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ch.com 是一个 2012 年诞生的产品,后来被 Facebook 收购。以下文字写于 2012 年 11 月,存档于此。持续写字的感觉真好。
1. Branch 是 Evan Williams、Biz Stone 等人的新公司 OBVIOUS 开发的新产品,当前还在 Beta 测试期。有 8 位员工。它的账号完全基于 Twitter,Branch 甚至没有自己的 Profile,一切设计皆围绕内容进行。
2. Branch 的使命是通过互联网还原线下真实对话的场景。鼓励自然、随意、发散。典型的会话场景是,你有一个想法/点子,或者看到了一篇新闻资讯引发了你的思考, 以创建一个 Branch,然后邀请跟你有近似知识背景和地位(如同事/好友)的人参与其中讨论,碰撞火花。
2. 对于单个 Branch,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参与其中,需要任何一个参与者邀请你,或者你申请 Join 其中。也就是说当前 Branch 很依赖已有人际关系,所以索性完全把关系这事托管给 Twitter。如果话题发起者认为讨论足够充分,可以关闭一个 Branch 的讨论。
3. Branch 给发起者和参与者更多赋权,是为了控制讨论门槛保证质量。这跟 BBS 和 Quora 人人都可在别人的贴子/问题里发言的机制不一样。
4. 同时,为了能让更多受众获取信息,Branch 有了 Watch 机制,功能上等同于 Follow,Watch 后可以在「My Drawer」里收到后续讨论更新。Watch 和 Join 间的微妙暧昧,我认为是 Branch 想在「圈子」和「沙龙」两个方面都要兼顾。当前的感受是,Branch 有较强的媒体属性和精英意识,使得它更像沙龙,少像圈子,这是它与 BBS 的最大不同。
5. Branch 需要在 Join 和 Watch 之间找到平衡。Join 重参与仪式感,是「圈子」的基本动作,不利于控制内容质量(尤其是早期);Watch 重获取和消费,是「媒体」的基本动作,不利于 Branch 向更大规模进化。同事@Lebanner 认为越往后,Watch 与 Join 两个机制的冲突越大。
6. 和 Quora 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在于:Quora 鼓励每个用户回答一个问题时,系统地回答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目标是要「终结」一个问题,答案之间通过排序去竞争成为最优解。而 Branch 认为信息是错综复杂、相互关联、无限发散的(就像名字 Branch 一样,有很多「分支」),参与者可以不断基于之前的信息进行讨论。Quora 的长远目标是结构化知识,Branch 一定程度上是反结构化的。
7. Branch 第一版就加了从 Twitter「Take it to Branch」的浏览器插件,以及站内无处不在的 Branch this,意在鼓励信息二次组织及发散。这让每条 Branch 之间的连接性大大增强,所有信息表面无限发散,但背后都有其「归宿」,所有信息都可能成为一个结点。更多的连接性是爆发网络效应的基础。
8. Branch 最近推出了 Group。Group 之于 Branch,就像「邮件组」之于 Email,或者 QQ 群之于临时会话组,针对已经彼此熟悉、有碰撞火花可能性的一群人。Group 提供了一个更稳定的圈子,一个快捷方式。当然通过 Watch 一个 Group,可以收到这个Group里的所有后续 Branch 更新。
9. 如果是中国人来做 Branch,多半会想既然是讨论问题,到何不用 QQ 群进行?美国人没有中国人这么依赖 IM,异步沟通更受欢迎;QQ 群是完全封闭的,Branch 的内容可被公开消费和二次组织,内容更有生命力。
10. 有时候创新就是从其它所有产品那里各借鉴一点,最关键的是偷过来的零碎可以完美地重组在一起而不生硬,Redesign 之后的东西跟谁都有点像,又不全像。Branch 跟 BBS、Quora、QQ 群、Email、Twitter 都有相关和差异。很多人六、七年前第一次看到 Twitter 就是这个感觉,「虽不明但觉厉」。回顾 Evan Williams 曾经创建的 Blogger 和 Twitter 如何厉害,就会对 Branch(和 Medium)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