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为《走进人工智能》:第1讲 万物虽皆数,万物皆可算?
《走进人工智能》
万物虽皆数,万物皆可算?
现在,我们从机器人偶的故事回归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以机器为载体,对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处理后所实现的人类智能或生物智能。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及其信徒组成的学派认为“万物皆数”,也就是说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目前实现智能算法的计算之器、也就是现在被广泛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计算机从何而来呢?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需要有理论基础,人类从手工计算到自动计算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是可计算思想的蓬勃发展直接推动了现代计算机的产生。
什么是可计算思想呢?20世纪初,人们发现有许多问题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答案,比如费马猜想中的方程后来就被证明是无解的。于是当时一些学者开始猜测,是否对于这些问题来说根本就不存在算法,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是不可计算的。为了研究可计算和不可计算等问题,可计算性思想得以提出。
为了研究可计算思想,必须要有计算的工具,也就是计算之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分别设计了一些计算武器,包括哥德尔(Kurt Friedrich Gödel)从数学角度提出的原始递归函数、阿隆佐·邱奇(Alonzo Church)从数理逻辑角度提出的λ-演算(λ-calculus)
而真正推动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是1937年由图灵(Alan Turing)从机械角度、在发表于《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的图灵机模型。在图灵机模型中,我们事先将已经写好的程序存入程序控制器,一旦图灵机从两端无限长的纸带上读入数据或任务指令,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触发预设程序,直至图灵机停机,完成可计算的任务。由于图灵机从机械角度来完成计算任务,图灵机成为人类历史上诞生的第一台计算机的理论模型。任何一个任务,如果它是可计算的,它就一定能被图灵机所完成;反过来,如果一个任务不能被图灵机完成,或者图灵停机,那么这个任务就是不可计算的。
图灵机模型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使得人类从手工计算时代迈入自动计算时代,成为人工智能的“机器载体”。由于这一伟大贡献,图灵被誉为理论计算机之父,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图灵奖相当于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2021年6月,英国启用了新的50英镑纸币,在纸币上使用了图灵的肖像,并且印上1949年6月11日图灵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
当今社会计算无所不在,似乎万物皆可算、一算解千愁。我们需要理解,完成所有计算的物理载体都由图灵机模型所定义。在这一语境下,人脸识别、账单支付等程序事先被写好,存入计算机,等待被稍后就绪的数据触发或事件触发,完成计算任务。但是,一旦图灵机在执行某一任务时无法停机,则表明这一任务不可计算。
产品名称:走进人工智能∣有声通识十五讲
主理人:吴飞
出品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合作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
出品时间: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