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我的国
庆祝国庆 [遇见数学]、[遇见数学视频讲堂] 联合图灵新知为大家准备了 9 种精彩的数学书籍, 正式活动在[遇见数学]举行从 9.29 日至 10.7 日共 9 天, 每天赠书不停, 将好书送与陪伴着 [遇见数学] 的朋友们!
01
9.29 赠书
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之美、几何的大厦、精妙的证明、思维的尺度
“事实上顾森的每篇文章都在向读者展示数学确实好玩。数学好玩这个命题不仅对懂得数学奥妙的数学大师成立,对于广大数学爱好者同样成立。”
——汤涛,《数学文化》期刊联合主编,香港浸会大学数学讲座教授
数学之美不但体现在漂亮的结论和精妙的证明上,那些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也有让人神魂颠倒的魅力。和哥德巴赫猜想、黎曼假设不同,有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趣味性很强,“数学性”却非常弱,乍看上去并没有触及深刻的数学理论,似乎是一道可以被瞬间秒杀的数学趣题,让数学爱好者们“不找到一个巧解就不爽”;但令人称奇的是,它们的困难程度却不亚于那些著名的数学猜想,这或许比各个领域中艰深的数学难题更折磨人吧。
3x+1 问题
考拉兹猜想(Collatz conjecture)
从任意一个正整数开始,重复对其进行下面的操作:如果这个数是偶数,把它除以2;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则把它扩大到原来的3倍后再加1。序列是否最终总会变成4, 2, 1, 4, 2, 1, … 这种循环?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坑”——乍看之下,问题非常简单,突破口很多,于是数学家们纷纷往里面跳;殊不知进去容易出来难,不少数学家到死都没把这个问题搞出来。已经中招的数学家不计其数,这可以从问题的各种别名看出来:问题又叫科拉兹(Collatz)猜想、叙拉古(Syracuse)问题、角谷猜想、哈斯(Hasse)算法和乌拉姆(Ulam)问题等。后来,由于命名争议太大,干脆让谁都不沾光,直接叫做问题算了。
问题不是一般地困难。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数列收敛有多么没规律。从26开始算起,10步就掉入了“421陷阱”:
26, 13, 40, 20, 10, 5, 16, 8, 4, 2, 1, 4, 2, 1, …
但是,从27开始算起,数字会一路飙升到几千之大,你很可能会一度认为它脱离了“421陷阱”。但是,经过上百步运算后,它还是跌了回来:
27, 82, 41, 124, 62, 31, 94, 47, 142, 71, 214, 107, 322, 161, 484, 242, 121, 364, 182, 91, 274, 137, 412, 206, 103, 310, 155, 466, 233, 700, 350, 175, 526, 263, 790, 395, 1186, 593, 1780, 890, 445, 1336, 668, 334, 167, 502, 251, 754, 377, 1132, 566, 283, 850, 425, 1276, 638, 319, 958, 479, 1438, 719, 2158, 1079, 3238, 1619, 4858, 2429, 7288, 3644, 1822, 911, 2734, 1367, 4102, 2051, 6154, 3077, 9232, 4616, 2308, 1154, 577, 1732, 866, 433, 1300, 650, 325, 976, 488, 244, 122, 61, 184, 92, 46, 23, 70, 35, 106, 53, 160, 80, 40, 20, 10, 5, 16, 8, 4, 2, 1, 4, 2, 1, …
196 问题
利克瑞尔数(Lychrel Number)
如果一个数正读反读都一样,我们就把它叫做“回文数”。随便选一个数,不断加上把它反过来写之后得到的数,直到得出一个回文数为止。例如,所选的数是67,两步就可以得到一个回文数484:
67 + 76 = 143
143 + 341 = 484
把69变成一个回文数则需要四步:
69 + 96 = 165
165 + 561 = 726
726 + 627 = 1353
1353 + 3531 = 4884
89的“回文数之路”则特别长,要到第24步才会得到第一个回文数,8 813 200 023 188。
大家或许会想,不断地“一正一反相加”,最后总能得到一个回文数,这当然不足为奇了。事实似乎也确实是这样的——对于几乎所有的数,按照规则不断加下去,迟早会出现回文数。不过,196却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例外。数学家们已经用计算机算到了3亿多位数,都没有产生过一次回文数。从196出发,究竟能否加出回文数来?196究竟特殊在哪儿?这至今仍是个谜。
吉尔布雷思猜想
Gilbreath's conjecture
从小到大依次列出所有的质数: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
求出相邻两项之差:
1, 2, 2, 4, 2, 4, 2, 4, 6, 2, …
现在,再次求出所得序列中相邻两项之差,又会得到一个新的序列:
1, 0, 2, 2, 2, 2, 2, 2, 4, …
重复对所得序列进行这样的操作,我们还可以依次得到
1, 2, 0, 0, 0, 0, 0, 2, …
1, 2, 0, 0, 0, 0, 2, …
1, 2, 0, 0, 0, 2, …
1, 2, 0, 0, 2, …
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每行序列的第一个数都是1。
某日,数学家诺曼•吉尔布雷思(Norman L. Gilbreath)闲得无聊,在餐巾上不断对质数序列求差,于是发现了上面这个规律。吉尔布雷思的两个学生对前64 419行序列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个规律始终成立。1958年,吉尔布雷思在一个数学交流会上提出了他的发现,吉尔布雷思猜想由此诞生。
这个规律如此之强,很少有人认为猜想不成立。1993年,安德鲁•奥德里兹科(Andrew Odlyzko)对10 000 000 000 000以内的质数(也就是346 065 536 839行)进行了检验,也没有发现反例。
不过,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几十年来硬是没人解决。
曲线的内接正方形
证明或推翻,在平面中的任意一条简单封闭曲线上,总能找到4个点,它们恰能组成一个正方形。
这样一个看上去如此基本的问题,竟然没有被解决!目前,对于充分光滑的曲线,似乎已经有了肯定的结论;但对于任意曲线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平面上的曲线无奇不有,说不准我们真能精心构造出一种不满足要求的怪异曲线。
力 彑
-❶-
赠书活动
对于数学中思考的乐趣说出你的想法? 小编会从精选留言中选取两位朋友赠送此书, 截止日期 10.8 日 23:59 分截止. 明日赠书《数学也荒唐》, 敬请关注!
「予人玫瑰, 手留余香」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