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为《走进人工智能》:第2讲 知识水晶球:符号主义人工智能的雄心壮志
《走进人工智能》
知识水晶球:符号主义人工智能的雄心壮志
早期人工智能所遭遇的失败与“符号主义人工智能”相关。“符号主义人工智能”认为只要将人类所有知识符号化,将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符号化知识组织起来,构建“知识水晶球”,就可以对所有未知问题进行推理,形成答案,并且应用于不同领域。
1984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道格拉斯·莱纳特(Douglas B. Lenat)提出了雄心勃勃的Cyc项目。Cyc这三个字母取自英文单词“百科全书(Cyclopedia)”,其目标是将人类所有知识编码成机器可读可用的数字化形式,从而可以进行推理。截至2015年11月,Cyc包括了23万多个概念、实体和200多万个三元组,但是,Cyc仍未能实用,这也说明了构建“知识水晶球”的艰辛。
实际上,将人类所有知识完整收集且形式化描述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比如,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鸟都会飞”和“鸵鸟是鸟”这两条知识是正确的,于是将其放入“知识水晶球”,就会推导出“鸵鸟会飞”这一错误知识。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结果,其原因在于“所有的鸟都会飞”这一知识表述不够准确。那么,是否只能逐一枚举出所有会飞的鸟才能表述清楚“鸟会飞”这一概念?为什么人类在交流时就不会遭遇这样表述上的困惑?其原因在于人类在理解知识和概念时不会只就事论事,而是利用常识来理解语言,如果将一条一条知识孤立出来、使其脱离于深根的丰厚土壤,知识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就会丧失。
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所设定的“集合封闭、规则完备、约束有限”场景不同,现实社会中诸多行为决策往往是开放环境下完成的,即在未能全面掌握所有条件下进行的推理和决策。因此,人工智能需要模拟大脑非严密推导功能,即对推理的严格约束进行松绑。
人工智能早期所遭遇的挫折,与人类对其抱有过大期望也有关系。麦卡锡曾经自嘲到:一样东西一旦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人们就不再叫它人工智能了。“不辨积微之为量,讵晓百亿于大千”,我们今天在享受语音聊天、刷脸支付和地图导航等APP所带来的巨大便利时,是否会想到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先驱者努力后所带来的胜利果实呢?
小结
产品名称:走进人工智能∣有声通识十五讲
主理人:吴飞
出品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合作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
出品时间: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