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来,关于所谓"杀伤区"的讨论日益增多——通过无人机构建阻滞对手推进的作战空间。本文试图解析该概念内涵、运作机制及其局限。
杀伤区理论
据美军《野战手册3-90:战术》定义,杀伤区是伏击战中火力集中覆盖敌军的区域。通常表现为短时高强度直射火力,而在广义作战语境中,直射与间瞄火力可持续覆盖更广区域更长时间。
"一年前灰色地带纵深约500米至2公里,如今已扩展至5-6公里,部分方向达7公里,"乌克兰第24机械化旅无人机营高级军士尤里·利斯表示。他解释这种扩张源于无人机数量激增——该区域持续存在监控与打击无人机。"任意时刻空中约有50架无人机——含侦察型与打击型,敌我皆有。"
图:恰西夫亚尔附近被毁俄军装甲车辆 2025年3月恰西夫亚尔附近被毁俄军装甲车(第24机械化旅视频截图)
他补充道俄军也在提升无人机能力,包括无人机战术与布雷手段。"战争形态已转向远程交战而非步兵装甲对抗。交战距离拉大,杀伤区随之扩展。"
但7公里数据或已过时。前线无人机饱和常迫使乌军士兵徒步20公里隐蔽接敌。据报道俄军后勤更糟,现正使用驮畜运输补给。20公里并非上限:2024年初以来,四旋翼FPV无人机已在敌后25-30公里活动。抗电子战光纤无人机的出现进一步改变规则——俄军已大规模部署作战半径20公里的型号,乌军进展较缓。但扩展射程无重大技术障碍:乌军现有30甚至40公里光纤系统。
图:光纤无人机摧毁装甲车辆
光纤无人机摧毁装甲车(马扎尔之鸟视频截图)
随着FPV无人机、中继气球、固定翼无人机及光学导航系统成本降低,打击半径将持续扩大。50-60公里杀伤区或将常态化。
无人机杀伤区新兴条令的核心逻辑由此显现:无人机可打击进入该区域的任何目标。
"无人机防线"项目是该条令的实践载体,旨在组建精英无人机部队并向全军推广战术。《乌克兰真理报》报道其直接目标是阻滞俄军推进——后续目标将逐步展开。
军方高层向该报透露:俄军突破仅发生在乌军薄弱防区。例如部署第3独立突击旅等精锐部队时,即便电子战失效或无人机停飞仍能坚守阵地。
图:第3独立突击旅FPV无人机与御3T 2024年11月文尼察社区为第3独立突击旅配备的FPV无人机与御3T(跨区域人道协调中心摄)
"但精锐部队常与尚未适应现代战争的薄弱部队毗邻——此处正是俄军突破口。侧翼崩溃时,精锐部队亦需后撤避免包围。"
项目开发者解释"无人机防线"旨在为薄弱部队构建缓冲带助其固守。长远规划是通过重无人机编队稳定特定防区,最终训练强化前线部队。
据"阿喀琉斯"无人机团指挥官尤里·费多连科称,此模式使部队能依托工事作战,系统实施侦察与火力打击。这类无人机团不会分散部署于1200公里全线,而是聚焦最危急防区。
宏观目标是将主动权交予深谙无人机战演进规律的精英无人机部队。该战略推崇战术层横向协同,而非依赖中央指挥条令更新。
实际上,乌克兰现称的"杀伤区"已远非原始军事定义。它并非确保摧毁的空间,而是高风险区域。俄军(俄方迅速模仿除少数特例外的所有乌军成功战术)与乌军均在此类区域活动,常长期驻守阵地——虽暴露于无人机威胁下却未必遭袭。因此步兵得以"最小化损耗",可固守阵地数月之久。
杀伤区真正基石非火力,而是侦察与协同。事实上"杀伤区"本质是"侦察-打击复合体"的通俗简称。若有充足弹药与优质情报,炮兵理论上可替代无人机执行打击任务(某些场景炮兵仍更高效)。但在广泛去工业化背景下,无人机更易在后工业时代量产。我们早前文章《炮兵在乌克兰战场的定位》(乌文版)已详述此点。
问题亦由此滋生:
图:俄空降兵反无人机分队
俄空降兵反无人机分队(俄空降军视频截图)
此类战术正扩散:俄空降军组建专职反无人机单位,近期宣称三周用FPV拦截机击落67架无人机。虽数字远逊乌军战绩,却标志新兴趋势。
图:俄态势感知系统追踪乌无人机
俄态势感知系统通过雷达追踪乌无人机(卢比孔部队视频截图)
与乌军相似,俄军日益依赖反无人机雷达网络——这体现体系化建设而非单位级创新。电子战仍是双方无人机行动的持续威胁。
俄军以新突击战术应对无人机饱和打击:摩托车与民用车辆快速突进、步兵渗透、诸兵种协同攻击。其重型装甲依赖度降低(苏制库存渐耗尽),使装备既脆弱又短缺。
图:俄军装备损毁率
俄军装备损毁率(Resurgam机构制图)
"俄军试图分散兵力——运用步兵、摩托车、全地形车与轻型载具。恰西夫亚尔地形本就不利重型装备,"尤里·"利斯"指出。他坦言这对乌军无人机单位构成挑战:"这是重大难题,我们必须持续追踪这些机动群并大量投送打击无人机。但我们的侦察-火力-道路布雷协同战术正显成效。"
无人机操作员承受巨大压力: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朝鲜部队通过人海战术压垮无人机操作员,突破乌军步兵防线。乌军同时指出,若集束弹药充足可击退60-70%此类集群冲锋。
图:FPV无人机拍摄俄军突击群
FPV无人机拍摄俄军突击群(第3突击旅视频截图)
打击无人机部队面临低射速困境:每操作员10-15分钟仅能操控一架无人机,命中率仅20-40%。小型FPV因战斗部有限,对分散步兵或加固目标效果不佳(有时需数十次攻击摧毁单辆载具)。多数FPV依赖模拟信号通信,频段拥堵限制同时部署数量,单位间需"排队"协调。
俄军持续投入大量摩托车(报道称乌军摧毁约百辆摩托及数十装甲车)实施自杀式突击,利用乌军步兵短缺漏洞。另一战术效仿瓦格纳巴赫穆特模式:步兵反复冲锋渗透包抄乌军阵地。多数冲锋者被歼,少数幸存者退入废弃掩体重组再攻。
乌军情报协同(尤薄弱单位间)仍参差不齐。俄军偶在白昼无阻推进(虽罕见),此类漏洞正是"无人机防线"项目的建设动因。
结论
无人机杀伤区概念实为应对深层难题的变通方案——乌克兰无力直解,故寻创新路径:
首要困境是步兵严重短缺。动员滞后使无人机成为权宜之计,理念是"机器代战"。但无人机中心防御体系脆弱:敌军突破杀伤区或压制操作员时,抵抗即崩溃。此时进攻方或占无人堡垒,或逼无人机队卷入近战——此类案例已然发生。
其次是传统火力匮乏与产能局限。乌克兰及盟国工业衰退致产能提升困难(俄面临类似制约)。无人机则依托全球供应链(多来自中国)更易扩产,此模式虽不可持续却解当下之急。
第三是军官数量剧减(无论才干)。指挥断层迟滞改革,乌军官僚体系虽有机发展却难替代。
因此选择不依赖中央统管提升平均水平,转而培育"成功样板"——通过毗邻单位自然协同带动整体。体系押注前线横向创新,而非自上而下强推标准。
无论无人机作战如何耀眼,不可忘一切终将归于步兵。纵有万千无人机盘旋,战壕无兵终将失守。若敌军夺阵地,唯望其止步于此。
参考来源:militar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