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 AI 的看法一直是执行特定任务,或是以一问一答形式接收指令的语音助手。微软认为,我们应该像人类(human being)一样看待人工智能(AI Being),而这次推出的 Avatar Framework 就是一个可以孵化出各种 AI being 的通用开发框架。
「人工智能应该拥有所有的知识,足够的能力。在未来,所有任务也许都可以让机器人来完成。但这种思考方式会让人们的思维受到限制。」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事业部及全球研究院负责人沈向洋表示。「人类不仅有 IQ,还有 EQ 这个维度。我们在思考人工智能时,不希望错过潜在的正确答案。AI 需要不断地迭代。但只在 IQ 上迭代是错误的。在小冰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 EQ 或许才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人类就有『要做事先要做人』的说法。」
这也是使用 Avatar Framework 创造新 AI 的第一步:先定「人设」:
在发布会上,小冰高级技术总监曾敏和产品总监徐翔为我们现场演示了「一个人工智能是如何诞生的」。
Avatar Framework 有一套完整的工具包,基于这些我们可以构建出全新、完整的人工智能。迄今为止,这个框架已经创造了数十个 AI Beings,其中就包括软银新版机器人 Pepper 中的共感模型。另外,采用 Avatar 框架构建的 AI,其部署是跨平台的,它也是业内第一个能够做到这件事的工具。
具体来说,使用 Avatar Framework 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 AI 需要首先使用 profile 工具,从 IQ 和 EQ 方面定义 AI 的人格;随后需要通过声音和视觉工具定义它的声线和样貌,然后是最为复杂高级的「三观」设定;最后,Avatar Framework 允许生成的 AI 驱动符合条件的 3D 模型,从而形成完整的 AI 形态。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了人工智能所需的几乎所有条件。
Avatar Framework 支持多种工具生成的 3D 模型。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 AI,即使是订单助手,也需要有自己的 IQ 和 EQ,」徐翔表示。「所以框架中的描述工具是最为重要的,它定义了我是谁。这一工具现在包含 76 项基础信息,以及 27 种性格的特征参数——即使是得了『社交恐惧症』的 AI 也有不少自己的特征参数。另外,用这一工具构建 AI 人格,不仅可以手动输入基础信息,也可以让系统自动读取小说文本,自动拾取相应人物的基本信息。」
去年微软小冰发布了共感模型,让 AI 学会了察言观色,开始有了引导对话的能力,但这仅仅限于 AI 在当前对话中寻找方向。今年的第七代微软小冰不仅能基于过去,还能着眼未来,它可以预先筹划对话的方向,能够真正主导对话的过程。
AI 主导对话不仅仅是一句话的内容,在背后也需要下「一盘大棋」。为了做到能让人类打开话匣,小冰需要像 AlphaGo 一样为未来的所有步骤埋好伏笔。「新一代微软小冰的对话引擎可以预先判断对话可能的未来走向,」小冰技术负责人周力介绍道。「随后在对话过程中,AI 能够根据人类不同的反应,把对话引导至不同的分支。也会根据人类的提问给出不同方向的回答。」如果是一个不善对话的人,在与小冰聊天的过程由 AI 引导,也会变得能够聊天了。
微软认为,主导对话是历代对话引擎中的一个分水岭:当 AI 具有这样的能力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应用到各个垂直领域中去。
首当其冲的就是零售场景,微软去年在日本和罗森达成了合作,使用对话 AI 技术向潜在消费者推送优惠券。在今年,微软将这一业务推广到了美国的线上零售,并将消费转化率从 47% 提升到了 68%。如果你对一个商品感兴趣,通过与小冰的一通聊天之后,很可能就会下单了。
此外,在本次发布会上,微软还宣布了与腾讯、小米、今日头条、vivo 和 OPPO 等合作伙伴的共同项目。微软小冰和微信也正在两个方向上展开合作:除了微信的对话开放平台,还有未来微信 AI 所涉及的智能硬件产品上。
对于小冰的盈利模式,微软有着与国内外众多 AI 公司不同的看法。「很久之前我们就明确了小冰的商业模式不会是单纯地输出 API,也不会是输出硬件,」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小冰负责人李笛表示。「这些方式无法满足为用户提供持久创新的条件。在国内,不论是手机、智能硬件还是汽车,很多公司常会需求简单的 API 服务。但对于我们来说,API 并不能让我们得知自己的技术为客户做了什么。这是一种快速的变现方式,但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