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间-检测学院】液体活检之肿瘤全程、多方位应用

2018 年 11 月 15 日 肿瘤资讯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对肿瘤驱动基因以及耐药机制的不断探索,人们对肿瘤基因谱的认识愈加深刻,随之,检测方式日趋多样化、广泛化。液体活检因“无创、即时、前瞻、灵敏”的优势备受瞩目,在临床和科研上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肿瘤早筛早诊、预测治疗疗效及预后、检测复发、肿瘤异质性及进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硕果累累。【肿瘤资讯】携手泛生子公司开设了基因检测系列公开课,聚焦基因检测,传达最新进展。本次公开课由胡毅教授、陈嘉教授、李晓玲教授、卢凯华教授领衔主讲”液体活检之肿瘤全程、多方位应用“,让我们一起走进【基因时间-检测学院】第一期课堂,共享基因检测的饕餮盛宴。

液体活检在疗效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

讲者:北京301医院 胡毅教授

               
胡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试验药理基地肿瘤专业组负责人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肿瘤及内镜介入专科主任
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对外合作部主任及国际医疗与合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肿瘤医疗及产学研联盟副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公开课视频


液体活检具有无创、即时、前瞻、灵敏的优势,携带肿瘤细胞遗传信息的体液样本是活检的原材料,最常见的液体样本为血液、脑脊液、唾液、胸水、尿液等。

目前液体活检在肿瘤患者的早筛、分子分型预测预后、复发监测、疗效监测追溯肿瘤进化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现在在监测疗效、复发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瘤种有肠癌、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髓瘤,也证实了血液检测能够预测术后复发,且往往能够早于影像学结果监测复发;血液检测有助于识别有可能从术后化疗中受益的患者;还能跟踪复发期间不同癌症克隆和亚克隆的演变,揭示复发机制;晚期耐药的肺癌患者,其耐药机制不仅包括信号通路下游或旁路的基因突变,也包括病理特征转化所引起的基因突变。因此,在耐药监测时,应尽可能全面的进行检测,精确指导下一步的治疗策略。

液体活检在肿瘤早筛中的应用进展

讲者:江苏省肿瘤医院 陈嘉教授

               
陈嘉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江苏省抗癌协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江苏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姑息治疗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专委会委员
中国腹部肿瘤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委员会委员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编委
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公开课视频


液体活检应用于癌症早期筛查,机遇与挑战并存。早筛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策略,但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液体活检标志物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诊断灵敏度依然不够;无法追溯肿瘤组织来源;缺乏健康对照者基因信息的大数据。

但是,目前液体活检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约翰·霍普金斯研究团队将基因和蛋白标记物检测联合、体细胞突变和非整倍体检测联合、不同取样部位检测联合等理念设计出多种检测方法,已使多个癌种的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CancerSEEK结合机器学习使得仅从血液中鉴别癌症类型成为可能;并且GRAIL-CCGA研究的初步结果已经证实从血液cfDNA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不仅可行,而且还具有高度特异性。目前液体活检早筛也仅仅局限于科研状态,尚未应用到临床。期待液体活检也可以为患者带来“治愈”的福音。

动态基因检测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

讲者:辽宁省肿瘤医院 李晓玲教授

               
李晓玲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辽宁省肿瘤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硕导、大连医科大学硕导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理事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常委
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胸部肿瘤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辽宁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辽宁省医学会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常委 
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委
辽宁省免疫学会淋巴基础与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公开课视频


通过回顾一例患者的诊疗历程,证实了临床上基因检测对患者诊疗的意义。患者初诊时第一次基因检测为患者匹配上靶向药;耐药后进行化疗疗效不佳,但是通过再次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对EGFR-TKIs依旧敏感,再次靶向治疗有效;第三次基因检测发现局部小细胞肺癌的可能转化机制为RB1和TP53双突变;第4次血液基因检测,发现新增EGFR T790M突变,患者再次获益于奥希替尼。

临床上不同阶段的基因检测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了精准医学的参考,为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临床上难以做到多次活检,液体活检为不愿再次活检或难以活检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思路。因此,基因检测在临床上指导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疗效、延长患者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晚期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

讲者:江苏省肿瘤医院 卢凯华教授

               
卢凯华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卢医生肺爱之家发起人
国际肺癌联盟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委会精准分子治疗学组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生物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华慈善总会肺癌注册医生
中国癌症基金会审核专家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专业方向:肺癌的疑难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及全程管理
2010年-2011年获得政府奖学金,赴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肿瘤中心深造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公开课视频


EGFR突变阳性的NSCLC靶向治疗给肺癌患者带来了治疗和生存的巨变,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在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上,很多方面还缺乏共识,也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二三代EGFR-TKI推陈出新,抢占一线治疗市场,但是临床如何选择一线治疗药物以及如何序贯一二三代EGFR-TKI,带来最大化患者获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联合治疗是扩大患者获益的有效治疗方式,但是TKI可以与哪些药物联合,联合的模式以及联合的时机也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靶向治疗不能逃脱耐药的宿命,目前也仍有部分耐药机制以及精准应对措施尚不明确。靶向治疗患者容易出现脑转移,但是脑转移对患者生存影响大,其治疗现状是耐药检测取样难度大,治疗仍以化疗或一代TKI治疗和/或全颅/立体定向放疗为主。三代TKI因为昂贵,目前应用并不普遍。因此,晚期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仍存在主动挑战,仍需科研和临床的进一步摸索。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基因时间-检测学院”专栏!了解更多公开课信息!


41本肿瘤患者指南丛书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免费阅读


70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或识别图片二维码即可查看详情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卢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国防科大系统软件方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大规模并行系统软件研制,是银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的副总设计师。首次提出和实现多实例操作系统架构、高性能虚拟域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均达到同期世界前列,保证了银河、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的高效率、高安全和易管理,为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排名世界第一起到关键的技术支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0、14)、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1、1、7)、二等奖2项(4,9),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防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14篇、EI检索49篇。获“求是”奖、中创软件人才奖、2011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奖。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0年3月6日
【学科交叉】抗生素发现的深度学习方法
专知会员服务
23+阅读 · 2020年2月23日
2019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附最新版日程)
肿瘤资讯
11+阅读 · 2019年6月13日
Object detection on aerial imagery using CenterNet
Arxiv
6+阅读 · 2019年8月22日
W-net: Bridged U-net for 2D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Arxiv
19+阅读 · 2018年7月12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1月18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