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摘要
在夏威夷"联合太平洋多国战备中心"(JPMRC)25-01轮训及菲律宾"萨拉卡尼-巴利卡坦"(SABAK)25号太平洋通道轮训期间,"金利特特遣队"成功实施"战术行为远程医疗"(TBT)实战测试。TBT使战术环境下难获医疗服务的士兵能远程连接医疗专业人员。该项目基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远程医疗成功经验,首次将该概念推进至野战环境验证[1]。现代技术扩展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尤其在传统受限区域成效显著。TBT运行机制为:一级医疗机构士兵通过iPad等设备,经军事健康系统(MHS)视频会议平台连接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嵌入式行为健康(EBH)人员[2]。研究证实士兵对虚拟/线下行为健康治疗的满意度持平[3]。专业医学期刊指出:当前技术能"突破医疗服务地理限制,提升救治可及性"[4],特别是可用数据传输使部队获取"远程支援资源",减少医疗后送(MEDEVAC)需求——这在资源分散的太平洋群岛作战区域价值尤为突出。基于EBH资源不随部队部署及SABAK 25行动地域分散特点,部队牧师团队(UMT)将TBT列为关键资源,核心目标是为需评估治疗的士兵连接专业行为健康服务。
实施方法
在JPMRC 25-01与SABAK 25行动中,金利特特遣队UMT测试TBT方案:验证MHS视频连接在各型数据传输系统(含蜂窝通信设备MiFi、近地轨道卫星网络Storm/Starlink)的通信效能,建立一级医疗机构至二级专业医疗的虚拟会诊通道。
实施结果
JPMRC 25-01期间,仅Starlink可提供稳定视频带宽,但布设初期的接入点限制致应用受限。虽成功实施虚拟会诊,人员需转场至Starlink接入点(因一二级医疗机构均未配置)。本轮行动中:
SABAK 25期间(无EBH随行):
案例1:士兵经历创伤事件触发症状,经牧师及医疗干预需升级治疗。通过MHS视频连接专家完成评估治疗,定期远程会诊坚持至主力轮换
案例2:正接受EBH治疗的高级军官症状突发,通过原治疗专家远程续诊
案例3:出现自杀倾向士兵经一级初诊,专家远程评估判定不适任战场,安排后送特里普勒陆军医疗中心,治疗后归建驻守分队
未来作战集成建议
TBT在偏远战场提供专业行为健康服务的潜力显著[5]。指挥官与医疗人员规划大规模作战时应纳入TBT方案,以应对可能的伤亡激增并节约资源[6]。金利特特遣队在太平洋战区的实践验证:当面诊疗不可行时,TBT可有效连接士兵与行为健康专家。建议通过"陆军软件工厂"、"陆军应用实验室"或"国防黑客计划"探索低带宽虚拟工具,并协调医疗、通信及作战团队构建虚拟"网格网络",实现跨距离混合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