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档次茶饮连锁品牌划分(图片来源:安信证券)而本轮降价,直接将喜茶拉回了中端,甚至大众茶饮行列。全天候科技发现,过去几年喜茶产品价格带在20-32元间,变化并不大;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调价后价格带在9-29元,其中9-15元占比约16.4%,16-19元占比在34.6%,20-29元占比49%。整体而言,价格调整后,喜茶在20元以内的产品占比达到51%,而在过去这个比重不足5%。值得一提的是,喜茶还在本次调价时对外强调,“自己从来也不是高价茶饮,在成长和发展的时间里,主流产品价格带长期维持在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之间”,展现出回归大众品牌的强烈意愿。喜茶一调价,其它家也很难坐住。全天候科技从奈雪的茶方面了解到,公司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于今年1月17日新增了“轻松购”系列,覆盖三大品类共六款产品,价格在9-19元之间。另一边,乐乐茶也于3月3日通过官方公众号宣布,部分饮品价格已控制在20元以下,其中价格最低的纯茶类鲜萃茉莉绿售价仅8元。从效果来看,本轮降价对茶饮品牌门店销量还是有不小的提振效果。全天候科技获悉,奈雪的茶“轻松购”系列上市一个月以来,销量超160万杯;喜茶线上小程序也时常因爆单而停止外送服务,特殊时期(如情人节)门店等待时长甚至超过3小时。 调价背后的逻辑 咖啡、奶茶在几乎同一时期采取的两极分化的调价策略,让人不解。特别是,星巴克CEO Kevin Johnson还公开表示,公司今年计划进一步提价,“采取更多的定价行动”。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认为,星巴克本轮涨价最主要原因来自上市公司财务压力,需要保障报表净利润增长水平;其次,星巴克拥有较强的护城河,会员数量大且忠诚度高。最新财报数据,截至2022年1月2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5557家;中国市场90天内星享俱乐部活跃会员数接近1800万,比去年增加260万,这些活跃会员贡献了星巴克中国约75%的销售额。虽然中国已是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但近几年业务承压明显。2022财年第一季度(2021年10月4日-2022年1月2日),星巴克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4%、平均客单价同比下滑9%、交易额同比下滑6%。除了财报业绩压力之外,成本上涨也是星巴克面临的一大问题。CIC灼识咨询合伙人朱悦告诉全天候科技,本轮星巴克涨价原因是原材料供不应求、且流通成本增加,导致咖啡豆价格上涨,“面对中国业绩下滑、运营成本增加,星巴克只能通过提价维持单店增长、缓解盈利压力。”2022财年第一季度,星巴克总成本为69.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占比最大的存储运营成本,同比增长18.6%;支出份额第二的产品和分销成本期内增长最快,同比增23.3%。
图片来源:阿浦研究院纵横咖啡江湖数十载,星巴克早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定价方法。星巴克CEO Kevin Johnson透露,星巴克能够利用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方式,并由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团队主导,通过建模持续关注需求弹性以及定价行为。很显然,当前的产品价格已经很难维持公司的利润水平,星巴克只能通过涨价以应对通货膨胀和与疫情相关的各类成本问题所导致的利润挤压。业内人士都了解,奶茶品牌供应商多数存在重叠,实际上咖啡和奶茶品牌也有一些共同的供应商。从事厚乳生产的塞尚乳业就是星巴克和喜茶共同的乳制品供应商,而浙江绍兴生产的抹茶也供星巴克和喜茶等品牌使用。在一些辅料供应商相同的情况下,为何喜茶等新式茶饮却与星巴克背道而驰,选择逆势降价呢?不少声音还质疑喜茶降价的做法,认为其下调价格就是在拉低品牌定位,失去了品牌社交属性,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一位茶饮行业人士向全天候科技分析,喜茶目前的净利率乐观估计在10个点左右,在几百家门店的情况下已经算是不错的水平;但去年四季度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在品牌力和议价空间触达天花板的时候,只有通过降价提高销量来降低边际成本,从而实现整体盈利。由于喜茶尚未上市,只能从同类上市茶饮企业的财报中窥探一二。以奈雪的茶2020年数据为例,全年营收30.6亿,材料成本11.6亿(占营收37.9%),员工成本9.2亿(占营收30.1%),使用权资产折旧3.5亿(占营收11.5%),其他租金及相关开支1.0亿(占营收3.3%),再考虑广告及推广开支、水电开支、配送服务费、物流及仓储费等其他成本项,年内亏损达2.0亿,经调整净利润率仅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