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什么需要全局唯一ID?

2019 年 8 月 30 日 互联网架构师


来自:网络


ID 生成器在微博我们一直叫发号器,微博就是用这样的号来存储,而我微博里讨论的时候也都是以发号器为标签。它的主要目的确如平常大家理解的“为一个分布式系统的数据object产生一个唯一的标识”,但其实在一个真实的系统里可能也可以承担更多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唯一性
2. 时间相关
3. 粗略有序
4. 可反解
5. 可制造
下面我会分别讲每个作用后面的考虑和权衡,也会对比介绍一下业界已知的几种 ID 设计。
1. 要唯一性,是否需要全局唯一?
说起全局唯一,通常大家都会在想到发号器服务,分布式的通常需要更大空间,中心式的则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在会聚。这就可能涉及到锁,而锁意味着成本和性能的下降。所以当前的系统是否需要全局的唯一性,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在通讯系统里,聊天消息可能就未必需要全局,因为一条消息只是某一个人发出,系统只要保证一个人维度的唯一性即可。本质上而言,这里利用了用户 ID 的唯一性,因为唯一性是可以依赖的,通常我们设计系统也都是基于类似的性质,比如后面降到的使用时间唯一性的方式。
2. 用时间来做什么?千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前面说到唯一性可以依赖,我们需要选择的是依赖什么。通常的做法可以选择数据库自增,这在很多数据库里都是可以满足ACID 的操作。但是用数据库有个缺点,就是数据库有性能问题,在多机房情况下也很难处理。当然,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增的步长来设计,但对于一个发号器而言,操作和维护都略重了。
而时间是天然唯一的,因此也是很多设计的选择。但对于一个8Byte的 ID 而言,时间并没有那么多。你如果精确到秒级别,三十年都要使用30bit,到毫秒级则要再增加10bit,你也只剩下20bit 可以做其他事情了。之所以在8Byte 上捣鼓,因为8Byte 是一个Long,不管在处理器和编译器还是语言层面,都是可以更好地被处理。
然而三十年够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不够,但对一个系统而言,可能足够。我们经常开玩笑,互联网里能活三十年的系统有多少呢?三十年过去,你的系统可能都被重写 N 遍了。这样的信心同样来自于摩尔定律,三十年后,计算性能早就提高了上千倍,到时候更多Byte 都不会是问题了。
3. 粗略有多粗略,秒还是毫秒?
每秒一个或者每毫秒一个ID明显是不够的,刚才说到还有20bit 可以做其他事情,就包括一个SequenceID。如果要达到精确的有序,就要对 Sequence 进行并发控制,性能上肯定会打折。所以经常会有的一个选择就是,在这个秒的级别上不再保证顺序,而整个 ID 则只保证时间上的有序。后一秒的 ID肯定比前一秒的大,但同一秒内可能后取的ID比前面的号小。这在使用时非常关键,你要理解,系统也要接受才可以。
那时间用秒还是毫秒呢?其实不用毫秒的时候就可以把空出来的10bit 送给 Sequence,但整个ID 的精度就下降了。峰值速度是更现实的考虑。Sequence 的空间决定了峰值的速度,而峰值也就意味着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这方面,每秒100万比每毫秒1000限制更小。
4. 可反解,解开的是什么?
一个 ID 生成之后,就会伴随着信息终身,排错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查验。这时候一个可反解的 ID 可以帮上很多忙,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出生的。跟身份证倒有点儿相通了,其实身份证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 ID 生成器。
如果ID 里已经有了时间而且能解开,在存储层面可能不再需要timestamp 一类的字段了。微博的 ID 还有很多业务信息,这个后面会细讲。
5. 可制造,为什么不用UUID?
互联网系统上可用性永远是优先指标。但由于分布式系统的脆弱,网络不稳定或者底层存储系统的不可用,业务系统随时面临着失败。为了给前端更友好的响应,我们需要能尽量容忍失败。比如在存储失败时,可能需要临时导出请求供后续处理,而后续处理时已经离开了当时的时间点,顺序跟其他系统错开了。我们需要制造出这样的ID 以便系统好像一直正常运行一样,可制造的 ID 让你可以控制生产日期(汗,有点儿假冒伪劣的意思了),然后继续下面的处理。
另一个重要场景就是数据清洗。这个属于较少遇到,但并不罕见的情况,可能是原来 ID 设计的不合理,也可能由于底层存储的改变,都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可制造的 ID 就会带来很多操作层面的便利。
这也是我们不用 UUID 的一个原因。UUID 标准可以保证在某时某地生成,但如果要控制生成一个特定时间的 UUID,可能需要底层库的改动。经验告诉我们,能在上层解决的问题不要透到下层,这种库的维护成本是非常高的。
设计细节
UUID 就不说了, 其他公开出来的这里说下SnowFlake、Weibo以及 Ticktick 的设计。
1. SnowFlake
41bit留给毫秒时间,10bit给MachineID,也就是机器要预先配置,剩下12位留给Sequence。代码虽然露出来了,但其实已经不可用了,据说是内部改造中。
2. Weibo
微博使用了秒级的时间,用了30bit,Sequence 用了15位,理论上可以搞定3.2w/s的速度。用4bit来区分IDC,也就是可以支持16个 IDC,对于核心机房来说够了。剩下的有2bit 用来区分业务,由于当前发号服务是机房中心式的,1bit 来区分热备。是的,也没有用满64bit。
3. Ticktick
也就是当前在环信系统里要用到的。使用了30bit 的秒级时间,20bit 给Sequence。这里是有个考虑,第一版实现还是希望到毫秒级,所以20bit 的前10bit给了毫秒来用,剩下10bit给 Sequence。等到峰值提高的时候可以暂时回到秒级。
前面说到的三十年问题,因此我在高位留了2bit 做 Version,或者到时候改造使用更长字节数,用第一位来标识不同 ID,或者可以把这2bit 挪给时间用,可以给系统改造留出一定的时间。
剩下的10bit 留给 MachineID,也就是说当前 ID 生成可以直接内嵌在业务服务中,最多支持千级别的服务器数量。最后有2bit 做Tag 用,可能区分群消息和单聊消息。同时你也看出,这个 ID 最多支持一天10亿消息,也是怕系统增速太快,这2bit 可以挪给 Sequence,可以支持40亿级别消息量,或者结合前面的版本支持到百亿级别。

正文结束


推荐阅读 ↓↓↓

1.不认命,从10年流水线工人,到谷歌上班的程序媛,一位湖南妹子的励志故事

2.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架构师?

3.从零开始搭建创业公司后台技术栈

4.写代码千万别用User这个单词!

5.37岁程序员被裁,120天没找到工作,无奈去小公司,结果懵了...

6.BAT都不让多表 join?这是为什么?

7.日均5亿查询量的京东订单中心,为什么舍MySQL用ElasticSearch?

8.15张图看懂瞎忙和高效的区别!

一个人学习、工作很迷茫?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们的小圈子!

登录查看更多
3

相关内容

【MIT-ICML2020】图神经网络的泛化与表示的局限
专知会员服务
42+阅读 · 2020年6月23日
【清华大学】图随机神经网络,Graph Random Neural Networks
专知会员服务
152+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专知会员服务
41+阅读 · 2020年2月20日
腾讯推荐引擎组员工:谈谈推荐系统架构
腾讯大讲堂
14+阅读 · 2019年10月23日
每个架构师都应该培养业务思维
InfoQ
3+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Flink 靠什么征服饿了么工程师?
阿里技术
6+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已删除
AI科技评论
4+阅读 · 2018年8月12日
终于有人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讲明白了
Python开发者
3+阅读 · 2018年6月13日
终于有人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讲明白了!
大数据技术
7+阅读 · 2018年4月2日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时序数据库?
大数据杂谈
3+阅读 · 2017年7月6日
A Sketch-Based System for Semantic Parsing
Arxiv
4+阅读 · 2019年9月12日
Music Transformer
Arxiv
5+阅读 · 2018年12月12日
Arxiv
23+阅读 · 2018年10月24日
Meta-Learning with Latent Embedding Optimization
Arxiv
6+阅读 · 2018年7月16日
Relati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Arxiv
8+阅读 · 2018年6月28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月11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腾讯推荐引擎组员工:谈谈推荐系统架构
腾讯大讲堂
14+阅读 · 2019年10月23日
每个架构师都应该培养业务思维
InfoQ
3+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Flink 靠什么征服饿了么工程师?
阿里技术
6+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已删除
AI科技评论
4+阅读 · 2018年8月12日
终于有人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讲明白了
Python开发者
3+阅读 · 2018年6月13日
终于有人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讲明白了!
大数据技术
7+阅读 · 2018年4月2日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时序数据库?
大数据杂谈
3+阅读 · 2017年7月6日
相关论文
A Sketch-Based System for Semantic Parsing
Arxiv
4+阅读 · 2019年9月12日
Music Transformer
Arxiv
5+阅读 · 2018年12月12日
Arxiv
23+阅读 · 2018年10月24日
Meta-Learning with Latent Embedding Optimization
Arxiv
6+阅读 · 2018年7月16日
Relati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Arxiv
8+阅读 · 2018年6月28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月1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