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对这个“听起来不像是真的”故事有所耳闻,一个轰然倒塌的100亿美金创业神话,用一滴血欺骗了整个美国的世纪骗局,一场成为女版乔布斯的海市蜃楼。
为了揭露真相,拿过两次普利策奖的《华尔街日报》王牌记者John Carreyrou,用时3年半,对超过150人做了数百次深入访谈,包括60多位前Theranos员工。Carreyrou抗住各方威胁甚至恐吓的重压,以卵击石,终于揭开美女CEO Elizabeth Holmes“真面目”。《滴血成金》(Bad Blood)即为他勇揭黑幕之作,此书在多个重量级榜单上被评为“2018最佳图书”。
作者:John Carreyrou
比尔·盖茨在他的年度书籍中如此评价:
这个荒诞的故事甚至让我感到呼吸急促,当我翻开了第一页,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它是我读到最完美的一本书,一部悲剧结尾的惊悚片。
John Carreyrou首先在其供职的TheWall Street Journal发了头版报道揭露真相
以下,我们摘选来自 IDG资本被投企业 LeanCloud 创始人兼CEO 江宏的书评。希望大洋彼岸的这场惊天丑闻给所有创业者以警示,切勿重蹈Theranos覆辙。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华尔街日报记者 John Carreyrou,讲的是曾经红极一时硅谷创业公司 Theranos 和它的创始人 Elizabeth Holmes 的故事。
Elizabeth Holmes 创建 Theranos 的时候只有 19 岁,她号称发明了突破性的验血技术,只要在指尖取一滴血就能做上百种测试,给病人提供详尽的健康数据,并且宣称 Theranos 像苹果的产品一样精致小巧,可以放在病人家里随时使用,完全淘汰市面上那些庞然大物。
在细心策划下,她得到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和各种活动、展会的邀请。有些讽刺意味的是最早把聚光灯照到 Holmes 身上的主流媒体也是后来让她身败名裂的华尔街日报。和很多名人一样,她也在 TED 做了打动人心的演讲,并且受总统 Obama 邀请参加过白宫的晚宴。
媒体太需要这样一个充满标签的故事了:斯坦福辍学生、硅谷首位成功的女创始人、女乔布斯,并且有个人故事 - 她从小特别怕抽血,所以要做这样一个产品,所以他们不会思考一个辍学本科生是不是真的能做整个医疗行业一直做不到的事。就好像福布斯们每年都热衷于30 under 30,他们也不在乎一个本科学生是不是真能造火箭或者颠覆人工智能技术。
Elizabeth Holmes与她的Theranos
这家公司顶峰时估值接近百亿美元,投资人里包括各大顶级投资人和 Oracle 的 CEO Larry Ellison 等知名企业家,董事会包含了两位美国前国务卿(包括基辛格)、两位前四星将军(包括美国前国防部长 Perry 和现国防部长 Mattis)、一位前参议员、一位前海军上将。
代表 Holmes 和 Theranos 的律师 David Boies 是美国最知名的律师之一,曾在微软反垄断案中代表美国司法部,在 2000 年总统选举诉讼中代表戈尔,在去年好莱坞最大性侵案中为 Harvey Weinstein 辩护。她请的广告公司是创作了苹果 1984 和 Think Different 广告的 TBWA\Chiat\Day。可以说在各方面都占尽了最好的资源。
可惜的是 Theranos 并没有更先进的技术,他们的产品也从没达到过可用的程度。后来泡泡越吹越大,终于被和她打专利官司的人注意到破绽并把信息提供给调查记者 John Carreyrou。Carreyrou 在长时间的调查取证后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揭露了这个骗局,导致 Theranos 快速陨落,最终在2018年 9 月关闭。Holmes 和她的合伙人因诈骗受到起诉。
Theranos 是一家硅谷公司,但是它的故事里不难看到很多中国公司的影子。每次有投资人或名人参观 Theranos 的时候,Holmes 都会邀请他们实际试试验一次血。Theranos 看起来精巧的设备在采完血后会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缓慢前进的进度条,然后 Holmes 会解释说数据正在上传到服务器做分析,今天网络有问题比较慢,让对方先回去,验血结果会事后发送过去。
在客人离开后,会有员工马上把血样取出来,稀释以后拿到从西门子采购的设备上去化验 - 也就是 Holmes 口中说的那些已经被 Theranos 淘汰的过时的、丑陋的庞然大物。其实类似这样的把现有的成熟产品以某种方式包上一层外衣拿出来当作是颠覆式创新的事在我们身边的创业公司里实在太多了。
「精益创业」和欺骗之间的界限有时很模糊。像 Dropbox 一样做个视频测试市场的反馈是一回事,但把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做的事说成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是另一回事。英语里把后者叫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而这种行为通常是被容忍的。
在 2017、2018 年每个人都在说人工智能的时候,不知有多少公司的创始人在发布会上、投资人的会议室、视频里显示着「人工」实现的「智能」。既然做人工智能的实现不出来可以装一下,那么做操作系统的就可以先把 BSD 拿来把启动画面换掉装做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做芯片的就可以先把别人的芯片拿来磨掉 logo 把自己的打上。
他们在开始时想必都觉得无伤大雅,毕竟先拿这些假装的东西做做 PR,等融个几千万美元,雇一堆牛人,不怕做不出来。可惜现实总是跟不上吹出去的牛。在很轻易地得到名声、关注、金钱后,人就难以有耐心回过头来做那些困难和枯燥的事了。
Elizabeth Holmes 野心很大,但同时也算是个很「理想化」的人 - 她醉心于成为像 Steve Jobs 一样的传奇人物。Bad Blood 值得每个对创投行业感兴趣的人一读,算是一种警示吧。
你还不能错过: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2018 薪酬报告 | IDG 私享会 | IDG 大咖说 | CEO 说 | 对话 CEO | 创业常识
年度总结 | 读人报告 | 开卷有益 | 人工智能 | 消费品牌 | 体育 | iStar计划
微信ID:idg_capital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 IDG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