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专家齐聚鹭岛,共议肺癌治疗最新风向

2018 年 11 月 10 日 肿瘤资讯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初冬将至,热情不减。2018年11月02日-04日,第二届海峡肺癌国际高峰论坛在美丽的鹭岛厦门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动——新时期下的多学科诊疗”。【肿瘤资讯】带领大家一同回顾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

本次会议由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CSWOG)及福建省抗癌协会主办、福建省肿瘤医院承办、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弘爱医院、厦门市海沧医院协办。11月02日为5大专题的主旨演讲,也是本次大会的重磅报告部分;11月03日主题为中青年医师免疫专场暨CSCO YOUNG 肺癌论坛免疫专场;11月04日上午主题为MDT专场,下午为标志物及临床科研专场。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郑雄伟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陈传本院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教授,厦门弘爱医院院长应敏刚教授先后进行开场致辞。

11月02日:主旨演讲

免疫专场

(主持:韩开宝、朱坤寿、姜杰、张伟建和崔同建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复苏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首先带来题为《肺癌免疫治疗共识和争论》的报告。结合多项临床研究结果,陆教授向大家传达了几项共识:免疫治疗在二线治疗中完胜化疗;对于PD-L1≥50%高表达人群,一线免疫治疗单药完胜化疗;对于驱动基因野生型NSCLC患者,一线免疫联合化疗完胜化疗。然而,目前免疫治疗还存在不少争论,如驱动突变患者是否免疫治疗优于化疗;高TMB是否为免疫治疗的预测指标;免疫治疗用药时间;假性进展和超速进展等。因此,前景光明的免疫治疗仍有很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教授与大家详细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毒副反应及处理策略。与化疗、靶向治疗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是优于过度的免疫激活产生的,具有独特的不良反应谱和发生特点,大部分irAEs都是可逆的并能很好控制,张教授简单介绍了常见/少见irAEs的分级与处理策略,并强调早期诊断和适当管理原则。但是对于特殊人群的管理需要谨慎,并根据个体化的风险获益来决定治疗选择。

从肿瘤微环境(TME)到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是我们看待肿瘤的新角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总医院的王宝成教授带领我们从这一全新的角度剖析肿瘤治疗。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是肿瘤细胞TIME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抑制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抑制状态是关键因素,未来针对TIME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是一大趋势,同时应关注其他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王长利教授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由于仅有少数患者能从单药免疫治疗中获益,而新辅助免疫治疗或许能突破这一局限。王教授详细讲解了多项LCMC3、NADIM等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一方面要筛选敏感人群,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联合治疗。

免疫专场的最后,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教授带来压轴专题《肿瘤免疫治疗的困惑和未来》。如今,免疫治疗已深入到肺癌的各线治疗,吴院长针对免疫治疗和大家共同探讨了临床实践中的困惑,包括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免疫治疗获益人群、肿瘤超进展现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问题等。最后,吴院长和大家全面展望了未来NSCLC可能的治疗模式。

靶向专场

(主持:李建成、林小燕、林根和余宗阳教授)

靶向专场开篇,由东部战区总医院的宋勇教授与大家探讨了ALK阳性NSCLC的耐药机制及处理。宋教授详细讲解了多种ALK抑制剂耐药机制(ALK通路依赖型与非依赖型),针对耐药机制进一步讨论了一/二/三代ALK抑制剂的排兵布阵以及耐药后的处理策略,并强调治疗期间多次活检(NGS检测)的重要性。

来自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的王金洲教授带来了题为《肺癌EGFR-TKIs一线治疗》。EGFR TKI的出现意味着肺癌进入靶向治疗时代,如今EGFR TKIs产品线已越来越丰富,为此王教授从疗效和安全性两大方面透彻地讲解一/二/三代EGFR TKIs的一线用药情况。王教授特别分享了他对第三代EGFR TKI(奥希替尼)用于一线治疗的担忧与顾虑,包括突变类型、疗效、耐药机制、后续治疗选择、药物经济学等。

接下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洁教授来谈谈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未来方向。由于肿瘤异质性和耐药的存在,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诊治仍面临许多挑战,未来努力的方向包括在精细化分子分层基础上开展更精准的治疗;明确新耐药机制,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全程精细化管理;重视非经典突变肺癌的治疗;新辅助/辅助靶向治疗也需精细化管理。

随后,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团队的李慧教授则针对肿瘤异质性的认识和处理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特别是EGFR驱动基因的异质性。其中,治疗获益人群不一、TKI耐药、肿瘤免疫状态等都与肿瘤的异质性有关。对于肿瘤异质性的处理,程颖教授提到四大点:分型而治、跟踪追击、预防策略和联合制胜。未来,需要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肿瘤异质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抗肿瘤血管形成专场

(主持:陈毅德、许慎教授)

来自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Kenneth Obryme教授进行题为《抗肿瘤血管形成药物的进展》的报告。Obryme教授从单药治疗、联合治疗(联合化疗/EGFR TKI/免疫治疗)、维持治疗等角度介绍抗肿瘤血管形成药物(特别是贝伐珠单抗)在肺癌中的应用。

针对抗血管生成联合治疗在NSCLC中的应用,解放军第307医院的刘晓晴教授结合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全面介绍了抗血管治疗联合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如今,抗血管生成联合治疗已是大势所趋,一/二线联合化疗已成为超越化疗的锦上添花之策,而联合靶向治疗能进一步延长PFS并被指南推荐,联合免疫治疗也初见端倪,期待更多研究证据。刘教授强调,在抗血管生成的联合治疗中,要关注不良反应,细化获益人群。

综合专场

(主持:许荣誉、李旭、吕霞和王馨教授)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朱波教授为我们带来了《iRT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汇报。iRT(放射-免疫治疗)是基于放疗对肿瘤免疫的调控作用,将传统的放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新型联合治疗策略。朱教授深入剖析了PACIFIC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讨论了不同化疗方案类型、放疗剂量及放疗后间隔时间等对后续免疫治疗的影响。

湖南省肿瘤医院的邬麟教授进行了题为《局晚期NSCLC诊疗进展及未来发展》的报告。目前,同步放化疗仍是局部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对于EGFR突变患者可以进一步探讨靶向治疗联合放疗方案。邬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PACIFIC研究展开分析,该研究确立了同步放化疗后免疫巩固治疗的新标准,未来期待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以及新药物/新模式的加入,进一步探索免疫同步放疗的策略。

接下来,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钟文昭教授团队的刘思旸教授畅谈《AI已在,未来已来——人工智能与肺癌精准诊疗》。刘教授简单介绍了AI的沉浮历史以及肺癌精准治疗之路,并着重讲解了AI如何多维度地助力肺癌精准治疗,从分子分型预测、病理组织识别、放射(图像)组学、基因和免疫组学等方面的预测与分析,AI都能辅助肺癌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综合专场最后,解放局总医院的刘哲峰教授谈《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刘教授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机制、发生特点、管理原则和热点探讨展开汇报,免疫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因而也会有不同的疗效特征和AE谱,整体来说irAEs发生率低于化疗,而且在不同肿瘤类型中毒性谱不同,但是大部分irAEs都是可逆的。在安全性管理方面,大部分irAEs可控可管理,可通过延迟给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得以控制和逆转,但要注重个体化管理。

中国转化研究专场

(主持:叶明凡、柯明耀教授)

在中国转化研究专场,三位来自工业界的精英从转化研究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当前制药企业的研究进展。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的管彦芳博士带来了《NGS基因大数据助力肿瘤免疫治疗》的报告;阿斯利康研发部的范旻浩博士汇报了《放化疗与新型疗法联合治疗不可切除Ⅲ期NSCLC》;罗氏上海研发中心的医学经理夏金晶博士为我们介绍了罗氏肿瘤免疫治疗的研发管线。

11月03日:CSCO YOUNG肺癌论坛免疫专场

11月03日CSCO YOUNG肺癌论坛免疫专场分5个环节:肿瘤微环境及临床转化研究;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现状;免疫治疗毒性管理;免疫原发及继发耐药处理;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各个环节均以肺癌大咖的主题发言开场,随后由该领域杰出的中青年专家进行各自研究报告,最后以嘉宾热点讨论及现场互动模式收尾。

第一环节:首先由澳门科技大学的Elaine Leung教授带来了调整肠道微生态增强PD1抗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的新策略,引起了大家对于中药在免疫治疗中地位的关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进行了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机制的主题发言。第二环节: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的苏春霞教授以晚期肺癌免疫检查点治疗策略开场,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讲授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现状,与第一环节刘雨桃教授转化研究中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机制相呼应,从机制走入临床。

后面几个环节,先后由解放军总医院刘哲峰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黄媚娟教授分别针对免疫治疗的毒性管理、耐药处理和疗效预测标志物三大方面展开主题发言。随后的热点讨论环节云集了众多肺癌专家,分别从内科、放疗科、外科角度进行临床策略阐述:局部晚期放化疗后免疫维持治疗、突变阳性患者的免疫治疗机会、免疫联合化疗治疗策略、免疫联合放疗治疗策略、免疫新辅助治疗策略。

11月04日:MDT专场、标志物及临床科研专场

4日上午由湖南团队、湖北团队、福建团队、北京团队、广州团队、上海团队、联合团队及观察团8个团队进行MDT现场实战互动。邬麟教授带队的湖南省肿瘤医院带来了一例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其中出现又消失的病灶引起大家广泛讨论,但开放式结局使得多个团队意犹未尽。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团队汇报一例EGFR突变肺癌脑转移病例,各团队针对脑转移靶向治疗、放疗、血脑屏障进行了充分讨论,展示了多学科治疗的风采。4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Tony S K Mok教授主持会议并带来血液生物标志物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讲授NGS临床应用;同样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梁文华教授幽默讲授了临床转化研究经验分享-淋巴结那点事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少东教授分享了他从事临床科研的经验;最后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葛怡琳经理讲述回顾性研究和论文撰写规范-STROBE。

最后,大会执行主席黄诚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中国的肿瘤治疗的发展步伐非常快,本次大会内容也相当丰富,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了肺癌治疗的最新前沿进展,同时畅谈了各自的研究经验与体会。期待在各位专家同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肺癌诊治水平能再上一层楼。 版权声明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求医问药之所。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020年3月6日
广东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6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阅读 · 2020年1月26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5月28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1月18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