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引领病理巨大变革

2018 年 9 月 2 日 肿瘤资讯
整理:Ryy
来源:肿瘤资讯

精准治疗大势所趋,免疫治疗疯狂来袭。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临床决策的变革,病理这一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肿瘤资讯独家采访林冬梅教授,带您了解肿瘤病理的机遇与挑战,更新及进展。

               
林冬梅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委会常委、肺癌学组组长
CSCO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病理专委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准入审评咨询专家

肿瘤资讯:肿瘤治疗领域十年来变化巨大。新的治疗理念和药物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生存获益,同时临床决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作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病理诊断也被大家给予厚望。请问您如何看待近年来肿瘤病理诊断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病理医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林冬梅教授:这是目前病理科在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在病理诊断及医学发展趋势方面,除了病理诊断的分子分型、临床相关的驱动基因及靶向治疗的分型以外,广受关注的是免疫治疗。目前免疫治疗临床治疗与PD-L1的检测,TMB的检测,MSI(肿瘤微卫星)的检测密切相关。当然这三大标志物中,最受关注、研究最为成熟的就是PD-L1的检测。PD-L1的检测是在免疫组化平台上进行的蛋白水平上检测,是病理科医生责无旁贷的工作。当然,如何准确的检测PD-L1的蛋白表达也是病理医生非常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肿瘤资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PD-L1检测是不可或缺的,《NCCN指南》已经明确推荐PD-L1检测,可见其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对于即将开展的PD-L1检测您有哪些建议?

林冬梅教授:免疫治疗目前异常火热。随着免疫治疗的到来,如何筛选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成为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尽管目前存在很多标志物,但是PD-L1是目前《NCCN指南》唯一推荐的一个,也是循证医学证据最为确凿的标志物,它的检测只有在免疫组化的平台上才最为可靠、在临床最为可用。在实际工作中有患者或医生问到, PD-L1是否可以在DNA或者RNA水平上检测并指导免疫治疗?至少目前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不足以将DNA或者RNA检测用于筛选PD-L1阳性患者。前期研究,及我们的数据均显示,DNA水平上的改变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的改变并不完全一致。NGS检测可以涵盖很多的基因,是不是可以通过扩大panel把PD-L1的基因同时检测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PD-L1检测一定要在免疫组化的平台上进行。

免疫组化一定在病理诊断的平台上才可以实施和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主要的问题:

1,试剂的选择。要满足目前临床药物研发以及药物上市所要求的试剂的克隆,包括试剂的平台。

2,标准的判读。必须是经过培训的病理医师,才能进行PD-L1结果的诊断。因为PD-L1的检测跟其它免疫组化的检测不完全相同,它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包括对于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不同的标记物,判读的要求、cutoff值不同。因此,从规范来说,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取得培训资质的医生才能出具PD-L1的检测报告。

3,报告的内容。对于报告的样式、文字描述需要专门的培训和要求。比如具体的百分比及其梯度、强度,量和质的方面如何有机的结合,量是以什么样的梯度进行呈现,应该遵守统一的规定。但目前我国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推动指南或者共识出台。

肿瘤资讯:目前PD-L1检测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请您介绍一下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关于PD-L1表达检测共识的相关进展,在我国是否有计划制定PD-L1表达检测值及其工作进展

林冬梅教授:截至目前,除了国际肺癌协会发布过一个有关PD-L1检测的手册,还没有官方的检测共识和指南,在我国这也是一项空白。中国需要加快相关数据的搜集,快速介入到检测标准的制定当中。在这方面面临很多的困境和挑战。

肿瘤资讯:根据Blueprint研究,您是否认为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一种抗体对应几种药物的疗效预测

林冬梅教授Blueprint研究,尤其Blueprint1研究(蓝印计划1)是首个评价多个抗体或者平台PD-L1检测结果一致性的研究。研究做的相对初步。后续有更大规模、更切合临床实际的蓝印计划2的研究。这些结果的共同之处是,4种抗体中除SP142外,22C3、28-8及SP263抗体,对肿瘤细胞的染色结果一致性很高。基于这些结果,除了SP142外,其它3种抗体,即已经获批的药物相对应的抗体,免疫组化结果在肿瘤细胞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有这么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和临床研究数据,从病理的可及性以及临床操作性上来讲,3种抗体可以互为共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于临床、对于患者,是最可及和最有效的。做一致性研究的初衷,也是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可公用的,可互换的技术和平台。后续的数据也已经逐步印证了公用、互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各个抗体的结果都可以作为临床参考的依据。另外在免疫治疗的药物方面,目前只有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要求有伴随诊断检测,其它均作为补充诊断。相信未来会有被多种药物认可的、只需检测一个克隆的检测平台,临床医生可以共用结果,这是最为理想、最为优选的一种方法。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求医问药之所。
人机对抗智能技术
专知会员服务
201+阅读 · 2020年5月3日
大数据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专知会员服务
92+阅读 · 2020年5月2日
【综述】智能医疗综述,48页论文详述医学AI最新进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19年9月1日
阿斯利康高管为您解密药企医学事务部那些事儿
肿瘤资讯
41+阅读 · 2019年7月24日
Adversarial Metric Attack for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Arxiv
5+阅读 · 2016年10月24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