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邸立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青教授主持。
2018年8月8日,聚集国内顶级乳腺癌内外科专家的“第二届中国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论坛”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孙强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论坛主要由两项专题组成,第一个专题是解放军307医院的王涛教授关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管理模式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关于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模式的精彩报告。第二个专题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周波教授的乳腺癌早期诊断和影像筛查的报告,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曹威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黄欣教授针对“大于5cm的肿瘤,可手术,不保乳(病人不要求保乳)”的精彩辩论等内容。
徐兵河教授、孙强教授(从左至右)
会议开场,由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孙强教授致辞。徐教授指出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广泛开展,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将大量患者带入慢病管理期,因此慢病治疗期的伴随疾病,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要加强重视、加强防控。
专题一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邸立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青教授主持。
邸立军教授、李青教授(从左至右)
年轻乳腺癌患者管理模式
王涛教授
首先来自于解放军307医院的王涛教授介绍了年轻乳腺癌患者管理模式,她指出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并没有明确定义,通常将35岁或40岁作为临界值。在流行病学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年轻乳腺癌发病率仍较低,但占全体患者的比例较高。年轻乳腺癌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受体阳性率低、增殖快、淋巴结转移率高、内分泌不敏感、化疗闭经率低、复发风险高等。在辅助治疗方面,年轻乳腺癌的基本治疗原则:1、年轻患者局部治疗适应证和/或禁忌证无特殊;2、内分泌治疗策略在绝经前后有差异、对于Luminal型年轻乳癌中高危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可联合OFS以提高疗效;3、化疗及靶向治疗在年轻乳腺癌中并无使用差异;而更应重点关注年轻患者对外形的追求(保乳、整形)、内分泌治疗的优化、化疗的长期毒性反应(心毒性、第二原发肿瘤)、综合治疗对生育能力的影响等方面。
最后王教授介绍到,超过40-50%年轻患者有主观生育需求,但妊娠率仅不到5%! 目前年轻乳腺癌的生育功能保护策略包括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实施例如胚胎冷冻、卵母细胞冷冻,保留生殖能力的手术以及LHRHa的应用。王教授提出化疗同期联合GnRHa可一定程度保护患者卵巢功能,潜在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模式
马飞教授
来自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解读了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模式,马教授说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肿瘤进入慢病管理时代,未来的目标是让晚期患者带瘤生存,早期患者获得治愈。随着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降低了39%;但随着乳腺癌患者存活率的提高,大量早期乳腺癌患者将面对伴随疾病问题。中国医学界首次提出肿瘤伴随疾病定义,是指是非直接与肿瘤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与肿瘤往往伴随出现,例如:乳腺癌患者心血管及血脂异常、乳腺癌患者骨代谢异常和乳腺癌患者精神异常。多项研究表示有效管理伴随的心血管疾病、适当的心理管理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同时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安全风险并给予适当管理。
最后,马教授介绍到乳腺癌伴随疾病对疾病诊疗有着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早期乳腺癌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2、专注乳腺癌筛查、多学科规范诊治,并与跨学科专家建立肿瘤亚学科;3、促进“随访及伴随疾病”管理体系建立,指导二级中心长期管理伴随疾病;4、提升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和生活质量。马教授期望以乳腺癌为试点,共同推动肿瘤伴随疾病的管理,促进肿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专题二由北京协和医院孙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靖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李席如教授主持。
孙强教授、王靖教授、李席如教授(从左至右)
乳腺癌早期诊断和影像筛查
周波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周波教授首先介绍了乳腺癌早期诊断和影像筛查。周教授指出乳腺影像诊断的基本目标是影像医师:寻找可疑病变,判断肿瘤性质,评估肿瘤范围;外科医师:决定手术策略。而外科医生还需要判断乳腺癌的性质:BIRADS分级,病理;同时评估范围:单发,多发, 淋巴结,周围组织。早期癌、微小癌、原位癌等需要影像定位后手术或影像引导下穿刺。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钼靶、超声、MRI等。对于肿块,推荐的影像常规检查方法是超声+磁共振+钼靶,筛查来说推荐年龄小于40岁首选超声,40-60岁之间首选超声+钼靶,而大于60岁首选钼靶。
最后周教授总结到乳腺癌影像学筛查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准确评估病变范围、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以及协助制定带有预见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曹威教授、黄欣教授(从左至右)
来自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曹威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黄欣教授针对“大于5cm的肿瘤,可手术,不保乳(病人不要求保乳)”的论点展开讨论。曹教授认为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生存没有区别,大肿瘤多数是有化疗指征的乳腺癌,对这类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都是合理的选择。但是新辅助化疗是重要的研究平台,可以提供影像和病理两次机会对乳腺癌的治疗进行评价。新辅助化疗达到pCR的患者预后良好,提高pCR率是个体化治疗可能的方向之一。此外,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少数患者的手术意愿由保乳变为了全切,新辅助化疗给这些患者提供了思考的机会,同时提高了这部分患者的保乳成功率。黄欣教授则认为体积大的肿瘤更应该及时手术,黄教授指出指南未曾改变对于局部晚期、可手术、不保乳首选手术的推荐;对于可手术的接受新辅助化疗不仅仅增加局部复发风险;也可能使本无需化疗的患者接受了化疗以至过度治疗。即使新辅助化疗获得PR 或者pCR,仍然会延长体内带瘤时间,增加肿瘤耐药克隆的可能,肿瘤越大,留给换药和PD的空间越小。一旦患者新辅助化疗出现PD,会使可手术变为不可手术,加重患者精神压力大。因此大肿瘤更应该及时手术。最后再次强调新辅助化疗的目的在于提高切除率、提高保乳率和纳入临床试验。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随后,陆军总医院白雪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红梅教授、医科院肿瘤医院方仪教授、北大人民医院程琳教授、和睦家医院首席专家戚晓东教授、东方医院祝东升教授、中日医院赵瑾教授等讨论嘉宾针对上述论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方教授认为在针对体积大的肿瘤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肿瘤的分子分型,不能简单将pCR作为选择依据。祝教授则认为结合新辅助化疗的目的以及指南推荐,更建议大于5公分肿瘤首先选择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更应结合分子分型等因素,综合选择。
徐兵河教授
会议尾声,由大会主席徐兵河教授为本次会议作总结,徐教授认为乳腺癌的发病特点决定了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关注全方位治疗的同时,更应加强慢性疾病阶段的规范化诊疗与管理,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
41本肿瘤患者指南丛书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免费阅读
28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