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魔幻现实主义雕塑+有机化学 能融合出什么?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

2019 年 9 月 23 日 未来论坛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开,本次展览由未来论坛和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将于2019年11月17日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预展开幕,未来将开展全球巡展。


展览邀请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黄笃担任顾问,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马大为(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五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陈文令、费俊、李晖、王度、杨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当代艺术家,一对一分组进行联袂创作。





以“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为契机,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马大为教授和著名当代艺术家陈文令老师就“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进行深入了探讨。

科学家和艺术家

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

 
陈文令:中国传统重诗性轻理性,重人文轻科学,就是不提倡质疑,不提倡批评,不提倡实证,没有多少科学精神。今天世界已然发生巨大变化,当前是一个以资本意志为要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切务实不务虚,为科学的腾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科学早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马大为:在过去的一百年,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真的是太大了,艺术是到了大家比较富足的阶段再开始,很多艺术是贵族专有的。
 
陈文令:传统经典的艺术确实是贵族化,精英化,垄断型的艺术。现当代艺术越来越大众化,形成一种“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享受艺术”的时代氛围。
 
马大为:对,我们做科学研究做到一定程度也会上升到艺术的阶段。
 
艺术家陈文令(右)和马大为教授(左)交流中

陈文令:各个学科在登山的过程中各走各的路,可到了山顶都相通在一起了。历史上很多卓越的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霍金等等,他们对人文、对艺术都有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认为直觉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直觉,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和瓦特看到水沸腾的壶盖都会是无动于衷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极其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鼎力支持,这是人类翱翔的一双翅膀。
 
我跟马老师的跨界合作,要找到一个相互的关联点和共性点,需要不断的碰撞和融合,您看过我的工作室,我更需要参观您的实验室。其实艺术和科学都是实验出来的。只是实验成果很不一样。科学能说得很清楚,艺术则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艺术说不清的部分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而科学说不清楚的话就是伪科学了。 这次合作需要有您学科研究的某些理念的注入,同时也要在个性中见到共性,总之要有一个艺术语言的转换,以什么样的材料,媒介、形式、转换成能让公众分享的可视化的艺术作品。


  科学和艺术都是要
越过一座座山峰

陈文令:我想请教马老师一个问题。有人说科学是相对没有峰顶的高峰,层层叠叠,不断更新,艺术是有不同时代的高峰。如两万年前的洞穴岩画,其他任何时代的艺术都取代不了它。

马大为:可以这样理解,科学技术到了一个层次之后就会停滞,这时候就需要用另外的方式去超越。某个阶段的高峰过去以后,需要继续去寻找另一座更高的山去攀登。

陈文令:如果很感性的用“超越”来描述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是从山峰的边上“超”前而去,独走偏峰,而科学是从山峰顶上“越”过而去,另辟蹊径。

艺术家陈文令(右)和马大为教授(左)和交流中 

马大为:我们做科学研究与这个有点儿像,不是完全照一条路走的,也许我从另外一条道,可以登上另外的高峰。
 
陈文令:艺术是比较形而上的,是比较务虚的浪漫的活动,而科学就很理性很具象很务实,对现实世界产生的正能量是巨大的。不过它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也是巨大的,科学更像一把双刃剑,所以科学家在攀爬科学高峰的道路上需要人文光辉的浇灌。而艺术家也非常需要科学的智性光茫的照耀,使之成为一个人性更健全的艺术家。艺术和科学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马大为:会有这样的问题,绝对不可能说任何事都是十全十美的,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这些问题,然后再找出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塑料造成污染,现在很多搞化学的人都在找如何让塑料降解得快更快的方法。包括药也是,过去有一些副作用,吃了以后肠胃不好或者是怎么样,现在经过更深入的研究,新药的副作用已经下降很多了。


  科学和艺术的成功
都是不断试验的结果

陈文令:我看这个分子结构图像有点像一匹向前奔腾的马。
 
马大为:我们这里有很多三维的结构,因为我们是研究分子的,都是三维结构,我可以把我的研究成果搭一个模型给你看。
 
陈文令:嗯,我看到这些结构会有一点灵感,可以把某些科学与艺术相关的理念可视化。

艺术家陈文令在马大为教授办公室

马大为:这个是分子,是一个催化剂,我们一个核心的东西。可以把不同的小单元结合过来,经过这个过程就可能做成一个材料分子或者是药物分子。
 
陈文令:我今天感觉马老师几十年都在生命科学的维度里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尤其在药物研究方面成就更为显著,药物涉及何任人种的生命,是关乎生死的事业。而艺术家的作品不偏重实用价值,似乎更像是生命中的润滑济,起着一定的精神调节功能。如果没有艺术,生命会单调暗淡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医生哈。
 
科学是一个大学科,艺术也是一个全学科,板块有很多,我们各自板块的对接融合,可能会派生出第三种有意思的东西。袁隆平水稻杂交可增产,文明的杂交更能优化。

马大为:对,可以从这里面找到点儿灵感。

陈文令:把科学和艺术的某些研究成果视觉化。
 
马大为:我们研究的药物的基本上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这样一个小分子跟一个蛋白质是飘着的,另外一部分是我们这个催化剂能够把一些很简单的原料造成小分子与蛋白质。
 
陈文令: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是一个大系统,完全是团队作战,背后还要有很大资金和物质条件作支撑。而艺术家相对独立自由很多。当然,今天世界的一流艺术家的作业方式也完全与传统艺术家不一样。
 
马大为做出来这样一个成果要几百个人花好多年才可以,因为需要不断试错。雕塑的创作可能也是需要不断试验,做一个觉得不够好就再做一个,不断的前进。

 马大为教授(右)与艺术家陈文令()交流中

陈文令:这一点跟艺术是一样的。不断地试错,才能发现艺术的奥秘科学的奥秘。探寻的过程中要付出很多心血。艺术家工作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科学家能边听音乐边工作吗?
 
马大为:做实验也需要有灵感,做的过程是很严格的,要按一定的规程,但是想的时候,完全是可以浪漫、需要跳跃式的想法,这就是科学跟艺术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国家现在也是提倡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结合,假如综合素质没有到一个高的层次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很跳跃性的想法,很深入的、革命性的、大胆的设想,才能够有更大的研究成果。
 
陈文令:您说的这个与艺术创作太相近了。同时还要勇敢,对未来未知世界的联想和想象,大胆创造才有可能发现科学的奥秘。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对话嘉宾简介

马大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美国化学会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编,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国际杂志的顾问编委。

获奖评语:
他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为合成有机分子, 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马大为,1963年 生于中国河南,1984年 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 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 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马大为主要从事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及构效关系、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等研究。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1994年入选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荣获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讲座奖,2018年美国化学会Arthur C. Cope 学者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马大为获奖纪录片



陈文令


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泉州。现居中国北京,著名当代艺术家。


2015年获澳大利亚政府授予的中澳艺术大使称号, 2012年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获澳大利亚佩斯国际海岸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地举办过个展,参加过“超设计”上海双年展(2006)、“对话芝加哥”——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2009)、中国当代雕塑展 (2013)、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2013)等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陈文令的艺术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特征,他善于运用雕塑的语言创造出生命与生活的气息。他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性特点:精神独立、风格多变、天马行空、气场恢宏。他的艺术语言融合和提炼了民间、学院、神话、东方与西方,以及现实与虚幻的诸多艺术元素,并以魔幻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一个个观念与视觉并重的图像,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费主义时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种种异化和困扰。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红色记忆”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英勇奋斗”系列、“悬案”、“紧急出口”、和“共同体”等等。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  万物皆牛No.1,810x2200x480cm,不锈钢,2012--2014年
2.  共同体,1800x1000x500cm , 综合材料, 2014-2018年
3.  港湾 , 300x102x97cm,不锈钢,2014年
4.  笑傲江湖,500X334X343cm,综合材料,2018年
5.  超常规,720x250180cm ,铜着色,2003-2018年


关于展览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

联合出品:未来论坛、锡纯公益
承办:艺琅国际
开幕时间: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点:中国大饭店一楼会议厅前厅
展览主席:冯仑、武红、李红
策展人:顾振清
顾问:黄笃


艺术组合 

(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


卢煜明 (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

杨千 (当代艺术家)


薛其坤 (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王度 (当代艺术家)


潘建伟 (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李晖 (当代艺术家)


许晨阳 (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

 ×  

费俊 (当代艺术家)


马大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陈文令 (当代艺术家)



联合出品


未来论坛


未来论坛是当前中国最具声望的民间科学公益组织,由一群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的科学家、企业家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自成立以来,未来论坛秉承“弘扬科学精神,助力科创兴国”的宏伟使命,全面推动产学研资政融合和大众科普事业发展,矢志作为科学面向公众的“传播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 “对接人”、以民间资本激励科学突破的“推动人”。迄今已凝聚了数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顶尖投资人和卓越产业领袖,是中国唯一的商学跨界的科学公益平台。


锡纯公益


北京市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是根据沈锡纯先生遗愿,由其亲属捐出沈锡纯先生部分作品,并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筹资成立的一个艺术教育类公益基金会,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
本基金会的宗旨是:资助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推动科学、成就未来。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2019年获奖人及往届获奖人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你有一封来自未来的邀请函

点击领取

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报名系统上线!


扩展阅读

1.2019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邵峰、王贻芳、陆锦标、王小云获奖

2.邵峰:天然免疫研究中的中国式创新 |专访2019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

3.何川:未来科学大奖今后继续挖掘有创新有潜力的科研工作

4.丁洪谈高能物理学家获百万美元大奖:小科学走向大装置成趋势

5.数学家张寿武:颠覆性教学,好苗子不全来自清北

6.独家专访鲍哲南:一款“人造皮肤”产品即将进入医院

7.张磊:科学应该再次成为人们的信仰

8.潘建伟点评 | 作为本土学者的她,何以摘得百万美金大奖?| 2019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王小云

9.计算机学者张晓东:跟热点可能浪费资源,盒子里的东西更重要

10.王贻芳:我想改变自然科学教科书上写满外国人名字的历史 | 2019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

11.未来论坛志愿者招募 |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热爱科学


关注未来论坛

一个承载人类科技梦想

用科学改变未来的公益平台

一个连接前沿科技

解读未来趋势的思想平台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艺术迄今依旧没有公认的定义,目前广义的艺术乃是由具有智能思考能力的动物,透过各种形式及工具以表达其情感与意识,因而产生的结果。艺术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其他相对高等的动物。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2+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95岁的查理·芒格,一周读二十本书
三联生活周刊
7+阅读 · 2019年5月22日
三安光电到底发生了什么?
商业人物
7+阅读 · 2019年1月28日
丘成桐:攻克物理难题的数学大师
科技导报
5+阅读 · 2018年7月23日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偷偷学习
三联生活周刊
5+阅读 · 2018年4月19日
【人工智能】谭铁牛院士:人工智能新动态
产业智能官
8+阅读 · 2018年1月5日
谈谈王者荣耀
小道消息
4+阅读 · 2017年7月6日
Geometric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rxiv
10+阅读 · 2019年9月11日
Self-Attention Graph Pooling
Arxiv
13+阅读 · 2019年6月13日
Mesh R-CNN
Arxiv
4+阅读 · 2019年6月6日
Foreground-aware Image Inpainting
Arxiv
4+阅读 · 2019年1月17日
Arxiv
23+阅读 · 2018年10月1日
Structure Aware SLAM using Quadrics and Planes
Arxiv
4+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95岁的查理·芒格,一周读二十本书
三联生活周刊
7+阅读 · 2019年5月22日
三安光电到底发生了什么?
商业人物
7+阅读 · 2019年1月28日
丘成桐:攻克物理难题的数学大师
科技导报
5+阅读 · 2018年7月23日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偷偷学习
三联生活周刊
5+阅读 · 2018年4月19日
【人工智能】谭铁牛院士:人工智能新动态
产业智能官
8+阅读 · 2018年1月5日
谈谈王者荣耀
小道消息
4+阅读 · 2017年7月6日
相关论文
Geometric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rxiv
10+阅读 · 2019年9月11日
Self-Attention Graph Pooling
Arxiv
13+阅读 · 2019年6月13日
Mesh R-CNN
Arxiv
4+阅读 · 2019年6月6日
Foreground-aware Image Inpainting
Arxiv
4+阅读 · 2019年1月17日
Arxiv
23+阅读 · 2018年10月1日
Structure Aware SLAM using Quadrics and Planes
Arxiv
4+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