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的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004年起,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淋巴瘤联盟将每年的9月15日定为“世界淋巴瘤日”,以提高人们对淋巴瘤的认识,增强抗击淋巴瘤的信念,改善淋巴瘤患者预后。2019年9月14日下午,复星公益基金会与淋巴瘤之家在上海市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可愈可及——倾听患者的声音”的淋巴瘤公益活动,会上,多位淋巴瘤领域专家与患者密切接触,详细介绍了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及临床新进展,并与淋巴瘤患者展开了深入密切的互动问答。【肿瘤资讯】特邀采访了出席本次淋巴瘤日公益活动的多位淋巴瘤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以及复星凯特公司CEO王立群博士与我们分享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
CSCO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星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裁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博士后、美国马里兰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美国辛辛那提萨维尔大学工商硕士
国际创新药物研发联盟执行主席
中欧化工制造商协会生物医药委员会执行董事
上海市免疫细胞治疗产业联盟创始成员和当选主席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治疗分会会员
浦东商会生物医药专委会副理事长
淋巴瘤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治疗仍有提升空间
朱军教授: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8-9位。数据显示,淋巴瘤发病率在美国或一些欧洲国家约为8.4/10万人,我国约为4~6/10万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淋巴瘤总体发病人数与美国相当、甚至高于美国人群。同时,淋巴瘤的发病率在我国近二十年来呈逐年增长趋势,约每年增长1%~2%,可能与人口老龄化以及诊断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有关。近二十年来,国际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发展迅速,国内的诊治水平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据显示,国外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60%~70%,我国淋巴瘤约为38%~39%,仍有待提高。淋巴瘤的一线临床医生仍需不断努力,做好国内淋巴瘤的规划化诊疗,提高患者预后。
治愈淋巴瘤,从提高认识开始
赵维莅教授:作为发病率最高的血液系统肿瘤,我国的淋巴瘤发病类型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别。西方国家惰性淋巴瘤发病率较高,我国侵袭性淋巴瘤发病率较高,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较高,影响了整体淋巴瘤治疗疗效。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淋巴瘤的认识,规范化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
对于如何提高对淋巴瘤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识淋巴瘤的特征,首先要知道“坏人”是怎样的,揣摩清楚它的脾气后才能更好地治疗;二,早诊断早治疗,包括分子病理的诊断,正确规范诊断;三,知道“坏人”的脾气后,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对因对治,选择更好的靶向药物治疗,节省医疗费用,提高疗效,做到多快好省。
精确诊断分层,规范淋巴瘤治疗
赵维莅教授:从患者角度而言,提高治疗效果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就是规范化治疗,“无规矩不成方圆”,比如药物使用、化疗剂量等,在此基础上才可进一步做到个体化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减少化疗甚至不化疗,充分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减少化疗相关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要积极筛选识别高危患者,添加合适的靶向药物,甚至对于一些难治、原发耐药的患者,早期筛选后进入新的其他治疗流程。第二步是加强临床与病理的合作,中国淋巴瘤患者病理特征以及分子病理特点与西方不同,因此需要加强通力合作,寻求系统的分子分型方法,结合临床分期,为患者进行更好的预后判断,指导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的选择。
朱军教授:淋巴瘤的分类极其复杂,目前已有70多种类型,甚至还有一些新的类型不断加入。精确诊断是精准治疗、分层治疗的前提。目前,国内的精准诊断仍有改善空间,需要加强临床、病理科以及基础研究领域的多学科合作。同时,作出正确的分期分层,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淋巴瘤治疗新进展
赵维莅教授:近年来淋巴瘤新药不断涌现,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首先是众所周知的利妥昔单抗。使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内的B细胞淋巴瘤从化疗时代进入了免疫化疗时代。在此基础上,如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等新的靶向药物涌现,提高了部分高危患者的疗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者均可采用新药治疗,既往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新药并未取得我们所预期的特别好的疗效。因此,下一步需要对淋巴瘤的分子异质性进行剖析,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将40%左右的治愈率再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复发难治的淋巴瘤患者,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从免疫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现在的细胞治疗。从某种角度来说,细胞治疗首先是一个“living drug”,是一个活的药物、活的靶向药;其次它是真正免疫治疗的新台阶,是淋巴瘤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飞跃。
CAR-T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王立群博士:正如前面两位专家所讲,淋巴瘤患者的治愈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针对临床和患者的双重需求,我们公司在国内较早提交了CAR-T注册临床试验。临床医生在做好精确诊断、规范化治疗的同时,仍有部分患者的疗效欠佳,需要规范的CAR-T产品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总之,我们要保持规范化、有紧迫感。目前我们正在整理临床试验数据,如果数据显示CAR-T疗效好,则希望能尽快地应用于临床。我们的CAR-T治疗产品KTE-C19已在国外获批,目前也正在开展相关的注册临床试验。未来我们会不断加快研发脚步,与临床专家合作,开发出更好的CAR-T产品,进而造福淋巴瘤患者。
生物类似药提高患者可及性
朱军教授:淋巴瘤的诊治在整个肿瘤中包括血液肿瘤始终走在前列。CD20单抗作为一个划时代性的药物,为全球的淋巴瘤患者,特别是B细胞淋巴瘤患者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看来,生物类似药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中国以及国外都获得了批准。国产CD20生物类似药在中国获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够为国内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包括价格、服务方面对国内患者都是重大利好。随着生物类似药的不断研发,希望能为淋巴瘤患者在可及性等层面带来更多变革。无论从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生物类似药都与原研药相当。国产CD20生物类似药的获批上市需要临床医生好好利用,造福更多的中国淋巴瘤患者。
总结
目前淋巴瘤正朝“专病专治”的方向努力,加强专科中心发展。我们要加强淋巴瘤领域专业认识的了解,规范化淋巴瘤的临床精准化诊治。同时,也要借鉴国外指南如美国NCCN指南、欧洲EHA指南,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修正中国淋巴瘤诊治指南。对于国内发病率较高的病种,则需要更多地开展研究,能提出一些中国的治疗方案,为全世界淋巴瘤发展贡献出我们中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