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及未来可用技术正在且将持续改变作战环境的本质,这一论断无可辩驳。然而更具挑战的是识别哪些技术能使冲突一方对技术弱势对手形成决定性优势——尤其是这些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陆地作战固有的保守性。当前冲突中涌现的技术已呈现趋势,预示着未来"算法化"战场的可能形态。本文探讨未来二十年战场的可能图景,并阐释高强度冲突中地面部队在技术饱和战场运用的挑战。(注:原文编制过程中未使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工具)
未来军事行动的实施方式将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Turaj & Bučka, 2020)。纳戈尔诺-卡拉巴赫(Petrosyan, 2023)、乌克兰(Hrnčiar & Kompan, 2023; Zahradníček et al., 2023)及加沙地带战场已显著展现创新技术引发的变革。这些冲突特征在于:大量使用旧代军事装备,辅以一定程度现代技术支撑,实质是源起数十年前的现役武器装备与现代战场元素的结合体(Gibradze et al., 2022)。因此称其为"下一代冲突"并不恰当。同时至少就乌克兰冲突而言,俄联邦武装力量的军事艺术(尤其冲突初期)呈现高度保守与传统主义特征:其大规模部署的营级战斗群在编成、装备及战术运用上常不符合现代战场需求(Grau & Bartles, 2022)。然而这些冲突的鲜明特点是:先进军民技术(如无人机系统/UAS)正加速融入指挥控制(C2)最底层级的趋势。该趋势由技术成熟度与可用性共同驱动。通过多平台交互或与空基/天基/地基传感器-效应器的体系化协同(Turaj, 2019),此类系统效能显著提升,其应用潜力预计将持续扩展。
上述考量促使以军事专家、指挥官、理论家、学者、研究人员及政界人士为代表的广泛"军事共同体"提出关键问题:这些技术是否具备"颠覆性"潜力?会否弱化传统作战要素的认知?未来能力如何演进?能力如何在地面战场具象化?军事艺术将因此发生何种变革?更广义而言——未来陆地战场将呈现何种形态?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建设现代化军队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使其能在可预见的未来作战环境中做好充分准备并有效行动。
当前关于军事未来的启发性观点与未来学预测层出不穷。保罗·沙尔(Paul Scharre, 2019)与罗伯特·拉蒂夫(Robert H. Latiff, 2017)的著作尤具价值。两位作者近乎一致指出:未来冲突将呈现人工智能(AI)赋能系统的自主特性;作战将主要在网络空间展开;陆地领域将由"机器人军队"主导——或由士兵远程操控,或具备高度自主性。他们同时警示这些技术应用的法律伦理问题,强调缺乏深思的技术部署可能引发长期毁灭性后果。
马尔钦·戈尔尼克维奇(Marcin Górnikiewicz, 2019)对21世纪后期冲突的推演极具启发性。其研究基于"人类将在短期内取得彻底改变传统武装冲突形式与方法的技术突破"这一前提,预言包括"武器"与"武装斗争"在内的诸多概念将被重新诠释。未来作战潜力将不再由其物理组件的量化参数"乘积"所绝对定义(Varecha, 2020a)。军事力量运用的重心将发生转移:虽仍聚焦对手弱点,但未来军队的首要目标既非作用于作战潜力的物理组件,亦非精神因素,而是摧毁敌作战潜力中恢复耗时极长或具"破坏性"的组分——这类破坏将导致敌方认知功能崩溃。随着人工智能演进,通过投射虚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来针对性干预人脑活动机制的认知将深化,最终引发暂时性瘫痪、精神道德休克及现实感知能力丧失。基于深度个体文化密码与潜意识决策机制的高科技预测方法,将成为预判对手决策过程的关键要素。
这意味着下一代作战域很可能是涵盖人类感知、推理与决策全维度的认知空间(Malick et al., 2022)。然而此类活动仍处萌芽阶段,因当前尚缺实现上述未来效应的能力。本研究旨在"窥探"近未来,力图描绘20年内作战环境(尤重陆地领域)的演进轮廓。
鉴于安全环境演变态势,未来二十年仍将由历史上引发军事冲突的相同因素主导。冲突诱因或包括资源争夺、经济/意识形态/社会/宗教差异及影响力角逐(《全球趋势》, 2021)。本研究预期范围内,革命性变革不会源自新技术手段或其运用理念的根本转变。但可预见的是,现代及前瞻性装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将根本性改变未来军事行动的整体认知与实施方式。
传感器升级、自主化、流程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产生深远影响:技术先进的效应器将更精准、互联更紧密、响应更迅捷、射程更远且威力更强。这些因素也将重塑军事艺术——当前对作战环境的认知、对普适原则法规的传统"把握"、兵力运用方式,尤其是过时的"战术、技术与规程"(TTPs),将无法匹配技术先进军队的能力需求。
技术发展与军事艺术变革之间存在明确关联性——这种关联源于创新技术在军事力量结构中的实施。本研究聚焦未来20年最可能显著影响常规武装力量的技术趋势,这些趋势将在"算法化"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此类预测虽具高度抽象性且非直截了当,但对充分发展军事力量能力至关重要,使其不仅能应对当前威胁,更能应对未来挑战。本研究目标与贡献在于:勾勒未来二十年作战环境发展前景,并阐明技术饱和战场中地面部队运用的挑战。
基于此,作者团队聚焦两个核心问题:
研究无意分类描述制造商个体的"革命性"开发项目及技术参数对比,亦不考察技术解决方案或阐明运作原理。技术评估始终基于用户-决策者视角:这些技术将带来什么?其融入未来作战环境"战斗编成"后,如何影响未来战场陆地领域的形态?尤其关注在"算法化"环境中对地面部队行动的潜在影响。
研究采用实证-直觉方法论:
数据通过理论研究方法(分析与综合)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采用比较法表述,研究问题通过启发式预测方法验证。需特别说明:本文结论仅具预测性,未经严格实证检验。
当今作战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对军事力量及其多领域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关键挑战在于建立并维持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对作战规划与实施至关重要。随着作战环境中事件规模、强度及动态性持续增长,该能力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未来作战将作为"跨域行动"组成部分在多个作战域同步展开。鉴于当前环境特性,信息环境的发展对态势感知能力影响最为显著,尤其关乎当前与未来作战的态势认知(Fiebich, 2020)。
"洞悉战场而隐匿己身"自古便是战场指挥官的圭臬。自18世纪末战场规模超出单兵目视范围以来,战场可视化成为指挥核心需求——催生出观察员职能体系,通过观测结果为指挥官构建战场图景(Pong, 2022)。数字化既是当代战场要素,更是未来战场基石:它赋能指挥官运用博伊德OODA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辅助指挥官艺术化决策作战系统部署的时机、地点、目的及预期效果。
未来陆地战场将通过多元传感器系统实现情报监视侦察(ISR)能力,覆盖任意地形气候条件下的物理环境(Rolenec et al., 2022)。陆地领域的数字化态势图景将通过宽带高速加密传输,以高清视频流形式传递指挥、遥测与影像信息。这些视频流源自地面(及地下)、低空与高空多飞行高度、多视角传感器,传感器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侦察单位、无人系统(UxS)、机载平台与卫星。陆地战场每台设备乃至单兵都将成为传感器节点——涉及威胁动态、敌军部署、友军定位等全维度战场信息将实现实时聚合、分析评估与共享。通信设备微型化、多级数据数字化、面向网络的系统架构及流程自动化,共同压缩信息流时效,使**通用作战图(COP)**能实时覆盖各作战域至最低指挥层级。技术进步促使战场全域融合:除物理域外,"交战"将同步发生于信息域与认知域;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支撑的交互模式将成为标准作战手段。
信息主导权将前所未有地取决于冲突何方能更快采集数据、精准分析并通过AI辅助实现安全定向分发。AI将为自主装备自动生成行动选项(Koch, 2022),实现高度冗余性,使行动去中心化乃至完全独立于人力干预。经济型传感器与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结合,预示实时信息探测、处理与共享的革命性突破。该能力将成为敌军高价值目标(HVT),亦可能构成己方力量重心(COG)(Šlebir, 2022)。当互联互通被视为决定性优势,对手必将全力破坏、降级乃至瘫痪高度互联的信息依赖系统。提供互联能力与通用作战图的信息系统防护性与韧性将成为关键制胜因素(Kompan, 2020)。敌方行动导致的任何功能中断,都可能使作战系统从互联协同网络退化为碎片化网络——无法完整及时传输可溯数据,最终削弱通用作战图效能及作战系统达成预期杀伤/非杀伤效果的能力(《全球趋势》, 2021)。因此信息系统技术演进必然与其"韧性"发展深度融合。
未来战场焦点或将从火力转向基于指挥、控制、计算机、通信、网络、情报、监视与侦察(C5ISR)体系的信息力量。然而信息虽可提升武器系统效能与决策效率,其本身尚不足以迫使敌人屈从(至少在研究时限内如此)(Zůna, 2021)。
达成预期作战效果将依赖日趋先进的效应器。武器装备与弹药发展的核心趋势在于持续融合远程打击、高速突防、精确制导与实体摧毁能力的增强。现代武器系统的远程打击能力已预示:指挥所(Rolenec et al., 2023)、部队集结点与后勤设施等传统认为远离敌方常规火力而相对安全的区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Spišák, 2022)。
除射程提升外,武器系统(尤其间接火力)的毁伤精度(Varecha, 2020b)与破坏效能(Varecha & Majchút, 2019)正实现根本性突破。此趋势源于高精度传感-打击系统的整合与火控流程自动化——基于精准目标定位信息、先进弹药末制导能力,实现预定杀伤/非杀伤效果。未来战场先进弹药与游荡弹药因微型化与动态特性将更具破坏力且更难探测。电子技术正赋予弹药新能力:可编程空爆、近炸引信及应对新兴威胁的制导功能(Breaking Defense, 2023)。此类系统数量增长、效能提升与相对普及化,不仅威胁作战体系关键节点(指挥所/通信设施/高压武器系统/后勤设施等),更将危及空中领域全单元,包括小型战术单位乃至战场单兵。
探测跟踪高速飞行弹药与反制远程微型机动平台,始终是核心挑战。定向能武器(DEW)(尤指激光武器)的持续发展可能带来革命性反制方案。预计二十年内将实现陆地战场实战部署:其射速超越现有及未来机械系统,可瘫痪物理目标及信息/通信/指挥控制系统运行。核心优势在于即时打击效应、全气象条件适用性及多目标覆盖能力。地下等难以触及目标亦在打击范围内,关键价值体现为附带损伤最小化、目标锁定高速化以及兵力需求锐减。未来DEW将与各军兵种协同部署,天基平台亦将用于干扰敌方卫星通信通道。针对单兵的地面DEW应用(如驱散人群)研究亦在推进(Valouch, 2016)。
当前军事强国正计划为步兵配装激光武器。传统枪械设计潜力趋近极限,单兵弹道防护进步催生新型单兵武器需求(Kulhánek, 2023)。未来或现微型激光武器替代反器材步枪或与轻武器协同作战(Extance, 2015)。DEW系统能有效应对无人机群代表的分布式低成本威胁,相较传统武器将具备更高精度与威力,其**"无限弹药舱"**特性尤具战略价值(Lockheed Martin, 2023)。
制约因素在于:除成本外,高度电力依赖构成显著弊端——作战损毁供电系统即致瘫痪。陆战队列装受限于尺寸重量问题(需外骨骼或无人地面载具辅助)。国际激光武器使用公约亦限制其应用:禁止造成永久性视觉损伤或不成比例伤害的作战行为(Kulhánek, 2023)。
被动防护技术亦取得重大突破:压制红外特征信号的技术、车体后方投射影像的电子伪装系统、可完美折射光线使载具隐形的智能材料,代表未来伪装技术研发方向(Wang et al., 2013)。研究时限内,全频谱电磁辐射伪装技术将为作战单元及单兵提供高可信度防护。
自主性指"系统在编程设定参数内,基于获取知识与动态态势感知,无需外部干预即可按预期目标运作的能力"(《北约术语库》在线版)。在本研究语境中,外部干预特指无需大量人工输入(Rossiter, 2020)。尽管作战与保障平台系统的自主化与自动化水平持续提升(Kopuletý & Palasiewicz, 2018),人类仍将参与决策回路("人在回路"),但仅限必要最低程度。其角色在于直接实施战场指挥(下达指令或授权系统执行特定行动)与复杂作战管控(Górnikiewicz & Szczurek, 2018)。保留人类决策参与具有显著优势:相较人工智能系统,人脑仍是最高级的认知处理系统。AI系统往往脆弱且易在新情境中失误,而人类智能不仅更具鲁棒性,面对陌生动态环境时通常更灵活。尽管人类反应速度不及机器,但在应对新态势时表现更优(Foster, 2021)。
子流程自主化与自动化及人机交互减少带来多重效益:最重要的是系统能持续长时间运行,以更高精度与可靠性实现预期打击效果(如弹药自主制导),且不受压力恐惧导致的失误影响。但决策速度在此特指行动/反应执行时效。
当前及未来军事平台的全自主化具有根本重要性。典型案例是防御性反应系统自主探测消除威胁(如迫击炮弹、火箭弹、巡航导弹或反坦克火箭弹对作战基地或地面装备的攻击)。人类通过目标识别确认威胁并实施反制的传统决策回路在此失效——因反应时间过短。随着效应器与弹药技术发展趋势(特征为循环自动化、速度、杀伤力、精度、能力与模式提升,如游荡弹药与先进弹药)及陆地战场密度增加,反应时间将进一步压缩。另一例证是无人机系统(UAS):若操作员通信链路遭敌破坏,将无法授权对已识别目标实施打击(Foster, 2021)。
无人系统(UxS)的能力发展与自主性提升与人工智能(AI)进步紧密关联。当前AI已用于增强现有系统性能(如数据采集分析)。第二阶段AI将支持决策:指挥控制(C2)流程不变但显著加速,特定任务(尤其敌方行动方案分析生成比选)将实现全电子化自动处理。基于AI的解析工具(Matiz-Rojas & FernándezCamargo, 2023)与机器学习模型能结合多因素与不确定性,在更广背景下解读敌行为模式,从而更精准预测态势演进场景。军事决策将高度依赖AI——这不仅源于数据量指数级增长与处理时效要求(Hlavizna et al., 2023),更因优化作战力量运用的迫切需求。海量数据优先处理能力将成为关键里程碑。第三阶段AI将直接对抗复杂敌手系统,该能力是实现平台及全系统更高自主性的核心要素。
各类别无人机系统(UAS)正加速普及,其能力持续增强而成本不断降低。数千年来,特定时空的兵力集中始终是战场成败关键(Fuller, 1993)。该原则至今仍被北约奉为作战准则,但其在未来是否持续关键?无人机集群即为佐证:其通过复杂算法持续变换飞行轨迹的快速机动特性,可能导致防空系统软件无法处理目标模式而失效(Finlan, 2021)。微型无人机集群潜力不仅体现于数量优势,短期内它们将实现集群通信、自适应调整战术技术规程(TTPs),并随态势变化聚焦目标打击(Nohel et al., 2023)。这些系统将充当移动干扰器、移动传感器或无人系统集群,形成逻辑互联的电磁频谱"经典部队集结"假象,致使敌方徒劳干扰无实际兵力的虚假目标信号;而平台因高度自主性使传统反制手段(劫持控制权、干扰通信链路、定位追踪)失效。
无人系统(UxS)将在未来战场扮演不可替代角色:持续替代人类士兵以优化作战经济性与兵力效能。未来二十年各层级新型无人系统普及度将持续提升,能力发展聚焦多技术融合传感器(昼夜摄像机/热成像仪/声学/嗅觉/地震传感)、微型化、电磁特征抑制及协同能力增强。精密"感知规避"系统(含合作与非合作模式)的发展,将使微无人机集群能在最小间隔下密集部署战场(Višnai & Kandera, 2021),实现全地形(含建筑密集区)部署能力,在复杂多层建筑内部(Hrnčiar & Spilý, 2011)及有人驾驶空域同步运作。当前概念显示微型无人机系统将很快配装至每名美军单兵,其设计旨在增强远程威胁探测能力,确保可靠清除隐蔽目标(Pickrell, 2019)。
其核心任务持续覆盖情报监视侦察(ISR)、目标指示支援、高价值目标(HVT)猎杀、地面部队护卫与近距空中支援(CAS)、军用直升机护航(Blain, 2023)及电子战支援等传统领域,同时展现出物资/弹药/食品补给等持续保障、机动支援与反机动措施(布设雷场/开辟通路)、化生放核(CBRN)物质探测清除、爆炸物处置及人员装备洗消等新兴潜力领域。技术发展也将推动反无人机(C-UAS)防空能力显著进步,具备"猎杀"敌无人机与游荡弹药能力的无人机系统或将成为该领域突破方向。
从相对安全的远程位置对装备与系统实施半自主控制,现已成为现代战场固定要素。未来将加速发展徒步/车载部队与自主系统协同作战概念——即"有人-无人系统协同作战"(MUM-T)。该概念定义为"通过同步部署士兵、有人/无人空中地面载具、机器人及传感器,实现态势感知增强、杀伤效能提升与生存能力优化"(BAE Systems, 2023)。
未来陆地战场特征体现为作战无人系统(UxS)融入部队编成,例如作为伴随式陆空协同平台。基于广泛算法、机器学习与高速大数据处理,无人系统将逐步实现更高层级自主性:初始阶段由操作员远程操控;待相关概念、技术及操作挑战解决后,将过渡至部分自主执行任务;远期或可实现完全自主化。核心效益不仅在于提升作战系统火力,更在于通过减少有人单元作战部署,使其聚焦其他任务,从而拓展战术任务谱系与执行范围(《航空航天技术》, 2022)。同时无人系统在MUM-T中的普及将量化缩减有人单元部署规模,降低伤亡风险(Zahradníček et al., 2022)。
然MUM-T框架内无人系统战术运用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物理环境微地形信息处理能力局限(Křišťálová et al., 2022; Mazal et al., 2020);二是目标精确识别(PID)缺失——因系统尚缺可媲美人脑精度的目标性质判定算法库。现有作战识别(CID)能力虽可辨识己方单位,仍无法区分战场人员属性(敌军/平民/其他角色)。
可预见时期内,杀伤/非杀伤效果终决权仍归属人类操作员或决策者。尽管如此,MUM-T或将成为陆地战场关键创新:通过分布式智能网络连接的智能模块化无人系统,将作为有人平台的力量倍增器。复杂未来作战环境必然要求无人系统与有人空/地平台协同编组作战。技术进步与AI发展将逐步提升军用无人平台自主性与冗余度,大幅减轻未来作战中MUM-T的后勤与认知负担(《航空航天技术》, 2022)。
自主/半自主平台独立性增强将使"人在环内"模式逐步淘汰,减少MUM-T所需操作员数量。通过降低对无人平台的直接操控强度,有人单元将获得战术、战役乃至战略层面的更强战场掌控力。当人类无需操作"非生命体"平台的导航与目标识别系统时,操作员可聚焦情报分发、作战编组协同等复杂任务。鉴于无人系统潜力,MUM-T编组内人机比例将随时间递减,但纯无人编队的创建部署仍存疑(《航空航天技术》, 2022)。
在未来军事行动中部署有人-无人系统协同作战(MUM-T)时,最大挑战在于将"人类士兵"整合至该体系——正如研究前文所述,与"机器"不同,人类会疲劳且必须在精神、心理和生理层面应对致命无人平台的动态变化与普及(Yeadon, 2021)。外骨骼系统正是增强部署人员体能的关键技术,其大规模应用将催生可称为"重型徒步步兵"的新兵种或专业部队(Mudie et al., 2021)。
外骨骼使用热潮预计将席卷高体能负荷军种,主要源于装备武器超重问题(Wu et al., 2021):
• 爆炸物处理(EOD)分队需携行排爆装备
• 步兵单位背负战斗载荷长途机动
因此外骨骼发展需聚焦穿戴舒适性与武器系统集成能力(含定向能武器)。
这些"战士战甲"将降低士兵代谢消耗:外骨骼承担机械工作(负重/行走),减少后勤需求并允许战场兵力更分散部署。同时集成先进通信系统与指挥控制(C2)平台,使未来战士能"数据赋能决策优化"(Gruss, 2022)。
未来外骨骼将通过增强防护提升战场生存力:在标准单兵防护外增设防破片层,重点保护要害部位以降低战损(Bengler et al., 2023)。关键技术突破在于未来二十年设计变革——从"额外负重"转型为"人机一体"作战复合体。该概念使士兵能在技术饱和战场作为高级资产(如无人系统)的控制节点,凭借增强火力、生存力与复杂态势感知能力,成为自主系统的战场"人形备份"。
人工智能(AI)已被北约列为"新兴颠覆性技术"(EDTs)——即能引发多领域突破的快速发展技术(NATO, 2023)。未来二十年AI将爆发式增长,深刻影响全域安全防御需求,并为陆地作战环境带来新挑战。AI结合高级数据分析与"大数据"应用,将根本性改变跨域作战的信息环境:
• 用于优化"影响力作战":迷惑对手/转移舆论支持/直接干预作战人员认知(Lucas, 2022)
• 提升现代武器系统杀伤效能:在"目标锁定"环节全面参与"决策-探测-投射-评估"(D3A)流程
• 通过优化资源分配与打击资产运用,显著削弱敌军作战潜力
自主系统、有人-无人协同及"重型徒步步兵"都将依赖AI提供的通用作战图(COP)。AI将逐步接管陆地作战环境中非必要人力的领域:军事水文气象、战场测绘、分析支援、后勤系统、关键基础设施防护(Jančo, 2022)及材料工程。第二类AI优势领域是人类响应过慢的任务:目标探测、电子战、网络防护、爆炸物侦排(Agarwala, 2023)。指挥控制与目标交战等领域未来二十年仍将保持"人机混合"模式——人类干预负责注入军事艺术,并规避道德法律困境(Morgan et al., 2023)。
AI重点发展方向已明确聚焦:指挥控制、信息管理、后勤保障与训练(Grand-Clément, 2023)。这些主题领域紧密关联,有理由预见AI将为地面部队提供压倒非AI敌军的决定性优势。
"当今军队无法对抗21世纪中叶技术先进的超现代化军队"的假设看似直观却非完全客观。毕竟军事史上不乏证伪案例:本世纪前二十年,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军队在伊拉克与阿富汗平叛行动中仅能实施有限作战。但需明确——此类"挫败"根源并非单纯源于作战潜力不足。未来二十年最先进军队的能力必将剧变,其增长核心加速器在于创新技术整合,这些技术将在互联性、速度、杀伤力、自主性、可持续性等领域引发陆地战场显著变革。这些因素将根本性影响未来作战中地面部队的部署理念。未来作战环境特征体现为多域互联同步作战,行动协同增效需求始终显著。信息环境容量、吞吐量、速度、数据流冗余度及信息处理能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军事力量运用的核心意图将是破坏敌方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瘫痪其链路。
可预见陆地战场将由"混合战斗系统"主导,但人类仍居核心地位。未来二十年指挥控制(C2)作为核心作战功能仍不会被AI机器取代——人类扮演决策者角色,机器负责全域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无人系统(UxS)替代人类执行高危任务,各类平台由人类远程管理或(视自主化程度)至少实施遥控。尽管待控占的物理作战环境规模显著扩大,作战本质并未根本改变。但装备能力将变革,其运用方式与手段将拓展。从未来军队作战潜力物理组件视角看,远程杀伤性资产(如作战无人系统/集群、远程火力特别是火箭炮与身管火炮、先进弹药及游荡弹药)将至关重要。
效应器射程、速度、精度与杀伤力的持续提升,将影响高价值难替代平台的生存力及地面部队自身效能。精准地理定位、高精度实时真实战场态势感知、持续传感器互联与即时自动化效应器响应的结合,意味着近期军队可能不再需要(或无法遵循)传统认为必要的"集中原则"——即通过时间/空间/规模的集中达成目标。应对技术优势敌军火力威胁的潜在方案是深化分布式发展:即战场兵力分散化(含作战行动分散化)。由此可预期任务、空间、资源与时间受限的战术行动将增加。有人/无人作战系统在技术饱和战场的生存力,将取决于其进入作战区域的速度、区域内高机动能力及后续撤离重组再部署能力。小范围密集部署作战系统、静态作战模式、低水平欺骗伪装、线性单域作战及其他"经实战检验但过时"的传统军事行动方式,将倍增部队定位风险及随之而来的即刻压制风险。
所有已识别技术将构成整体防御能力与威慑基础,因其确保技术主导权。故任何国家必须发展并落实于安全领域建设。经合理结构整合与流程实施的技术,必将成为质量优势的决定因素。但若技术拥有方无法全面认知物理环境能力与给定条件,且不能因地制宜运用军事艺术、创造力及自身能力,则先进装备潜力在作战环境中的应用仍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