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Modal & Metric Learning 跨模态检索专题-3(上)

2020 年 5 月 22 日 AINLP

·前言


专题链接:

Cross-Modal & Metric Learning 跨模态检索专题-1

Cross-Modal & Metric Learning 跨模态检索专题-2


本专题计划分3个部分共4篇文章介绍图文跨模态检索的一些工作与思考。第一篇将侧重 "multi-modal" 和 "application", 介绍相关概念与研究背景;第二、三篇会侧重"algorithm" 介绍这个方向研究的技术路线,其中第二篇介绍基于 GAN 的追求公共子空间的 cross-modal 检索;第三篇则从 modal 抽象成更一般的 domain,并且将多域扩展到单域,总结分析单/多域匹配问题,主要介绍基于 contrastive learning / instances discrimination的研究思路。


本篇内容删除了我工作中未公开的信息、也删改了与在投 paper 有关的内容,所以有些地方只能"点到为止"。虽然删减了很多,但是内容实在写的太多了,微信又不支持公式输入,为了提升速度满足同学催更,所以第3篇拆成上、下两篇发出。(早知道就用视频讲了)





本文脉络

  • (上篇)无监督表示学习与Instances discrimination

  • (上篇)问题的一般抽象

  • (上篇)采样的各种花式组合

  • (下篇)配合采样的各类 Loss 函数



01

无监督表示学习 & Instance discrimination



前两篇我们基于图、文这两种模态信号进行了一些介绍,所介绍的一些方法和思路都是通用的技术路线,并没有涉及模态信号本身的特性。本篇将"跨模态"(cross-modal)这个概念进一步泛化,首先引申到"跨域"(cross-domain),接着更进一步在"跨个体" instance 级别来进一步介绍基于模型 Loss 设计的这一类优化方法。


从跨模态到跨域是指,检索和被检索的两个信号,可能都是同一个模态的数据,比如都是图片、都是文字、或者同为语音等等,只不过这2个 domian 样本可能是具有不同的人工定义,比如关键词到文章的检索,虽然都是文本信号,但是一个是较短的 query,一个是很长的 document。


"跨个体"并不是一个成文的叫法,我们还是用"instance discrimination"来代指这一类吧。这类方向研究的问题相当于是个体到个体的检索,举个并不恰当的例子:输入一个词"开心",能够检索出"高兴";给一张老虎头部的图片,能够知道这是代表老虎,是和另一张老虎尾巴的图片是一类的。总之 instance discrimination 可以认为是同域内的样本检索。


无监督表示学习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尤其从去年开始,何凯明的 MOCO 放出后,我们又看到了 Hinton的相关工作 SimCLR, 近期何凯明又推出了 MOCO2. 一下子把 contrastive learning 推到了一个新的热度。而这些工作所研究的问题就是我们这儿说的 instance discrimination。只不过他们是加了无监督这一限制。


按我个人的理解简单归纳了这类研究的本质,可以用3句话概括:


『  我是谁?我和谁有关?关系如何?』


只要回答了这灵魂三问,就算是弄明白了 instance discrimination 研究的本质了。我们还是以检索系统为例,考虑一个简单的任务输入一个 query 文本比如"惊",然后召回最相关的 top 3的文结果 那么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什么叫惊喜",即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知道了我(惊喜)是谁后,第二个问题是我和谁有关?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有哪些词和惊喜有关。接着想要返回 top 3的结果,还要回答好第三个问题,即关系如何,怎样就能算是 top 3 ?



上面3个问题,不同场景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来解决,比如可以使用 HSV 、Gabor等特征(feature)来表示一个图片样本(instance);也可以使用12345这样的 id 值来代表一首歌曲样本;可以用id 数字的差异位数来表示两个歌曲样本的关系...更一般的情况,我们会使用一个 embedding 向量来表示这个样本,然后利用向量间的距离或夹角来表示样本间的关系。这类研究所属的范畴可以是 metric learning、contrastive learning 等等。


上面那个"惊喜"的例子,是不是感觉好像很适合 word2vec ?没错,word2vec 就是很经典的 NLP 领域的无监督表示学习,能够根据样本 vector 的分布,描述这个样本的意义以及和周围哪些词类似。在图片任务中也一样,比如 imageNet 1K 的数据集,给一张猫的图片,首先得知道这是猫,然后要知道还有哪些图片也是猫,最后这些猫中,哪几个和给定的猫最相似。



NLP 中无监督的数据集是很容易得到的,比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的所有词条可以作为中文/英文语料。在图像领域,无监督的数据,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这个"往往"是指经典的分类、检测、分割这些任务,但是最近就分类任务而言,也逐渐的产生了一个无监督的潮流比如 MOCO 等。图片的无监督数据获得常用的有上图的几个方法:彩色图转灰度图(用于自动上色任务)、图片加噪声(可用于重建)、图片抠掉一些像素(可用于 inpainting)、随机crop 旋转翻折色彩变换等(可用于图片理解、分类)。这些方法不像 NLP 中的那么自然,大多数是根据实际的任务来选择的,一般而言 crop 这一类方法效果最好、能应用的范围也最广。



02


问题的一般抽象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 instance discrimination 可以用于以下几类问题研究:1)单个样本信号的自我辩识(我是谁?如分类问题);2)单个模态内部的样本间匹配检索,如用字数较少的 keyword 去检索出字数较多的段落 sentences;3)不同模态之间的检索召回问题。



近期的 instance discrimination 研究更多的是应用在第一类问题,因为大家都很热衷挑战无监督的这一限定。上面3类问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这些任务中,抽象出更一般的数学表达。还是以 word2vec 为例,instance discrimination 简单的说就是要找到一个编码器 encoder(通常用于连续信号或不可枚举信号) 或者说一个词典 dictionary(比如离散输入的一个词语,类似一组基的集合可以是完备或者过完备的)来对我们要研究的信号进行编码后输出 embedding 向量。


这类问题目前聚焦在用 contrastive learning 来解决。用数学表达就是,两个信号集合 X 和 Y(Y 也可以是 X 本身),给定 X 中一个,现在从 Y 中找到对应的则为正样本,和一起构成一个正样本 pair;其他不相关的 y 则属于负样本。我们通过这个规则,可以构造出N个样本组合。这些样本组合就是我们的训练数据。比如图片分类任务中,这个 Xi 可以是一张图片的一个 random crop,正样本Yi 可以是这张图片的另一个 crop,也可以是同类别的其他图片。其他类别不相关的图片及其变形则为负样本 y。


有了训练数据后,再构造一个 Loss 函数,拉近 Xi 和相关的Yi 正样本对之间(准确的说是X 和 Y经过网络后顶层的 embedding 之间的度量距离,拉远不相关的负样本对的度量距离,这样一个contrastive learning 的框架就完成了。前面这个 loss 关注的度量距离,所以显然是为了解决"我和谁有关?关系如何?"这2个问题。如果只是一个"我是谁?"的任务, Loss 也可以直接对 embedding判断是哪一个类别,产生概率分布。


继续考虑,样本对只能是<X,Y>这样的的2元组吗?


很显然可以不是2元组,现在 metric learning 已经研究的很多了,关于如何构造样本 pair,以及上面说的度量距离如何设计等这些问题都有很多经典工作。我这里一会用 contrastive learning 一会又用 metric learning 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在本篇讨论的范畴内,这些都是指一个概念。


这类问题的核心套路就是,构造<X,Y>的样本组合采样,再定义一个距离如 cosine,然后配组合采样方式选择合适的 Loss 函数来更新模型。比如组合采样是 <X,Y> 2元组,Loss 则可以用 contrastive loss 或者cross entropy。组合采样是 <X,Y+,Y-> 这样的一个anchor 和一正一负的3元组,则 loss 可以用 triplet loss。组合采样是 <X,Y1,Y2,...,Yn> 的一正 N 负的结构,则 Loss 可以用 softmax。当然特定任务中还可以设计 N 正 M 负的组合, 甚至也可以加入对 X 的组合比如 loss 里同时考虑同模态内部两个 X 样本的距离,这些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暂不讨论。


那么上面这些方式,那个效果更好呢?


一般任务而言,或者说理论而言,当我们对一个正样本采样到越多的负样本,模型效果会更好。关于这个理论其实就是互信息量 mutual information estimation,这个会在下面的小节中简单推导介绍。补充2点:1)不同任务,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2)模型效果好坏的标准,不能仅仅看 AUC,有的2元组 loss 天然有利于auc。


简单归纳下当前 contrastive learning 的核心就是研究下面2个问题:



从大家的研究方向来看,还是倾向于增加大量负样本采样,同时配合一些常规的类似 无参softmax 或者negative log-likehood 函数当做 Loss 即可。下面就简单介绍下一些经典采样组合和 loss 设计。




03


采样的各种花式组合



上一小节已经提到了构造组合时可以有多种采样方式,本小节挑选经典的几个结构介绍下研究脉络。



最常用的采样组合就是上图这2种了,即二元组和三元组。二元组的数据通常都是提前组合好的,比如在图文相关性任务中,可以搜集一系列相关的图文二元组,和随机交叉的一系列不相关的图文二元组。而对于三元组这种采样组合,大多数场景还是输入的 <anchor,positive> 二元组当做训练数据,然后在一个 batch size 内寻找一个 negative 的 样本来构成<anchor, pos,neg> 三元组。这种 batch 内构造 triplet pair 有多种方法,可以随机,可以挑选距离最近的等等,网上有很多成熟的开源代码。


这里提前补充下,二元组的方式由于可以提前构造负样本,所以这种情况下,可以很方便的实现 hard negative mining 和 fine-tuning,只要把额外的难分样本 pair 和需要微调的样本 pair 加入训练数据即可。 而对于三元组组合,虽然也可以直接加到训练样本里(这是因为我们实际输入的就是二元组 pair),但是要清楚实际上我们在 batch 内部仅仅对<anchor,pos>进行了构造,而无法对<anchor, neg>构造3元组。无法直接在训练数据中增加指定的负例样本的问题,在下面的几个组合采样中会更明显。



上图中 contrastive embedding 和 tripet embedding 就是分别指二元组和三元组的组合方式。除此外,还有一个比较花哨的复杂组合(c) Lifted structured,这个采样组合里,同时考虑了跨域关系和同域内各样本关系。下一节会结合它的 loss 再介绍,这里我们知道组合可以多种多样就行,大胆的设计,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要局限于跨域或者有限的pair。


lifted structured 的组合方式有点过于复杂,对训练数据要求也很高,因此很多场景下都不适用。目前大家研究的主流还是上图(d)这种在一个 batch-size 数据内部,对每一个输入正例 pair(a,b),充分交叉组合,得到所有叉乘的负例组合,i.e. , <a1,b1>是正例输入那么交叉后<a1,b2>就是不相关的负例组合。这里的交叉可以是 cosine 距离,也可以是内积,内积的方式更简单,计算量和代码都容易一点。当然如果对 embedding 做归一化,那么 cosine 就等于内积。


我们可以看到 batch-wise 这种采样组合方式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负样本组合。那么也就是说,batch-size 越大,模型效果越好,是这样吗? 还有,如果负样本组合越多,效果越好,是不是可以更大胆一点,做一个 beyond batch 的采样,把其他历史的 batch 内数据也拿到本次 batch 中进行交叉组合?


这里就有2个问题:A)是不是负样本越多越好?B)如果是,怎么构造出更多的负样本组合?


问题A其实上一个小节中已经给出答案了,从实际实验效果来看,一定范围内增大batch-size 可以提升效果,通过 beyond batch 的方式获得更多负例,也会提升效果。下一小节,在介绍对应的 Loss 函数时,我们再从互信息量的角度去给出数学推导。本小节我们先看下怎么获得更多的负例组合。


像上图(d)中在一个 batch 内部,将所有 pair 充分交叉可以获得大量的负样本,这种方式只使用了一个 batch 内的数据,无法运用其他 batch 的数据。因此想要增加负样本数,就只能增大 batch-size,但是随着 batch-size 的增大,会带来2个问题,一个是 GPU 显存不够,一个是超大 batch-size 优化问题(太大时很难训练优化)。我们称这种方式为end-to-end 的模式,因为这样每次梯度更新的时候都会把对应batch 内的 embedding都更新一下,如下图(a)所示。



上图中的,就是我们输入的一个 pair,即<X,Y>,分别通过编码器 encoder 后(两个 encoder 可以是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得到其表示学习的顶层 embedding:q, k. 再利用 q,k 计算一个 loss 来反向更新参数。上图(a)的模式就是代表着前文说的 batch-wise 采样,是通过反向传播对计算查询和键的表征进行端到端更新,所以很优雅,但是负样本还是不够,毕竟一个 batch 内数量是有限的。


于是在18年的 CVPR 中,Wu 等人提出了上图(b)这种采样模式,即使用一个 memory bank 机制。简单的说就是维护一个很大的池子,把历史的一些 batch 数据存下来,然后只有被采样到 K 才会更新。这个模式的好处是,极大的扩大负样本的空间,但是问题是这样存储的编码 k 都是过时的(不是每个K都更新),且来自不同时间的(被采样的批次不同,被更新的时间也就不同)。


最近凯明大神的 MoCo 问世后,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上图(c)这个模式就是 Moco(Momentum Contrast),这个模式则是通过基于动量更新的编码器对键进行动态编码,并维持键的队列。其实这个思路在强化学习里就有。再提一下MoCo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是 shuffle BN。


上面的 memory bank 和 MoCo 没有讲太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下 MoCo 的文章,比较清晰易懂的。我们这里只要了解到这种采样方式即可。看下实验的对比结果:



从上图实验比较来看,当 负样本个数 K 较小时,一个 batch 能存下时,end-to-end 的效果和 MoCo 的差不多,都要远好 memory bank。而随着 K 增大,MoCo 的效果也在逐渐变好,不过到65536左右,逐渐开始收敛了,提升空间不大了。这里个人理解是,当负样本多到一定程度,再增加负样本都是一些不重要的信息了,用 SVM 的定义来理解就是这时候,需要的是难分样本,再增加非边界样本,意义不大。这里又不得不提二元组的优势了,可以直接在样本中增加重要的负例。


前面提到的构造样本对时,以图片理解为例,正样本一般就是crop、mirror 等等常规的 data augmentation。这种方式得到的正样本变化还是不够充分,这里介绍一个最近看的工作,Watching the World Go By: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rom Unlabeled Videos,(https://arxiv.org/pdf/2003.07990.pdf)看视频理解世界。



简单的说就是把视频多帧信息利用起来,这样一个物体的多个视角都能当做 augmentation 了。同理,多了 time 这一维度,采样也可以再上升一个级别:


本小节介绍了各种采样组合,从原始的简单二元组,到最后复杂的视频版 NCE。大家需要了解脉络即可,同时也要辨别实际工作中哪个才是最合适的。可以明确的说,memory bank, MoCo, video-wise这些新模式大多数场景中没啥性价比可言。实际工作中,应该更多的重视 batch-wise 的采样方式。



04


配合采样的各类 Loss 函数



第3小节介绍了很多采样组合方式,本小节将介绍这些经典的采样可使用的 Loss 函数,同时会从互信息量的角度介绍为什么要增加负样本采样数量。


详见下篇~


推荐阅读

AINLP年度阅读收藏清单

薅当当羊毛的机会又!双!!叒!!!叕!!!来了

中文命名实体识别工具(NER)哪家强?

学自然语言处理,其实更应该学好英语

斯坦福大学NLP组Python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工具Stanza试用

太赞了!Springer面向公众开放电子书籍,附65本数学、编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数据科学等书籍链接及打包下载

数学之美中盛赞的 Michael Collins 教授,他的NLP课程要不要收藏?

自动作诗机&藏头诗生成器: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全了

模型压缩实践系列之——bert-of-theseus,一个非常亲民的bert压缩方法

这门斯坦福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经典入门课,我放到B站了

征稿启示 | 稿费+GPU算力+星球嘉宾一个都不少

关于AINLP

AINLP 是一个有趣有AI的自然语言处理社区,专注于 AI、NLP、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推荐算法等相关技术的分享,主题包括文本摘要、智能问答、聊天机器人、机器翻译、自动生成、知识图谱、预训练模型、推荐系统、计算广告、招聘信息、求职经验分享等,欢迎关注!加技术交流群请添加AINLPer(id:ainlper),备注工作/研究方向+加群目的。


登录查看更多
3

相关内容

【伯克利-Ke Li】学习优化,74页ppt,Learning to Optimize
专知会员服务
41+阅读 · 2020年7月23日
最新《几何深度学习》教程,100页ppt,Geometric Deep Learning
专知会员服务
102+阅读 · 2020年7月16日
零样本文本分类,Zero-Shot Learning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专知会员服务
96+阅读 · 2020年5月31日
【SIGIR2020】学习词项区分性,Learning Term Discrimination
专知会员服务
16+阅读 · 2020年4月28日
CVPR 2020 | 细粒度文本视频跨模态检索
AI科技评论
17+阅读 · 2020年3月24日
度量学习中的pair-based loss
极市平台
65+阅读 · 2019年7月17日
CMU论文解读:基于GAN和VAE的跨模态图像生成
PaperWeekly
9+阅读 · 2018年8月20日
CVPR 2018 笔记
计算机视觉战队
3+阅读 · 2018年5月25日
读论文Discriminative Deep Metric Learning for Face and KV
统计学习与视觉计算组
12+阅读 · 2018年4月6日
读书报告 | Deep Learning for Extreme Multi-label Text Classification
科技创新与创业
48+阅读 · 2018年1月10日
Arxiv
13+阅读 · 2019年1月26日
Learning Embedding Adaptation for Few-Shot Learning
Arxiv
16+阅读 · 2018年12月10日
Arxiv
8+阅读 · 2018年5月15日
Arxiv
17+阅读 · 2018年4月2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3月29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CVPR 2020 | 细粒度文本视频跨模态检索
AI科技评论
17+阅读 · 2020年3月24日
度量学习中的pair-based loss
极市平台
65+阅读 · 2019年7月17日
CMU论文解读:基于GAN和VAE的跨模态图像生成
PaperWeekly
9+阅读 · 2018年8月20日
CVPR 2018 笔记
计算机视觉战队
3+阅读 · 2018年5月25日
读论文Discriminative Deep Metric Learning for Face and KV
统计学习与视觉计算组
12+阅读 · 2018年4月6日
读书报告 | Deep Learning for Extreme Multi-label Text Classification
科技创新与创业
48+阅读 · 2018年1月10日
相关论文
Arxiv
13+阅读 · 2019年1月26日
Learning Embedding Adaptation for Few-Shot Learning
Arxiv
16+阅读 · 2018年12月10日
Arxiv
8+阅读 · 2018年5月15日
Arxiv
17+阅读 · 2018年4月2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3月29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