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吃“防癌食品”有用吗?

2018 年 11 月 11 日 果壳网

毫无疑问,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和健康意识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和身边鲜活的例子都在不停地告诉我们: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也在持续升高,比如癌症,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


如何才能避免癌症的光顾?吃那些“抗癌食品”有用吗?要探究这个,我们先从影响癌症的因素说起。



影响癌症的三大风险因素


癌症的根源是体内的细胞发生癌变。癌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每一种具体的癌症,癌变与扩散的情况又各不相同。


在现代医学中,科学家们根据统计数据和一些实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遗传


首先就是遗传。细胞的分裂受基因的控制,有一些基因的存在使得某类癌症更容易发生,被称为这种癌症的“易感基因”。


易感基因 | live science


最著名的例子是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她从母亲那里遗传了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出于预防的目的她切除了双侧乳腺,从而把患乳腺癌的几率从87%降到了5%。


安吉丽娜·朱莉 | DC News


环境


其次是环境因素。比如空气、辐射、化学污染物,等等,也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而导致癌症。


生活方式


第三是生活方式。抽烟会把肺癌的风险增加十几倍,喝酒、饮食、运动和心态等,对于癌症的发生也会有一定影响。


这些因素的“致癌”都不是“必然导致癌症”,而是“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当我们暴露于“致癌因素”的时候,身体也能够应付一定强度内的“致癌能力”。但这种抵抗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所以年纪越大,抵抗致癌因素的能力也越弱



“致癌”和“防癌”,究竟啥意思?


在这些致癌因素中,“生活水平”只是一方面。尤其是饮食,对于癌症的发生和预防有一定影响,但比较有限。比如美国癌症协会认为,合理的饮食与生活方式,能够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发生。换句话说,有三分之二的癌症,无论吃得如何,“抗癌”都无能为力。


在产品广告和自媒体营销号中,我们经常看到对“防癌食品”、“抗癌保健品”的鼓吹。许多营销文案还能列出一篇篇的科学文献,动不动就说“某著名大学发现”、“某权威医学期刊证实”等,显得“很有科学依据”。


但其实,科学领域说的“致癌”和“防癌”,跟广大公众心中所想的“致癌”、“防癌”相去甚远。


先来说“致癌”,许多人的理解是“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得癌症”,而它的真正含义是“长期吃会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这个“增加的可能性”的大小,又跟食用量密切相关。


举个例子来说,世卫组织把“加工红肉”列入了“1级致癌物”,表示它的“致癌性”证据确凿。但这并不是说“吃了加工红肉就会得癌症”,其确切含义是: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红肉(比如火腿、培根、香肠、腊肉等),足够长寿的话,得大肠癌的风险会增加18%。需要注意的是,这个18%并不是得大肠癌的可能性,而是“因为吃加工红肉而增加的风险”。对于一个完全不吃加工红肉的人,一辈子得大肠癌的几率约为2%;而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红肉,增加18%的风险意味着得大肠癌的几率是2.36%。得大肠癌的可能性从2%增加到2.36%,就是科学上的致癌”。


加工红肉 | pixabay


防癌”的概念与此类似。并不是说吃了抗癌食物就不得癌症,而是指得癌症的风险降低了。至于降低多少,往往只是“统计学上的差异”,比如每天吃多少量的某某抗癌成分,得某种癌症的风险降低20%——比如从1.5%降低到1.2%



“防癌食物”是炒作产物


跟抽烟致癌、喝酒致癌、吃加工肉制品致癌那些“证据确凿”的致癌因素不同,市场上炒作的“防癌食物”通常没有充分的证据


多数情况下,只是提取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展示了“抗癌潜力”,完全谈不上“降低人的癌症风险”,就被商家们炒作成了“防癌食品”。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蒲公英根——一位加拿大教授用蒲公英根的提取物去处理试管中的癌细胞,能够有效地杀死癌细胞,之后在动物实验中显示了这些提取物“可能有助于抗癌”,向政府申请获得了进行人体实验的许可。这距离“蒲公英根提取物有助于抗癌”都还有遥远的距离,就被一些商家和媒体炒作成了“蒲公英根泡水喝能够防癌”。


蒲公英根,还没验证“有助于人体抗癌 | Wikimedia Commons


也有一些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实验证据。美国癌症协会一直关注着各种“防癌食物”的研究,总结汇总各种“抗癌食物”的研究结果。迄今为止,他们的总体结论是:没有任何一种特定食物能够“抗癌”,不过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比如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红肉尤其是加工红肉,把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控制到三分之一以下,能够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发生


图 | pixabay


在我们面临的各种致癌因素中,有一些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比如遗传;有一些是需要全社会努力改善的,比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还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比如生活方式。


对于前两者,我们能够做的不多,只能接受“魔鬼的抽签”。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去改变——对于癌症,“秒杀”其他因素的是抽烟,其次是喝酒。其他的“致癌食物”、“防癌食物”,跟它们相比,都不值一提。




本文转载自《瞭望东方周刊》


果壳

ID:Guokr42

果壳整天都在科普些啥啊!

吓得我二维码都屈光不正了!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癌症是医学术语,其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亦有人将癌症和恶性肿瘤混合使用。中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0年3月6日
【学科交叉】抗生素发现的深度学习方法
专知会员服务
23+阅读 · 2020年2月23日
医药零售行业报告
医谷
9+阅读 · 2019年7月8日
2019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附最新版日程)
肿瘤资讯
11+阅读 · 2019年6月13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5 月 30 日
科研圈
15+阅读 · 2019年6月9日
2017-2018年抗肿瘤药物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7+阅读 · 2018年11月1日
关于医学影像背后的科学,你都知道多少?
中科院物理所
3+阅读 · 2017年12月14日
Arxiv
99+阅读 · 2020年3月4日
Phase-aware Speech Enhancement with Deep Complex U-Net
3D-LaneNet: end-to-end 3D multiple lane detection
Arxiv
7+阅读 · 2018年11月26日
Arxiv
5+阅读 · 2015年9月14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