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科技领域,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科学家在下场,当然器械、耗材方向,也有一些更偏纯科学家的创始人在下场,但总体不如生物科技领域这么多和密集。这些创业者,相比互联网创始人,年纪要更大,但跟过往的45-50+的医疗创始人相比,整个年轻10到15岁左右。他们拥有非常棒的学术训练,因为要做的东西全世界可能没有人做过,所以是真正的Global first in class或者Global best in class。比如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细胞治疗细分赛道,它的核心是底层技术怎么样在细胞治疗上的突破和转化,这一块我们看到很多相对年轻的创始人,在尝试一些真正新的东西。科学家下场,得完成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往往只有对science有不合群甚至偏执的一面,你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但做公司,你就不能偏执、特别与众不同。有时候这两个气质是互相矛盾的,创业要把这两个特征融合起来。像合成生物学,很多创始人在科研研发这块做得好,但是他能不能快速工业化、选品是不是有商业化价值。工业化需要资金的投入,需要团队来配合,需要对付很多非科学的难题,而怎么引进资金且把控好现金流是科学家创始人要做好的。另外,他肯定需要团队来配合。他需要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什么时候需要他自己做决定,什么时候放权。我们就要找这样的人:在science上可以很偏执,很认真,但在打造团队时不偏执。自己没有那么全面,寻找弥补自己短板的人。同时,自己要变得越来越全面,否则也难以吸收弥补自己短板的高管。还有商业的决策逻辑,和科学还不太一样,它不是非黑即白,需要取舍、抓大放小,作为创始人,也要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