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影响的加速和能源转型的进行,军方越来越多地考虑其运营、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碳足迹。如今,虽然在测量、报告和减少这些排放方面还存在差距,但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减少碳足迹和提高军队效率的措施。
本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军队的紧迫性,探讨了军事研究和创新如何既能实现减排,又能增强基础设施和行动对气候影响的适应力,同时提高军事单元和设施的自给自足能力。虽然该报告对世界各地的军队都很有用,但其建议主要针对北约成员国的军队。
报告显示,各国军队需要采取综合方法应对气候挑战。这不仅应包括研究与开发(R&D),还应包括更广泛的政策和采购变革。气候危机并不是军事研发等单一工具就能解决的挑战,而是需要更广泛的伙伴关系、政策和投资,才能构成一个更完整的可持续发展工具箱。
当然,军事研究作为气候减缓和适应挑战的解决方案也有局限性。例如,就作战装备而言,其几十年的生命周期意味着新技术的大规模实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取得进展仍然很重要,但要实现排放目标,并没有单一或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此外,军事研究侧重于特定任务的应用。虽然在这一范围内有机会探索抵御气候影响作为任务的必要条件(如受灾害影响的基地的能源恢复能力),但有关减排的研究更有可能来自商业和民用研究工作。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限制,解决军队的环境成本问题仍然是有益的。提高平台的能源使用效率,即使是渐进式的,对作战能力和减少碳足迹都有好处。混合动力车辆是一种合理的创新,几乎不需要改变后勤支持系统,就能减轻后勤负担。人工智能将提高效率,减少军事人员在车辆中的昂贵住宿,并有可能推动新的研究途径。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能与同时出现的其他进步产生协同效应的脱碳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能源效率的提高也将减少对化石燃料运输和安全的需求,限制价格波动,提高自给自足能力,并减少燃料泄漏或溢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包括但不限于混合动力汽车和人工智能能源使用管理在内的技术研究项目,为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中系统的性能提供了创新途径。然而,减少军方碳足迹的最佳机会将在创新的采购和政策方法中找到。虽然军事研究在全球研究组织实体中所占的比重已不如从前,但军事采购预算仍然极具影响力,往往是各自国家最大的单一客户。因此,即使在优先考虑军事任务的同时,采购选择也能催化和引导市场走向特定的政策成果。
本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军队的紧迫性,评估了军事行动、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中减排和技术进步的进展、不足和机遇,并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议。
1.以综合、时效性强的方式进行军事创新。除了通过创新实现能源效率外,军队还必须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应优先考虑同时满足这两个目的的技术。尽早采用这些技术将使军队在行动以及国际和国内声誉方面占据优势。
2.促进公私合作,利用民用技术进步。许多对军队有用的创新将在民用部门实现,军队应支持这些进步。例如,鉴于燃料使用,尤其是航空燃料的使用,是作战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军方应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出强烈的市场信号。
3.设定基础设施去碳化目标以及排放监测和可持续采购战略。明确的减排目标和监测战略是实现军事基础设施去碳化的第一步,包括军事供应链中的产品(范围 3 排放)。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关键方法是军队为固定设施采购无碳电力。这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购电协议或更广泛的电网绿化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实现这种电力转变的技术已经存在于商业领域。
4.利用教育和培训普及气候知识。仅有技术解决方案是不够的:要改变军队对去碳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理解和应对方式,一支具备气候素养的劳动力队伍至关重要。考虑到共同的挑战和目标,北约成员国军队有机会促进气候培训方面的跨国合作。
5.在军事供应链中激励能源转型,降低国防工业排放。对军方采购产品中较低内含碳水平的采购优惠和投资可加速这一转变。例如,欧盟可以通过改革分类和贷款实践,为那些明确承诺通过现实目标实现净零排放的公司提供更多信贷。
其中许多建议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原则--购置和采购创新。为应对气候挑战,各国军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采购方式和采购内容。这包括采购政策、流程以及满足任务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要求。军事采购领导者应向民用和商业能源研究人员发出这一市场信号,并通过承诺购买所开发的产品来促进清洁能源研究。
通过扩大创新的范围,使其不仅包括研究项目,还包括从根本上改变军事和国防组织的管理方式,军事创新可以帮助减少对碳排放的影响,帮助军队应对气候挑战。
报告认为,军事创新确实可以为应对气候挑战做出重大贡献,但军队需要与其他政府机构、决策者和私营企业建立更强有力的伙伴关系,以充分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