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至4月1日,第九届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CCIO 2018)将在广州如期举行。【肿瘤资讯】特邀本次大会主席,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的郭志教授为大家介绍本次会议的亮点,提前预告本次大会的热点。
国际冷冻学会候任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主任委员(第一届)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第十三届)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诊疗专业委员肿瘤介入学组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理事,天津市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一届)
请问本次第九届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CCIO 2018)的主题是什么?在日程设置、内容安排、专家阵容等方面有些什么样的特色和亮点?
郭志教授:本次大会的第一个主题是“技术与临床”。目前肿瘤的介入治疗技术处于相对较成熟的阶段,但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离不开临床的支撑。临床与技术并重,这是本次大会其中的一个主题。第二个主题是“规范与发展”。目前,介入治疗技术仍然处于普及过程中,大家都非常深切的认识到,它是在一个特定历史环境当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还需要做很深入的工作。只有做到规范,才有利于我们整个肿瘤介入治疗专业的发展。第三主题是“合作与提高”。以原发性肝癌为例,外科、内科等单一个学科不能把该病治好,这就涉及到多学科合作、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协作的问题,这将提高治疗的疗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从本次会议的目录和日程上,我们看到中国的新生代,即中青年专家的桥梁骨干作用。在老一辈专家们的引领下,我们欣喜的看到他们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积极进取,积极探索的态度和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
会议的另一个亮点面向基层的培训专场:首先是化疗,抗肿瘤介入治疗离不开化疗药物,如何规范、合理使用化疗药物,让病人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化疗的一些不良反应等,是我们目前基层医院医生、中青年医生亟待掌握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对一些因为配伍不当而导致副反应的问题得以初步认识。第二,我们开展了《胸部肿瘤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培训,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不断完善相关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使每一位医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规范自己的技术。会议的另一个亮点是在会议期间国际冷冻协会将会进行换届工作,协会主席可能花落中国。这对提高、改善中国的冷冻消融治疗水平,提高中国医生的凝聚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改善目前的治疗现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会议会对近年来物理消融治疗和局部治疗的一些进展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此外,来自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亚洲其他国家的专家,也将给我们带来丰富的、高水准的议题和讲座。
最后是抗肿瘤治疗中的局部和全身治疗问题,在80%不可手术的肿瘤当中,我们面临着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的问题,局部治疗何时采用?以什么方式使用?与全身治疗,如分子靶向治疗、化疗、免疫如何联合等?也将在本次会议中探讨。
今年最新发布的《胸部肿瘤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广纳了国内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呼吸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不同专业的知名大咖联合讨论、制定,请问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请介绍指南制定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最主要的更新点?与国外的指南相比,本次指南是否体现了中国特色?
郭志教授: 肺癌是一个危害人类健康,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瘤种,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疑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如何诊断肺癌?病理穿刺活检是一个最科学的、最可靠的方法。完成病理穿刺活检的医生,有介入医生,肿瘤科医生,内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等。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包括诸多环节:影像的造影方式、适应症的选择、禁忌证的选择、手术人员的配置、活检操作过程当中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并发症的处理、病理检查送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去年5月7号我们开始了共识的启动工作,参与人员包括中国抗癌协会的介入学专业委员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等12所单位的优秀专家,共查阅三万多条文献,总结归纳了若干条建议。借着本次CCIO大会,我们把这些共识中最主要的内容呈现给大家,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二次(甚至更多次)病理穿刺活检。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会产生耐药,此时病理穿刺活检的结果可能和第一次获得的信息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多次的病理穿刺活检来认识肿瘤发展的规律,找出特点,然后探索治疗的方法。所以,二次病理穿刺活检也是此次培训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看到本次大会的议程中,设置了化疗培训专场、介入与化疗、介入与免疫、介入与靶向等多学科合作的分论坛,这是否体现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的理念,以介入为核心的肿瘤微创综合治疗理念?在肿瘤综合治疗中,介入科医生存在哪些短板需要加强?
郭志教授:围绕着我们此次会议的主题,抗肿瘤治疗是以某种治疗技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我们从事以介入为主的综合治疗,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有效的结合起来?在什么时机采用哪一类系统的治疗方法?以及探索他们之间如何有效安全的结合,避免严重的副反应发生,这都是我们在综合治疗当中,介入医生需要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在上一届国际冷冻治疗大会上,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综合医院的Javorsky博士认为:“中国在冷冻治疗肿瘤的实践和经验上,无疑已达世界最高水平。”对于这样的赞誉,您是如何看待的?近年来,中国冷冻技术在肿瘤学应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对于大肝癌的消融治疗上,存在冷热观点,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数据和研究?
郭志教授:人类抗肿瘤治疗的历史非常长,但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实现人体的抗肿瘤治疗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来的上海医科大学即现在的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周教授和汤教授,他们两人采用了液氮技术来进行冷冻消融治疗。在手术当中,对手术切不下来的肝癌进行治疗探索。1995年,美国开始采用亚氦作为媒介进行有关的肿瘤治疗,通过经皮穿刺的方法,使肿瘤的微创治疗成为可能,它的定位比较准确,但前提必须在影像学监视下。90年代,美国开始把这种技术叫做“精准刀”或“亚氦刀”。通过1.7毫米直径的穿刺针探刺,在影像学监视下把这种穿刺针深入到肿瘤里面,然后再快速降温,基本原理是使肿瘤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零上一直下降到零下45度到140度之间,这样的话肿瘤肯定会坏死,最早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1999年,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的张继仁教授把这个技术设备引进过来,完成了第一例肝癌治疗。紧接着,东方肝胆医院的吴孟超院士,以及上海、北京、天津等其它医院相继就开展了工作,目前有300多家单位在做这一项技术。在中国,这一技术主要用于肾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在拓展临床应用范围领域的过程当中,中国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缺乏学术组织平台的支撑,这个治疗技术的总体水平和国际上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惊喜的看到,这一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当中,冷冻治疗和热消融治疗能诱导出免疫激活,这个免疫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一个大家广泛的关注。除了依靠进口技术设备,国内现在至少有四家科研单位已经研制开发了国产的冷冻治疗技术设备。未来,国产技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无疑为中国冷冻治疗的临床应用拓展了范围。在积极探索和临床应用的过程中,相信会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的问题。总而言之,中国是一个大国,在新技术发展过程当中,围绕着冷冻治疗消融治疗技术,我们有很多值得探索和期待的课题。
28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