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星标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编辑:孔佳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实习生
全文共 5787 字,阅读需要 12 分钟
——————/ BEGIN /——————
最近不少朋友向木笔咨询工作的事情,有想换行不知道如何入手的,有对未来发展方向迷茫的,也有多个选择不知道该如何决策的。
实话实说,我本人不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喜欢追求稳定,曾经也遭遇过失败的跳槽经历, 所以对跳槽尤其谨慎。
不过难得这些朋友的信任,最近一起探讨了很多关于行业和工作的话题,有了一些想法积累,近日特地整理了这篇文章,聊一聊我个人对工作的一些看法,希望对想跳槽的朋友有所帮助。
老规矩,先讲个故事:
W公司去年业绩不好,今年3月份才发的年终奖很不如意,大家都很沮丧。不过对刚工作2年的95后阿天来说,手上终于有点有余粮了,回想起过去一年在工作上的辛苦和委屈,再想想房子、车子、女朋友这些可望不可即的目标,一股暗流涌上心头,“辞职”两个字瞬间充斥满大脑,于是心一横,就把那个在心里骂了千百遍的盛气凌人,天天PUA又不干实事的领导给炒了,潇洒的离开了。
辞职一时爽,找工作难上难。
原来外面的世界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美好,半年过去了,拿到手的几个offer都不如意,心仪的岗位又没看上自己。
最后,阿天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入职了一家还不如前东家的公司,干了几个月,又郁闷的离职了……
阿天常常跟朋友抱怨说自己运气不好,总是遇到不好的公司和领导,和自己的名字一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走,还是留
阿天的故事绝非个例,我们身边经常能碰到这样的同事——他们仗着年轻的资本,工作全凭意气用事,来去随意,不计得失,有着很多职场人向往的开始,然后一步步把自己推进了未来的深渊,几年后再见面时,那个阳光少年已然成了满腹牢骚的愤青。
究其原因,是没有评估好工作的得与失,他们不知道每一次的跳槽都是我们人生的一次十字路口;选择对了就是康庄大道,选择错了就是泥泞岔道,要花好久才能重归正道;当我们身撞南墙幡然醒悟时,时间已经离我们远去。
所以,千万不要带情绪,跳槽之前静下心来理性分析一下现状再做决定也不迟。
对于跳槽,是走是留,没有绝对答案——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自身情况和诉求都不同,但木笔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参考公式,看图:
▲是否离职是得与失的选择
是否离职取决于我们对现状的得与失的博弈,把我们现有工作得到的部分(好的部分)和失去的部分(不好的部分)都罗列出来做个综合评估。
所有能想到的显性和隐形因素都列完以后,如果得到大于失去,说明这家公司还有留下来的价值,除非有更好的选择机会,建议留下;如果得到的小于失去,那就果断离开,不要犹豫。
当然,在大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除非你有足够的自信和不得已的苦衷,否则不建议裸辞。因为一旦裸辞,个人心态和企业对你的态度都会发生很大转变,你会处于被动局面,缺少很多谈判筹码。
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
谁都不希望误入一家不好的公司,否则进入以后会与企业格格不入,最终只会郁郁而终,造成企业和个人双向的损失。但什么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答案因人而异,对于追求稳定舒适的人来说,业务稳定、节奏不快的公司就是好公司,而对于想成事的人,快节奏、变化快的公司才更有机会。
不过不论怎样,至少有一点是确认的,那就是:好的公司一定是企业文化与个人诉求匹配度很高,让员工愿意留下为之奋斗。
在木笔看来,好的公司体现在三个方面:
企业本身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并且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让企业能够正常运转,而不是一味的用爱发电,空有理想,甚至连理想都不屑讲的皮包公司。
企业内有良性运转的组织和文化。好的公司一定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靠成熟的机制运转和传承,而不是毫无章法,东打一耙,西打一耙。具体体现在:①有清晰的战略和愿景,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②有为战略落地而付诸行动的决心和方法,而不是纸上谈兵,浮于PPT和汇报,否则,与传销何异?③从高层到员工上下一心,有自上而下践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因为只有团队一起努力,才能发挥最大势能。
企业把员工当人,以人为本。很多公司待遇很高,但只是把员工当机器,员工也只是把公司当做赚钱的工厂,各取所需,所以留不住人,这样的公司虽然钱多,但顶多算个血汗工厂,当然与“好”挂不上钩。好的公司除了让员工能得到应得的收益外,还会为员工考虑,为员工提供通畅的发展空间,让员工有成长,付出有回报,在组织里待着有关怀,离开也有温度。
如果遇到一家这样的公司,绝对是我们人生中的福音,请一定好好珍惜。
当然,在没入职之前,大概率是无法知道这些细节的,好的办法是找关系问问里面的朋友,或者在脉脉等平台上多搜搜公司相关的评价,不过键盘侠太多,网络信息也不能全信。
▲好的公司:企业、组织与员工
如何预判公司的发展前景
好的公司虽然具备了长久发展的内在条件,但并不一定能成功,因为企业能做多大,能走多远,关联因素非常之多,任何一项没做好都会导致最终失败。
在判断公司的发展前景时,我们可以从政策、行业、地域和供需4个方面来做个初步分析:
▲企业发展因素分析
跟着国家政策走,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行业,一定是面向民生和未来的,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区块链等,这样的公司大方向上是不会错的。而如果背离政策,那后果就不用说了,看看近几年的P2P、在线教育吧!
一家公司的发展好坏,与它所处的行业脱不了干系,而行业的发展会受到政策、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1)政策
如前面所说,国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跟着政策方向走的行业一定是不错的选择。
2)经济
经济大势不好,大部分行业都会受到牵连,但也有一些行业是反经济周期的,比如循环经济(拼多多、闲鱼、转转等,钱少了,人们更愿意追求物美价廉)、职业教育(找工作更难了,所以更加注重技能提升和知识投入了)、娱乐行业(经济不好了,时间充裕了,游戏、电影、音视频等娱乐就成了主流)、社保代缴(没工作的人多了,为防止断缴社保,代缴社保便成了唯一选择)等。
3)环境
行业的发展和当前所处的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疫情管控期间,一切线下经营场所都会受牵连;再比如不考虑气候环境,在东北的冬天卖T恤、广东的夏天卖羽绒服,很少有公司会这么干,因为销量可想而知。
4)技术
很多行业的发展受制于技术的发展,技术手段达到了,行业才能蓬勃发展,否则就是生不逢时。比如物联网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十多年了,一直到4G普及以后才真正的看到端倪;VR的全面普及也取决于网络、头显设备等硬件设备的进一步升级应用等。
下图是Gartner发布的一张对供应链计划相关技术的成熟度曲线图,有些技术已经成熟应用,有的还处于萌芽期,对于想从事供应链的朋友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诉求选择进入对应的赛道。
▲供应链计划技术成熟度曲线(摘自百度)
由于不同地域的气候、交通、经济、政策差异,自然会催生不同的产业,我们在看工作机会时,也可以关注目标公司是否和当地产业挂钩,特别是供应链领域,尤其是物流运输,非常依赖地域。
比如某公司要从事服装、化妆品行业,自然在杭州、广州这些原产地城市更有优势,因为无论政策还是交通,都具有便利性;如果要从事计算机和互联网,那就首选北上深,为啥?因为这几个城市高新企业多呀,资源、人才都比较好找。
再比如,如果要从事外贸,自然要靠近江浙和广深一带最方便,如果某公司总部开设在中西部,必然会增加不少成本。
你想,人家的订单半天就可以从港口直接发走,他的订单还需要从内地运输几天才到港口,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都会是别人的好几倍,哪里还有竞争优势呢?
下图是一张全国各省的核心产业分布图,供大家参考,要相信,优秀的公司会想方设法与当地产业优势相结合,以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
▲全国各省重点产业分布图(摘自百度)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企业经营主要解决的就是产品的供需问题,供需是天平的两头,任何一头有需求,资源都会向慢慢向另一头倾斜,直到达到两头平衡。
找工作也是,如果公司的主营产品的供需两方都很旺盛,那这就是一个良性的行业,风险会比较低。但如果天平不平衡,就需要慎重考虑,进一步考察了。
举个例子:一名网友曾经问我,包装行业前景如何?我了解到他们公司主要生产包装箱,于是我深入了解了一下这个行业。
从供应面来看,包装成分主要分为纸质包装、塑料包装和金属包装,这些包装的原材料主要是树木、树脂和有色金属,这些原料的供应是完全充裕的,完全不用担心货源问题。
从需求层面来看,近年来电商需求的持续走高,以及年轻一代对包装的个性化订制诉求,对包装的需求和要求都会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包装制造商需要加大规模化的同时,也要兼顾柔性化,那这个行业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一直到最末端,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需求稳定,不用担心生产的产品没有销量而让企业无法生存。
无论是供应方,还是需求方,两端都很旺盛,这样的行业和公司,个人认为是可以深入的。
▲包装行业市场规模(摘自百度)
如果我们找不到供需相关的数据,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看看公司从事的是不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民生相关的行业,如果是就不用太担心,这样的行业是不用担心供需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需求方。
不同阶段,该如何选择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工作会抛给我们不同的选择题,刚毕业时,会选择从事什么行业和岗位,有了一定的经验以后,要选择在哪个领域深耕,随着年龄的增加,又要考虑继续走专业路线,还是转型做管理。
时间就像一列列车,带着我们一路前行,每到一个十字路口都需要我们重新方向,然后继续前行,直到终点。
关于如何选择,木笔给几个建议:
刚毕业时,岗位比行业更重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深入学习技能很重要,如果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可以拿半年到一年来尝试,但最好不要超过一年,超过一年再换行的门槛会急剧提高;如果没有好的学历和背景,就努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学历更有用。
关于哪个领域好的话题,我只能说:存在即合理。每个领域都有好,也有不好,绝对好的领域不用选,因为轮不到我们,绝对不好的领域也不用选,肯定早就消失了。而且领域很宽,比如供应链、财务、交易、支付这些,任何一个往下展开了都有很多个方向,只要我们愿意深入,一辈子都研究不完。所以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且愿意深耕的,就是最好的领域。
关于做专家和做管理,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存在了好多年,在我看来,从发展瓶颈上看,管理一定忧于专家,谁的待遇好、谁的权利更大、谁的年龄危机更小,一对比就知道了。当然以技能为主的领域,管理是要建立在专业技能合格之上的,纯做管理的人是很难管好一帮专家的,因为冬虫不可语夏冰,大家根本无法在一个频道上对话,也就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任。管理之所以更优,是因为需要的综合技能更强,如果情商不够,心直口快,不善交际,没有权谋手段,太过于正直和善良,最好先老老实实的走专业路线,其它交给时间吧。
如果想稳定,就去那些红海领域的头部企业,比如电商、游戏、服装、物流、保险等,当然这些行业的红利期已经过了,一夜暴富的几率不大了;如果你爱折腾,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就去那些蓝海和新兴领域,比如VR、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那里机遇和风险并存,踩对了如同中大奖,踩错了如同误入雷区。
如何谈薪资
如果面试顺利,走到了HR谈薪环节,恭喜你,不出意外,半只脚已经踏进新公司大门了。
关于薪资的总包,我们都知道分为现金部分和预期收益部分,如果级别较低,一般只能聊现金收益,如果级别够高,还可以谈到股票、期权和分红等不确定的预期收益。
如果你看好公司的未来,可以多谈一些预期收益,赌一赌未来;如果不看好,可以多要一些现金收益,毕竟到手的钱才是钱。
▲工资构成
以上是大家都知道的工资构成,不用过多解释,但木笔还想分享另外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潜规则的公式:工资 = 正常付出所得+隐性付出所得。
这个公式可以解释为何互联网工资高于传统行业,也可以解释有些创业公司愿意以高于同行很多的工资挖大厂的人。
因为去这些公司,我们需要付出更多除正常上班劳动应得之外的隐性成本,比如多加班、损失陪伴家人的时间、接受小公司面临倒闭的风险、制度不全的委屈、健康和年龄的损失,从大公司到小平台的平台和职位损失溢价等,而高出的部分工资正是对这些隐性付出的补偿。
要知道当我们接受了offer的那一刻,除了接受更高的收入外,也同时接受了企业要求我们额外付出的隐性成本。
在谈工资时,对方HR通常不会和我们明面上谈这些隐性付出,但默认我们通通接受,我们自己得知道这些隐性付出的存在,为自己多争取一些补偿收益。
▲工资的隐形分布
何时入职
通常来说,上半年入职比下半年要好,因为很多年终奖和年终福利(比如加工资)是从6个月转正以后开始算的,下半年入职,不满半年,第一年会错失很多机会。
另外还有一个潜规则,如果公司业绩不景气,很多公司会选择年底优化,这样可以省去年终奖。
而你如果入职不满半年,还没转正的话,裁员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公司完全可以以试用期不合格直接辞退你,而不用给任何赔偿,你奈他何?但如果上半年入职,就超过了6个月,可以名正言顺的谈n+1补偿了。
关于入职日期,最好选择在每个月的15日之前,可以赶上公司交社保,15日以后可能会错过一个月。
以上就是木笔个人对跳槽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了,该不该跳,如何选择,全在个人,千万不要像开篇的阿天那样看似任性洒脱实则冲动愚昧。
成年人要为自己的结果负责,如果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那就是最好的决定,走或者留,都不后悔。
最后想说的是,大环境虽然很糟,但也并非一潭死水。
对于互联网来说,不进则退,再难也要发展,发展就需要引入人才,很多公司因为年前年后人员优化,必然会释放出很多岗位需求,只要水平足够,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准备,金三银四就在自己手里,从未离开!
—————— / END / ——————
产品经理培训|产品运营培训|企业内训服务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培训」了解更多
▼ 喜欢请分享&收藏,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