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社交媒体发布视频,首次披露"索利斯特(Solist)"无人机导弹实弹测试画面,显示其对乌克兰部队装甲车辆及防御阵地的打击效果。该武器系统由俄罗斯КЭМЗ联合体研发,官方于2025年2月10日公布其作为新型混合战术系统的定位,目前正在顿涅茨克(DPR)进行实战测试。
图:"索利斯特"导弹填补迫击炮与反坦克导弹之间的作战间隙,具备下落阶段主动制导能力。弹体长1.2米,重20公斤,火箭发动机驱动下可达500公里/小时飞行速度,最大射高2000米并具备弹道修正能力(图片源:塔斯社新闻)。
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该导弹已在乌克兰战场有限部署以验证作战效能。民用技术军事转化监管机构Rivir Center首席执行官斯坦尼斯拉夫·格沃尔基扬表示,若测试达标,月产能将达2000枚。
与传统反坦克导弹需直射条件、迫击炮弹道不可调的特性不同,"索利斯特"在下落全程实施主动制导。操作员通过第一视角(FPV)目镜与遥控器,在距离发射器2公里处实施操控,弹载摄像头实时回传影像。这种光学制导系统使其可精准打击装甲车辆、低空直升机及加固工事。
该导弹兼容PG-7与PG-9系列多用途战斗部(常见于RPG-7与SPG-9火箭筒),包括破甲、高爆碎片与温压弹型号。以PG-7VR为例,其可穿透600毫米均质装甲,显著提升对重装甲目标的毁伤效果。
"索利斯特"设计理念契合俄军近期巡飞弹研发趋势,如原计划2024年量产的"手术刀"系统(暂未证实部署)。相较侧重投送TM-62地雷的"闪电"系统,现役"柳叶刀-3M"仍是俄军远程精确打击主力,主要用于反炮兵与高价值目标打击。而"索利斯特"定位为前线部队战术装备,与现役FPV无人机形成作战互补。
图:展示索利斯特混合导弹技术参数与性能的信息图(图片源:消息报)
参与测试的俄军前线士兵强调该系统的独特性能特征。呼号为"Skripach"的测试人员(曾参与研发)指出,索利斯特通过融合间接射击能力与主动弹道修正,填补反坦克导弹与迫击炮的战术空白。该导弹采用类似迫击炮的高角度发射模式,飞行中段实施弹道调整,与传统反坦克导弹形成显著差异。
索利斯特的电子抗干扰能力构成另一核心优势。相较易受电子压制的常规FPV无人机,其高速特性可快速穿越电子战区域并重建与操作员通信链路。若信号完全中断,导弹将继续沿预设弹道飞行确保命中目标。
现行测试进度显示,索利斯特或于2025年夏季进入量产阶段。此进度远超常规军备采购周期(新系统研发列装通常需数年),符合俄乌冲突中双方加速技术整合提升武器杀伤效能的整体趋势。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同步研发基于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的自主FPV无人机以增强电子战抗性。例如"牛虻"Ovat-S无人机采用神经网络目标识别技术,可在无人干预下自主锁定目标。其他创新包括可投送FPV无人机蜂群至纵深战区的母舰平台。
索利斯特的部署折射现代战争战术转型——精确制导弹药、自主打击能力与电子战抗性的复合优势日益凸显。若实战验证有效,该系统或将重塑便携式制导弹药作战定位,为俄军提供新型战场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