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Zhifeng
源 | 知乎
首先说说我的背景。我从20年diffusion model刚出来就开始(花部分精力)做这个问题,到目前已经有了3篇相关paper (DiffWave, FastDPM, PDR), 之后也会将其作为我的主要方向之一。我算是这一领域比较早期的研究者,不过不太做methodology, 主要做应用,DiffWave 是语音领域 TTS 的应用, PDR是3d 领域点云补全的应用,FastDPM则是关于快速采样的算法。
我首先简短给出我所理解的diffusion model 和 GAN 的比较:GAN 能更灵活处理不同任务,应用层面部署比较容易,需要的资源小,不过学术上竞争激烈,有时生成的样本质量比较一般。Diffusion model 相对不太灵活,缺少良好的 latent space 性质,资源消耗极大,但生成效率略高于auto-regressive model, 主要优点质量好,学术上容易出论文。
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比较这两个模型。
GAN有一个良好的latent space, 可以寻找meaningful vector (如DCGAN) 从而实现 attribute generation, 比如给人带上墨镜,甚至能像cycleGAN那样做两个domain之间的转化,而diffusion没有meaningful latent space, 因为reverse process每一步都加很多噪音,以至于同样的latent 会生成完全不同的东西,目前我认为有可能突破的是研究DDIM的fixed latent space, 但好像没有什么相关文章。
GAN能很容易处理离散数据,比如seqGAN. 但是目前diffusion model很难处理离散数据,这是因为连续模型用的Gaussian noise而离散模型只能用binomial noise, 效果差了很多。Max Welling 组写了离散的diffusion model但是效果仅限于character level generation. 当然,Flow based model 也都只有这个水平。因此,diffusion 目前好用的都是continuous domain, 如 image, audio, point cloud 目前也有人在做video. 至于离散的 language 甚至其它的数据结构比如graph, 3d mesh 都比较难做。
很多实际的 GAN 模型,在超分辨率这种广义上的 regression 任务中,都不是原始的 GAN 而是 regression model + GAN loss. 可以将generator理解为regressor, 只不过 loss 在 distance loss的基础上加了 adversarial loss. 这就使得几乎所有的regression (比如auto encoder ) 能做的任务 GAN (以及VAE) 都能做。但是 diffusion model做这一类任务的形式完全不同。因为input space = Gaussian 不能改,想做超分辨率这种 regression 问题,只能用conditional generation 的方式,额外在网络中加 conditional info. 但是我们知道,conditional info 加进去的效率很低,我们连step embedding 都要在每一层加,那更复杂的conditional info 也需要在每一层加,比如我在DiffWave 中 Mel spectrogram要加30遍,在PDR中incomplete 3d point cloud不仅每一层要加,还要extract global feature加到每一层。因此 diffusion model 做这一类任务效果会差一些。当然,现在有文章通过在input时double一下channel来做,一半输入latent另一半输入input data.
Diffusion model 在它能做的任务上效果好于 GAN. 当然,效果不好于 GAN 的也发不出paper, 所以这句话堪比废话。我们可以说,目前 diffusion model 在 image, audio 等主流领域中的更接近于纯生成模型 (unconditional generation, text to image, text to speech) 而非regression模型的问题上,上限高于 GAN.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Diffusion model 模型更大,一方面其使用大模型如 UNet, wavenet, PointNet 的时候训练稳定,所以可以上大模型。至于为什么比 GAN和VAE稳定,这可以写很多,简单来说 GAN 和 VAE 都要训练两个网络,比较难平衡,因此有mode collapse 和 posterior collapse. 至于flow based model 因为是likelihood模型,容易被noisy training data 影响,且其invertible architecture 比较受限制。相比之下,diffusion model只有一个网络,且用ELBO 训练,因此比较容易捕捉到数据的major variation. 另一方面,我们在模型加了大量的step/conditional embedding 进一步增大了模型,并且使得对于不同step 的模型不完全一样,类似于share weight 的多个模型,而每一个模型只需要去除一点点噪音,因此更容易生成。
最近的text to image等模型都使用了 classifier guidance或者non-classifier guidance,意思是在p(x|c) 的基础上增加 p(c|x) 的信息,进一步通过label info 强化生成的效果。GAN和 VAE都不能这么操作,因为其 generator 是固定的,所以人们都通过减少 latent variance 的方式来增加质量。至于为什么 diffusion model 能加入这个信息,这是因为 score based EBM 中我们拟合likelihood gradient的时候可以加入classifier guidance, 而diffusion model又与 denoising score based model 具有类似的形式,因此能直接使用这一套方法。
GAN 的话,学术界还能调一调,有4个卡的话搞个bigGAN实验还是没问题的,diffusion model就别想了,只有大公司玩得起。哪怕最小的cifar 得弄8个卡,训练两个星期。所以最近diffusion model的大模型文章都是 google/openai/nvidia搞出来的。至于学术界,热衷于without retraining的文章,比如 DDIM和我写的FastDPM 都是直接用pretrained model 研究如何快速sampling 的。
GAN 的生成只需要一个forward pass. Diffusion model 需要很多个(原始模型可能要上千个)forward pass, 因此特别慢。最近至少有10篇文章关于 fast sampling 的算法,目前最少可以加速到4~6个 forward pass. 这样效率就比较高,但还是明显慢于 GAN.
不同模型潜力都很大。其实不同的模型本身就擅长不同领域不同任务,没有必要一定说一个好于另一个。比如说,speech synthesis 天生更适合用auto regressive, data compression 天生适合用 (variational) auto encoder, 图像编辑就很适合用 GAN. 我们或许也能说 大数据集,高分辨率图像生成可能更适合用 Diffusion model. 至于学术潜力,diffusion model 完胜,毕竟GAN的坑都差不多了。
后台回复关键词【入群】
加入卖萌屋NLP、CV、搜推广与求职讨论群
后台回复关键词【顶会】
获取ACL、CIKM等各大顶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