然估计:利用已知的样本结果信息,反推最具有可能(最大概率)导致这些样本结果出现的模型参数值(模型已定,参数未知)
再联系到逻辑回归里,一步步来分解上面这句话,首先确定一下模型是否已定,模型就是用来预测的那个公式:
参数就是里面的 ,那什么是样本结果信息,就是我们的 , ,是我们的样本,分别为特征和标签,我们的已知信息就是在特征取这些值的情况下,它应该属于y类(正或负)。
反推最具有可能(最大概率)导致这些样本结果出现的参数,举个例子,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样本点,是正类,那么我们把它丢入这个模型后,它预测的结果一定得是正类啊,正类才是正确的,才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它最大,这样才符合我们的真实标签。反过来一样的,如果你丢的是负类,那这个式子计算的就是负类的概率,同样我们要让它最大,所以此时不用区分正负类。
这样串下来,一切都说通了,概括一下:
一个样本,不分正负类,丢入模型,多的不说,就是一个字,让它大
一直只提了一个样本,但对于整个训练集,我们当然是期望所有样本的概率都达到最大,也就是我们的目标函数,本身是个联合概率,但是假设每个样本独立,那所有样本的概率就可以写成:
个人理解,此时,只能叫它目标函数,因为它是我们的目标,那损失函数是啥呢?一般别的算法里,损失函数都是真实值和预测值的误差确定的,所以很好理解。
查了半天资料,好像没有个官方的概念是介绍log损失函数的,那我只能个人理解继续上了,逻辑回归没有损失函数,这个log损失函数是强行叫它的。那为啥叫它log损失函数呢?
我们的目标是最大化上面那个目标函数,那我们就要向目标方向前进,要最大,那就求导啊,要求导,那就化简啊,不然太复杂了,那怎么化简呢?
一般都是用梯度下降法来求解,梯度下降又有随机梯度下降,批梯度下降,small batch 梯度下降三种方式:
加分项,看你了不了解诸如Adam,动量法等优化方法(在这就不展开了,以后有时间的话专门写一篇关于优化方法的)。因为上述方法其实还有两个致命的问题:
将数据二分类
这个在上面的时候提到了,要设定一个阈值,判断正类概率是否大于该阈值,一般阈值是0.5,所以只用判断正类概率是否大于0.5即可。
一般和平方损失函数(最小二乘法)拿来比较,因为线性回归用的就是平方损失函数,原因就是平方损失函数加上sigmoid的函数将会是一个非凸的函数,不易求解,会得到局部解,用对数似然函数得到高阶连续可导凸函数,可以得到最优解。
其次,是因为对数损失函数更新起来很快,因为只和x,y有关,和sigmoid本身的梯度无关。
先说结论,如果在损失函数最终收敛的情况下,其实就算有很多特征高度相关也不会影响分类器的效果。
但是对特征本身来说的话,假设只有一个特征,在不考虑采样的情况下,你现在将它重复100遍。训练以后完以后,数据还是这么多,但是这个特征本身重复了100遍,实质上将原来的特征分成了100份,每一个特征都是原来特征权重值的百分之一。
如果在随机采样的情况下,其实训练收敛完以后,还是可以认为这100个特征和原来那一个特征扮演的效果一样,只是可能中间很多特征的值正负相消了。
去掉高度相关的特征会让模型的可解释性更好
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速度。如果模型当中有很多特征高度相关的话,就算损失函数本身收敛了,但实际上参数是没有收敛的,这样会拉低训练的速度。其次是特征多了,本身就会增大训练的时间。
- END -
推荐阅读
数学之美中盛赞的 Michael Collins 教授,他的NLP课程要不要收藏?
From Word Embeddings To Document Distances 阅读笔记
模型压缩实践系列之——bert-of-theseus,一个非常亲民的bert压缩方法
可解释性论文阅读笔记1-Tree Regularization
关于AINLP
AINLP 是一个有趣有AI的自然语言处理社区,专注于 AI、NLP、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推荐算法等相关技术的分享,主题包括文本摘要、智能问答、聊天机器人、机器翻译、自动生成、知识图谱、预训练模型、推荐系统、计算广告、招聘信息、求职经验分享等,欢迎关注!加技术交流群请添加AINLPer(id:ainlper),备注工作/研究方向+加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