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特斯
数据支持 | 勾股数据
下半年美股科网股手挽手一起爆炸,这两天总算缓和了点。现在是各大科技巨头市值大战,你追我赶,热闹非凡啊。
昨晚闲着没事,也顺手翻了下微软的研报。刚打开研报平台,看到一排整齐划一的报价,130美元。盯着这个报价,摸了摸我的电脑,不禁悲从中来:跟了我6年了,刷个研报都能卡死,的确是得报废了。只是心疼我这1599元的电脑组装费,都是私房钱啊,再买一个太不容易了。。。
(图片来源:wind)
不过仔细一看各个研报的标题和内容,都很正规,而都不一样,只是这个130美元也太统一了点。其他的目标价不是130美元也基本上在125美元左右,目标报价有点过于集中了。
查了下微软的股本资料,总股本76.76亿股,目标价定在130美元,也就是总市值为9979亿美元,实际上就是一万亿。估计这些投行对微软的估值是先拍到1万亿,然后才定的目标价。
活到老学到老,过了而立之年还能学习到这种新奇的估值方式,也算是赚到了。不过能让投行拍出1万亿的估值,微软的基本面应该是不错的,而且微软这两周的表现,也算是给投行面子。
1
反超了1天的市值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虽然天生喜欢追逐科技公司的热点,终究也只是日常聊天的谈资而已。但对于投资而言,就得想想这几件事情背后是不是有些相关性了:
1)第一是微软和苹果两个40多年的科技公司,现在反而是市值最高的两家公司,这而且护城河依旧强大;
2)第二是世界上最大的2B科技企业微软,市值反超了最大的2C科技企业苹果(亚马逊另算),虽然也只有一天,但这是从2010年以来的首次,而且之后市场对于微软的预期似乎比苹果要更乐观;
3)第三统计了5家美股2B型科技企业和5家2C型科技公司在这波下跌中的回撤,2B平均回撤-5.3%,2C平均回撤-22%,市场对于科网股内部的选择也发生了分化;
那今天以微软为主角,穿针引线,看看这三件事情同时发生,是偶然个例,还是背后有些统一的逻辑。
2
微软的转型之路
微软和苹果这一对出生的比较早,微软成立于1974年,苹果是1976年,一同走过了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么多年也算是相爱相杀。
从市值来看,1998-1999年微软是美国年度市值最高公司,但2012-2017年,苹果都坐稳市值最高宝座。而微软这次收盘市值超过苹果,是微软自2002年以来重新坐上市值第一交椅。
要说市值表现,微软股价自2000年到达阶段性高点后,之后表现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从2005年到2012年,微软的市值就没怎么变过,同期微软的净利润也就翻了一倍。
而2005-12年间,微软也只是不断推出更高版本的Windows和Office,但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任何产品线上大的突破。而苹果当时已经靠着iPod和iTunes大杀四方了,之后又推出了iPhone这个神器,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微软在移动领域也未能占得先机,完全输给谷歌和苹果,2011年之后苹果的利润就超过微软了。
而从利润可以明显的看到,2011年到2014年,微软的净利是下降的,2015年微软的净利润更是大幅降低,同比接近腰斩。
但此时市场对于微软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净利下跌也没能阻止微软的股价的上涨。那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为什么市场对于微软的预期能给到如此之好?
微软上一届CEO鲍尔默是2013年8月宣布退休,他在任期最后几年对移动手机终端下了重注,最后直接收购洛基亚,直接在手机硬件业务上直接和苹果硬刚,结果刚到自己CEO也没了,windows phone也是还是被android和IOS吊打。
如果大家经历有和我一样经历过HTC手机称王安卓的时代,应该对上面这段历史不陌生。
而且当时微软不仅新业务上不利,公司文化氛围也是僵硬,充满内斗。程序员兼漫画家Manu Cornet曾在2011年用漫画总结了不同科技公司的组织架构图,图上,微软的各个部门之间举枪相向。
(资料来源:http://ma.nu)
直到2014年2月纳德拉出任微软CEO,事情才出现了转机。纳德拉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砍掉移动硬件业务,主推云服务,从2C快速向2B转型。同时改变微软的内部企业文化,宣布开始在GitHub上建立账户,针对IOS系统开发了系列Office套件,从拒绝开源到拥抱开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可以说纳德拉的确是改变了微软的前进方向,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微软的风格。对于一个存量如此巨大的公司而言,改变人和制度的难度可想而知。
现在离微软转型已经过去了4年了,从市值上来看,算的上是相当成功的。
微软目前由三大业务组成,分别为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生产力与商务业务)、Intelligent Cloud(云业务)和More Personal Computing(个人计算机业务)。其中:
生产力与商务业务主要包括各种版本的Office授权、LinkedIn;Q3营收同比增长19%,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9%。
云业务主要包括服务器和云服务及企业服务,包括Visual Studio、Azure等业务;Q3营收同比增长24%,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7%。
个人计算机业务包括Windows软件授权、Xbox游戏机、在线搜索广告和Surface个人电脑。Q3营收同比增长15%,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3%。
通过对微软财报的业务组成拆分,可以看到微软传统的Windows、Office企业版和个人版几块传统业务的营收分别为43亿、53.7亿和8.8亿,合计为105.5亿美元,占微软总体营收的36.3%。云业务Azure 营收57.1亿美元,占比19.6%,增速28%。
从现在微软的估值看这份报表,用经营性现金流来算,为PCF(TTM)为19倍(苹果为11倍),减去账上的1300亿的现金,相对而言估值还算不错。但现在可能更需要担心的是美股整体的波动。
3
新的投资逻辑
如果科技公司从产品驱动走向服务驱动是正常路径,那微软和苹果都是很好的案例。
现在回头看微软的选择,在那个时点上很难说能立马判断微软的业务会好转,但自从纳德拉砍掉手机硬件业务,转向云业务之后,我就开始重新关注微软了。不过之后纳斯达克一路牛市,FAANG涨幅太厉害,涨到改变人的信仰,又出了个3年10倍的英伟达,对于微软关注度也下滑了。
而苹果的业务也是同样转向了服务为主,对于开发者提供更好的平台支持,对于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软件生态,比如iCloud云服务。只是手机业务的竞争情况的确有让市场担心,而跟着手机增速放缓的还有一大批在移动互联网中快速扩张的企业。
但是本质一边是由2B开始,一个由2C开始,区别在哪?
最近通过研究微软和苹果的财务报表,偶然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前文谈的第二点和第三点:2018年的下半年投资人对2B科技公司和2C科技公司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微软市值排名上升。
下半年美股科网股集体爆炸了一波,下表是6月份以来美股相关科网股回撤情况,前5家是2B型,后5家可以算2C型(亚马逊另算,也有云业务)。
可以明显的看到2B型科技企业的股价韧性比2C公司更好,前5家平均回撤-5.3%,而后面5家平均回撤-22%。
对于大部分投资人而言,这表里面前5个公司,除了微软,其他几个估计都没怎么听过。毕竟2B型科技公司曝光度相对于2C型的差别太大,但其中的优质公司涨幅也是相当好的,可能相对于2C明星企业爆发力弱,但是走的相当稳。这里面的有些公司也有国内的对标标的,但是质地如何需要投资者自己去判断。
(奥多比和易昆尼克斯2009至今走势)
这可能是选择科技股的另一种思路,奥多比(PS软件是他家的)和微软(office)各自的产品基本处于垄断地位,而且其工具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只要推广出去,用久了自然会形成非常高的转移成本,用户粘性极高。而且两者的云转型都非常成功,现在看来可能美股市场对于这种云转型成功,稳定增长的2B型科技公司可能更加青睐。
尽管我极其喜欢苹果的资产负债表,但是相对于其他科技公司而言来说,苹果的确更偏“蓝筹”一些,而亚马逊、微软、google现在部分业务已经慢慢转向2B云业务,订阅与服务方面收入和利润的粘性更高。
这也是看到的第四个现象,全世界科技公司都在押宝2B云业务的时候,库克无动于衷。无论是亚马逊,微软,Google、阿里,这些云业务做的好的,其本身就是有2B基因(google少一点),因为推广云业务的最好条件是有一堆中小开发者/店家使用我们业务,捆绑自己原有的业务来推广云业务,这有天生的优势。
而国内投资人青睐2B科技企业的趋势,其实很早之前也开始了,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也在到处收购2B型的公司,二级市场也是同样如此,股价上就直接反应出来了,现在看来这都是全球普遍的现象。
现在来看,2B or not 2B,无论是对于科技公司本身,还是投资人,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
总结
往回看历史的时候,总觉得很多逻辑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亲自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时,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是渺小的,每一步的选择都是有赌注的。
像微软这样的公司,已经连续错过了搜索和移动互联网,即使又错过了这一波的云业务浪潮,可能还是能活的不错,毕竟windows和office的黏性太高,就靠这些存量业务也够微软好好活。但是想要做到不断增长,做到市值第一,需要的勇气和决断力非常人所能及。
就像当年的苹果,就像现在的微软。
作者专栏
【活动来袭】
周三上午10:00-11:00,IPO那点事 将举办一场主题为"聚焦腾讯音乐IPO"的线上答疑课程,关注公众号“IPO那点事(ID:ipopress)”,微信后台回复“腾讯音乐”,即可预约进入课程直播间。点击下图查看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