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为《走进人工智能》:第2讲 原点:从达特茅斯启航∣达特茅斯会议:扬帆启航
《走进人工智能》
你好,这里是吴飞的数字专栏《走进人工智能》。上一讲我们一起认识了使我们从手工计算时代迈向自动计算时代的图灵机模型,以及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图灵测试。在专栏的第二讲,我为你准备的内容是“原点:从达特茅斯启航”。丘吉尔曾经说过,“回顾历史越久远,展望未来就越深远”。了解人工智能需要从它的发展历程中回望其内部自驱和外部需求组合在一起的推动力。这一讲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标志着人工智能扬帆启航的达特茅斯会议,第二和第三部分重点体验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一波三折的历程,比如“人工智能的严冬来临:通用机器人是海市蜃楼么?”以及“知识水晶球:符号主义人工智能的雄心壮志”。
达特茅斯会议:扬帆启航
1955年8月,时任达特茅斯学院数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度图灵奖获得者麦卡锡(John McCarthy)、时任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神经学系青年研究员、1969年度图灵奖获得者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时任贝尔实验室数学家、信息论之父香农(Claude Shannon)和时任IBM信息研究主管、IBM第一代通用计算机701主设计师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四位学者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递交了一份题为“关于举办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的提议”的建议书,希望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拟于1956年夏天在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的人工智能研讨会。
在这份建议书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被首次使用,标志着人工智能开始登上人类历史舞台。
该建议书在开篇写到:我们建议于1956年夏天在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小镇的达特茅斯学院进行为期2个月、共10人参与的人工智能研究。建议书提出了如下三个设想:1)学习的每个方面或智能的任何其他特性原则上都可以被精确描述,以至于可以用机器来模拟;2)我们将尝试探究如何教机器使用语言,让机器具备抽象能力和概念形成能力,解决各种本来人类才能解决的问题;3)研究使机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
项目书建议精心挑选一组科学家对这些挑战共同研究一个夏天,以便能够在若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份建议书同时详细列举了七个在达特茅斯会议中重点讨论的问题,分别是自动计算机、计算机编程、神经网络、计算的复杂度、智能算法的自我学习与提高、智能算法抽象能力、智能算法随机性与创造力等。
比较有趣的是,3个月后,即在1955年11月,洛克菲勒基金会主管此事的生物与医学部门主任莫里森(Robert S.Morison)博士给四位建议者回复了基金会对这一建议书讨论的结果。基金会在回复中没有使用“人工智能”这一单词来描述建议书拟研究内容,而是使用了“思维的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s for Thought)”。基金会认为虽然申请书所提及研究内容难以让人明确领悟,但是鉴于这一研究具有长期挑战性,基金会愿意资助其申请经费的一部分(7500美元)来支持这个研讨会,同时在回函中希望建议者不要介意基金会所表现出来的保守。要说明的是,莫里森本人是神经生理学家,离开洛克菲勒基金会后,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任教、直至退休。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其启航之际,与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等联系紧密。
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后,麦卡锡等人开始紧张筹备1956年的夏季会议。在会议开始前,麦卡锡给莫里森写了一封信件汇报会议准备情况,强调达特茅斯会议将主要集中讨论如何通过编程来让机器具备抽象能力,并且不断拓展其学习能力。麦卡锡很高兴地告诉莫里森,IBM和林肯实验室也分别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资助。需要说明的是,麦卡锡提出了人工智能语言LISP,其一生都在致力于设计高效编程语言来让机器具备智慧。
产品名称:走进人工智能∣有声通识十五讲
主理人:吴飞
出品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合作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
出品时间: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