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非常惨烈,淘汰了太多人,最后就只有三四个还在往上爬,我们一路也心惊胆战。”朱天宇是蓝驰创投的管理合伙人,他主导了蓝驰创投对理想汽车的5次投资,在接受36氪采访时,朱天宇直言。
7月11日,理想汽车提交招股书,将成为第二家登陆美股的新造车公司。半年1万辆的交付量、账上即将超过20亿美金的现金储备,都让理想汽车暂时摆脱了存亡之虞。
理想汽车是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在2015年7月创办的造车项目,其产品路线中的SEV低速小车、增程式SUV等大都不同于主流阵营,这也让其融资多次遇挫。
虽然朱天宇也一路心惊,但他依然相信身为VC投资人的敏锐嗅觉,“越是大的、有超额收益的这些大机会,一开始往往是反共识的”。在理想汽车这个项目中,蓝驰创投在A2轮、A3轮、B1轮、B3轮、C轮等连续5次加注,虽然未透露投资金额,但朱天宇说,从基金管理的角度来看,对理想汽车的投资已经达到一定级别,“这代表了我们最大的决心”。
“我们常说衣食住行,’行’代表的是全球这么多人和这么多货,它的位移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而’行’的载具今后都会智能化,这会带来新的场景,商业模式全都会被重构,所以这个商业价值太大了。”朱天宇说。
而2015年,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让朱天宇看到了载具(汽车是其中之一)智能化的路径。
“当人工智能15、16年来的时候,我们想得很清楚,一定要找大数据富集的方向,因为没有数据,就相当于无米之炊,有数据,人工智能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数据是供给侧的一个变化。”朱天宇说。
当时蓝驰创投关注了三个数据比较富集的方向,第一类是金融行业、通讯运营商等自身带有大量数据的行业,第二类是信息化水平潜力较高的大公司和政府机构,第三类则是新生企业,包括无人驾驶项目。
“当时李想很清晰的告诉我们要从哪开始,先要做一个能销量卖上去的车,然后能够广泛的通过这些车收集数据,最终实现自动驾驶的路线。”朱天宇说,“我们也有一句话叫,更看重的是能造血,一边赚钱一边赚数据的公司。换句话说,我们很注重你的造血能力来形成一个健康的正循环。”
在理想汽车的招股书中,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已经分别获得8%和13%的毛利率,第二季度的经营现金流也已经转正,财报的背后是理想汽车稳健的运营效率。7月29日,据外媒报道,理想汽车已经提前结束招股,获得9.5亿美元募资额,估值也超过80亿美金。
但对于朱天宇和蓝驰来说,理想汽车还未上岸,在他看来,空间的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大趋势。“车在距离、载具这里头只是扮演一部分角色,代表了一个AI去蚕食原来的互联网或者产品,或者说拓展它的新边界的一个排头兵。”朱天宇说,越是优质、顶尖的VC,“脑子里都要时刻想着下一个’大家伙’在哪。”
以下是对话,略经摘编:
36氪:听说你们在理想汽车身上下注很大,2018、2019年行业这么暗淡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压力?
朱天宇:首先我可以说,我们投理想的金额在基金的占比已经达到了一定级别,换句话说,这代表了我们最大的决心。
其次,我觉得每一个基金始终脑子里想的就是下一个大家伙在哪,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你要看的是大机会,而不是在本金的亏损上要小。当然我觉得本质上VC的逻辑是你投的Portfolios(投资组合),这里头一定有赚大钱的,也有亏损的,但是整个收益还会是非常可观的。
越是早期的vc,这种差距反差会越大,为什么?因为它要逮的是大家伙,而越是大的越有超额收益的。这些大机会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反共识的。
36氪:像这么大的赛道,有这么多的项目,包括现在这个局面还不是那么确定,你们为什么押注了理想汽车?
朱天宇:首先说怎么结识他的,李想成名很早,但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真正认识是2014年,蓝驰是罗敏趣店项目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李想自己也有投资,我们就有了机会结识。
李想的思维非常犀利,他会尽量把问题能够简明扼要的说清楚,然后有明确的下一步,能看出来他非常注重效率。他之前做的汽车之家已经百亿美金市值,最后跟他对手拼的就是产品和效率。
跟效率另外并行的一个词是“体验”,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体验。用最优的成本,最高的效率能够更大范围的给你的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体验。跟他交流下来觉得,他确实是经受过历练的。
然后说理想汽车这个项目。当人工智能2015、2016年来的时候,我们首先想的很清楚,一定要找大数据富集的方向,这个人工智能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因为我们自己是非常注重它的真正的需求场景,而算法、算力和数据,这仅是从供给侧考虑的变化。
所以我们当时看了有三类方向是比较数据富集的,第一,原先这个行业的数据富集程度和数字化程度比较高,比如说金融行业、通讯运营商;第二类,信息化的洼地,比如很多大公司国企,他们的信息化落地快速地在迭代上来;第三类就是新生的企业,比如说无人驾驶,它率先使用了最先进的感知系统,把整个空间再进一步的数字化,所以这个数据会是个大金矿,谁能挖到这个数据?所以我们从数据这条线,来看人工智能。
2016年,我们看了一系列的自动驾驶第三方技术公司以及Robotaxi公司,但是我们发现无人驾驶这个事,它如果从闭环场景落地的角度来看,有感知、决策、控制三个环节,技术公司能做到感知层的一个闭环,但是到控制和决策的闭环的时候,就很难实现了,必须要跟主机厂一起合作,所以整合能力更强的不是第三方技术公司,而是主机厂。
当这个结论出来的时候,在2016年我们决定找相应的整车厂,现在主流的一些创业团队都看了。
李想很清晰的告诉我们,以终为始,我要从哪开始,就是我先要做一个能销量卖上去,而且能够广泛的通过这些车收集数据,然后实现自动驾驶的一个产品路线。
我们认为技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解决需求更重要。算力、算法这些都是供给,需求在哪儿、场景在哪儿,对场景是不是了解,满足这些才能对需求有洞察,在需求的洞察之后,有一些约束条件,在约束条件下找到你的创新点,去满足需求才是有价值的。
投资理想,是因为李想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最清晰的。
蓝驰的投资理念中,更看重的是要能造血,能“一边赚钱一边赚数据”的公司。健康的造血能力来形成一个健康的正循环,你一边能造血,你还能积累数据,然后你提升你的智能水平,你还能造更多的血,然后你更健康,你有更多的技术投入,你可以拿更多的数据形成更高的一个技术壁垒。
36氪:您说以终为始,智能电动车创业很复杂,变量也很多,怎么确定终局是什么?
朱天宇:终局不是确定性的,终局只能是说我们在模糊的蓝图当中,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些确定性。
确定性是什么,大数据很重要。因为高质量数据决定智能化演进的速度,而且数据变成了一个垄断性资产,你要想清楚怎么比别人更快、更好的把数据壁垒垒高,这就是一个确定性带回来的思维。你再去想我们这个车要变成什么样,要怎么去更快的收数据,怎么造血等一系列的东西。
36氪:你刚才说是VC投资是找一些反共识的大机会,但我也听到一个说法,投资是找一个共识,这样才能按轮次往后去传递?
朱天宇:对于最顶尖的VC来讲,是要追求这些行业里头的非共识。
想想过去10年行业里最顶尖的10个、20个项目,大多在初创期都曾饱受争议和质疑,所以最后区别一个优秀的VC,就是你有没有勇气去真金白银掏出来支持基于非共识的项目。
VC发明了几十年了,一直的游戏规则里,就是早期鼓励你要去支持非共识的、有意思的不一样的,这才能让真正的创新出来。当然最后还是要能识别出来,这些独创性的项目当中为什么它是最有价值的、最大的,这还是有一套逻辑要去梳理。
36氪:结识李想这么多年,你觉得他身上比较明显的成长是什么?
朱天宇:第一,是他敢于把自己身上的挑战跟大家去分享,展示脆弱,你分享之后就会发现当大家都知道你也在这么扛的时候,会对你表达认可和理解。
比如有些人想走,但是知道公司现在在扛这样的事,然后也知道为什么李想觉得现在难点和最后的成功这么重要,把这关系说清楚了,就不走了。
另外,比如说公司内大家在业务上的一些意见不一致,李想的认知迭代到一定时候,他开始释放更多的决策或管理空间。
他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发展部,目的就是去帮助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把大家目标战略价值观能够统一共识,大家日常的沟通可以统一语言体系,这都是实现效率的方式。
怎么用培养的心态来管理组织,可以启发很多创业者。培养的意思是你也有缺陷,我帮你成长,而不是说我只把好的挑出来做管理者。当一个组织能够把这些人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让他长大,这个根是很扎实的,整个组织生命力也是更强的。
36氪:你刚才说从大数据的角度来投造车行业,除了这个维度,您觉得新造车这个行业它还有哪些意义?
朱天宇:理想汽车这个案子是我们所有盘子里单个投资额度最高的。对于传统的VC来讲,投资额都不会少,大家愿意下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赛道太大、太有价值了。
首先,在衣食住行中,“行代表的是全球这么多人和货,它的位移带来的经济价值。这些位移它的载具今后都会智能化,载具智能化之后会带来一些新的场景,新的商业模式全都会被重构。
第二,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热闹了几年了,但是如果用30年的视角、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的话,其实才刚刚拉开帷幕,很难想象后边这么多事。
我们的另外一个投资主题,基于智能载具,或者称其为“具有自治能力的机器”,它有眼睛、有耳朵,有大脑、小脑,眼睛可以视觉,耳朵可以听,有感知大脑可以思考决策,小脑可以控制运动,这些机器会越来越多。
当AI的能力成熟、成本降下来的时候,我觉得身边的很多东西都会智能化,智能化会进一步带来空间的数字化。因为有这么多自治机器帮我们探索人类的边界,延展人类的运动能力的时候,会把我们身边的空间进一步数字化。
所以空间的数字化是一个未来非常长期的大趋势。车在距离、载具在这里头只是扮演其中一部分角色,代表了一个AI去蚕食原来的互联网或者产品,或者说拓展它的新边界的一个排头兵。因为它是更强大的一个载具,可以率先去做一些智能化的尝试,而且它产生的经济价值体量也很大。
36氪:听说理想汽车早期融资不太顺,从理想汽车的毛利能看出来,产业端对它还是挺支持,为什么在资本端会出现融资不顺的情况?
朱天宇:融资难有很多的因素在里头,和资本市场的周期、李想在产品路线上经历的一些波折都有关系,尤其是大家都朝纯电去的,你为什么偏做增程。
其实我们连续几次投,最后一次在19年,那时候加仓加还挺多的。我们当时做了一些尽调,把汽车之家上的用户评论,用爬虫抓下来看大家对于电动车的需求看法是什么,发现排在第一名的是,大家对电动车都有里程焦虑。
然后统计公开数据,市场上当时增长最快的车型的品类是什么?大型SUV,因为跟中国二胎,以及和老人在一起生活有关,这是中国的用户构成的真实需求。我们是通过实际的评论得到了一些确定性的信号,但其实在两年前李想在定义它SUV车型的时候,已经捕捉到了这个产品趋势。
这个过程当中,你就会发现,其实几年前李想对特斯拉的路线已经很清楚,预言了特斯拉会屠杀整个市场。所以他从这个角度来想,我要定义什么车型,特斯拉迟早要进中国,我怎么赢?选择什么车型能赢?
36氪:您觉得李想他个人的风险偏好怎么样,蔚来在服务和研发上重投入,允许自己去年走到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李想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吗?
朱天宇:李想还是非常注重经营效率、资本效率,他的SUV其实就用10亿美金做出来。这就是他的选择,每个人风格不一样。
你看他为什么做SUV之前做小车,都跟主流不一样。我觉得大家都是想赢,优秀创业者你如果没有赢的心,你就不要来了。
但是大家想怎么赢,每个人有不同的打法,都有赢的机会。2015年李想自己先拍出4000万美金,到现在跟李斌、何小鹏一样,个人投入都有几亿美金。你要是说他不冒风险,为什么敢把自己的钱拍进来?
36氪:跟造车相比,就资本需求和造车相当的行业,也有不少,还有挺多烧钱的行业,为什么造车行业反而更需要创始人把自己的身价压进去?
朱天宇:因为我觉得造车行业的创新曲线鸿沟比别的行业,更深更宽,因为它机会大。你在跨越鸿沟的时候,你的弹跳力,你的步子,你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比其他行业都要更大。
而且这个行业的资本需求确实很高,一开始已经是非常大的资本投入,没卖车之前都要融资,对于通常的VC来讲,大家都要想想,因为这钱下去的话能不能回来,怎么跟LP交代?
这个行业淘汰了很多人,过去几年大家一路往上爬,最后只剩三四个,非常惨烈,我们一路也心惊胆战。
所以恰恰是因为它很难,但同时又机会很大,能够在这个行业执掌船舵的船长本身就很少。这跟他们的信念、决心,受过的创业训练,以及他们自己抗风险能力,包含他自己口袋里的钱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