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
是创业邦推出的新栏目,立足医疗健康一线,捕捉行业内最新动态,致力于发现、报道那些已经或可能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人和事,并尝试从中洞察医疗健康领域的新趋势、新方向以及新的创投机会,以供参考。
创新药在中国是痛点,但仍有不少国内创业者孜孜以求,希望淌出一条路。
元生创投成立于2013年,专注医疗赛道中早期的全产业链投资,多次被评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机构top 10。而2019年,也是元生创投小有成就的一年,投资的三个医药项目——复宏汉霖、亚盛医药、博瑞医药先后登陆港交所和科创板。
作为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先是在通用电气、飞利浦等跨国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后做咨询,并于2008年开始从事医疗医药的投资,其明星投资案例超过20家,其中上市公司超过8家。
陈杰谈到,对医药领域创业公司的判断,需要综合分析临床数据、商业化的市场、风险等要素,而在医疗投资行业浸淫十数年,也让他获得了基于一线的洞察。
创业邦:很多人说2019年算是医疗投资的一个拐点,这个说法你认可吗?
陈杰:整个2019年,因为大环境不太好,整个创业公司的募资都有压力,但我不认为这是往不好方面的拐点。
医疗医药是一个由硬科技和刚性需求支撑的行业,一些估值高的公司破发了,但仍会保持一个合理的市值,而不会像TMT公司那样,可能跌掉八九成。就我了解,现在投资人对医疗医药这个赛道,反而是更加认同的。
与其说拐点,不如说是有个分化。在2017、2018年,资本市场资金相对较多,好的项目和差的项目都能拿到钱,但2019年的确就是优秀的团队才能保持很好的一个发展态势。对投资人和基金,也是一个教育,回归理性是个好事情。
创业邦:从2015年一致性评价开始,出了一些医药相关的政策,从那个时候医疗投资其实一直在往上走。
陈杰:的确是因为国家药监局出了这些新的政策,特别是新药审批的政策,再加上创新药公司在香港有机会上市,在这样的一些背景下,形势是好的。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药的投资在前几年特别热,甚至存在估值的泡沫。
陈杰:今年的一些新药公司估值已经有下调,因为资金供应没那么多,然后投资人也看到其中的风险,包括在香港上市的一些公司的破发,使得整个新药的投资开始更加理性。据我了解,很多新药公司的估值是面临挑战的。
创业邦:创新药在医疗领域中,是否最像投TMT?因为创新药可能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陈杰:一种传统的误区,认为药的项目就是高风险、高回报,其实不见得。
医药项目,时间很长,中国的很多基金,生命期不见得那么长。另外,我觉得创新药公司,从回报倍数上来说,不见得就超过做器械和诊断公司,且后者的风险性可能还低一些。
新药的研发、后续的临床都要花很多钱,每一轮需要进行大规模融资,这对投资是有稀释的。医疗器械诊断公司,如果是优秀的标的,很容易实现收入甚至正的现金流,后续融资的稀释也很少。可能一个创新药的公司最终需要融十个亿,器械和诊断公司只需要一两个亿。
创业邦:你创立元生创投的时候,相对比较早,那时并没有很多医疗创业项目,以及专门的医疗基金。为什么较早就开始布局医药?
陈杰:元生创投是2013年底成立的,当时像这种专业的医疗医药基金的确没那么多。2014年到2015年,我们投了很大一批创新药公司,其实当时敢于投创新药的基金不多。
在我们的一期基金里面,创新药比例接近40%。我们当时认为估值比较合理,而且进行了预判,认为它代表了未来的方向,所以提早进行布局。
我们是一个均衡的投资策略,有创新药、医疗器械、诊断、医疗服务四个板块的投资。我们可以根据这四个板块的市场的情况,来主动做出调整。
新药在很好时机点的时候,我们也控制了投资比例。而2017年到2018年,创新药企业估值比较高,风险加大,我们对该细分领域的投资比例下降到了约20%。现在创新药估值相对理性了,我们可能会在投资比例上会再加大些。
简而言之就是,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胆子大些,别人疯狂的时候,我们谨慎一些。这也是我们管理系统性风险的一种能力。
创业邦:在医药、器械、诊断和医疗服务四个方面,目前投资比例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分配?
陈杰:我们三期基金的话,估计前三者各约占30%,医疗服务约占10%。
医疗器械、诊断、药的投资有很多机会,是因为技术在不断升级换代,产品在不断推陈出新。这种不断的突破,就给我们的投资带来了动力和方向。
对于医疗服务类,我们不太投类似医院这种传统的医疗服务,还是希望投资新型的、未来有爆发性的项目,所以我们会比较精挑细选。像我们投资的自闭症康复公司“大米和小米”,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且该领域还处于空白。
在诊断方面,康立明是我们的一个成功案例。我们看到中国的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且该类产品在国外也是得到验证了的。
至于器械,其实很多医疗器械都是有创新的,也可能是一种仿制创新,但也是一种机会。像我们投资的电动吻合器公司英途康,就是很大的一个市场,虽然现在国内市场占比还很低,但在国外已经占到60%的份额了,也是未来的趋势。新一代冠脉可吸收支架,我们刚投了上海百心安。
老一代的吻合器和老一代的支架已经培育了很多家上市公司,我们相信新一代的产品创新,也可以培育出上市公司。希望英途康和百心安产品早日上市让老百姓受益。
创业邦:元生的投资风格是怎样的?你会从哪些维度来判断创始人是否靠谱?
陈杰:元生有个口号,“降维打击”。我们基金合伙人是投资总监角色,投资总监是投资经理角色,投资经理是分析员角色,都要在一线看项目的。
对人的判断,总体来说,无非是看创始人的过往经历和能力,做这个事情有多少热情和投入,以及创始人的人品等,是综合的考量。当然还有投资人和创业者相互之间的认可,这也很重要。
创始人为什么能走向成功?为什么有些人做的不好?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总结,的确跟投资经验会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是宁愿错过,不愿意投错,追求相对的稳健和成熟。
创业邦:拿药来说,me too me better还是现在主流的投资策略,你会投这样的项目吗?
陈杰:新药,我觉得是未来几年最难投的一块。原来很多基金将me too me better作为核心的投资策略,但随着国家的一些政策的改变,未来不能再作为一个核心的投资策略,而是需要调整,将筛选标准提高,比如细分领域门槛更高、市场机会更大、商业风险更小。
我们投资博瑞医药,除了看到市场的需求,也比较看重这个团队的能力和长期的坚持。我们跟踪了很多年,大家也交往认识了很多年。而且我们投资博瑞,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C轮在其他老股东不敢投,新投资人不愿意投的情况下我们独家投资。
创业邦:回顾2019年你个人投资的感悟,你会用哪几个词呢?
陈杰:2019年,机会和压力并存。因为市场的资金链供应偏紧,导致压力较大。机会是,好的公司能够凸显出来,而非此前的鱼龙混杂。对基金也是一样,优秀的基金能够继续募到资金,在寒冬拿到足够的子弹,并在合理估值中去布局。
2019年,对我们来说小有收获,2020年会进入到更大的收获期,前期播下的种子会相继开花结果,这也能为基金的后续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创业邦:既然我们已经站在2019年的尾巴上了,其实2020年不远了,元生创投在这四大板块的策略会有什么变化吗?
陈杰: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过去几年我们做得不错,会继续坚持既有策略。但我们有主动调整的能力,包括对风险、估值泡沫等的判断。如果哪一个板块过热了,我们会做一些主动的调整。2020年,我们有超过十家的企业在报香港上市和科创板的上市,也借此机会预祝企业IPO会成功。
我认为,2020年市场环境,寒冬会继续。在寒冷的环境中,我们会加大布局,争取能在市场低潮时将好的项目投到。
对医疗健康行业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入群交流,申请时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路虎、沃尔沃、蔚来...每天谈上亿生意的创投圈大佬们,都开什么车上下班?| 撩车策划
● 75岁柳传志退休,给自己打98分;北向资金持续买!买!买!科技股成幸运儿;3只芯片10倍牛股遭国家队减持 | 科技股周报
● 5年烧200多亿,百亿投入研发,蔚来李斌手里还有哪些筹码?| 撩车
● 国产特斯拉到底卖多少钱,你才买得起?|2019汽车生存图鉴
● 马云最新刷屏演讲:我一天接到5个借钱电话...未来世界会有三大变化! | 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