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诸多永恒洞见中,有一项始终困扰着指挥官与战略家:"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这位普鲁士战略家写道,"行动依据的四分之三因素笼罩在或浓或淡的迷雾之中。"军事史上,指挥官们曾通过信使、信鸽、骑兵,乃至电报、无线电与全动态影像等碎片化信息试图穿透战争迷雾。过去三十年间,美军借助先进情报、监视与侦察(ISR)平台获得空前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但随着商用天基能力与无人机的准入门槛降低,这种长期非对称优势正逐步消解。当其他军队能运用类似技术逼近美军感知与打击能力时,达成战役战术突袭将愈发困难。
但并非全无转机。美军曾应对过透明化对称挑战,且关键之处在于:透明度提升未必带来认知升级。
尽管传感器密集环境加剧作战隐蔽难度,但同时也为利用对手认知偏差创造契机。指挥官可通过融合先进技术与人类智慧,将战场透明转化为优势。具体路径包括:洞悉对手信息需求、塑造其决策依赖数据、操控敌方判断流程。此方法需跨域规划能力及对敌信息处理机制的深度认知。
尽管军事欺骗与认知战具有历史重要性,但过去二十年美军与非正规对手的作战经历,导致其在大规模作战行动中整合这些要素的能力生疏。当前战略竞争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影响军事行动,美国竞争对手正蓄势利用透明化环境,迫使美军规划者必须重拾相关技能以应对21世纪迫近的冲突。
未来作战规划者须将战场透明视为机遇而非限制。历史案例为此提供启示路径。
迫使敌人按己方意图行动绝非易事,历史上仅有少数名将能持续达成此目标。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便是其中翘楚。公元前216年坎尼会战——罗马与迦太基史诗级对抗中的关键战役,完美诠释了指挥官如何通过操控对手认知与偏见,在劣势中夺取胜利。
此役并非汉尼拔首次对抗罗马军团。战前,汉尼拔军团已在特拉比亚河战役击败执政官军队,并在特拉西梅诺湖实施军事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伏击之一歼灭罗马部队。尽管连遭挫败,罗马仍派出史上最大规模军团,意图剿灭在意大利半岛肆意横行的迦太基军队。
面对逼近的罗马新锐力量,汉尼拔需以少胜多。为此,他基于既往交战经验设计战术:诱使罗马军发动全面正面进攻并投入战术预备队,继而利用其进攻动能实施反包围。
洞悉罗马指挥官急求速胜以博取荣耀的心理,汉尼拔精心设计了一个看似能快速击败宿敌的陷阱。他将由高卢与西班牙士兵组成的薄弱部队置于阵线中央,营造出易被突破的假象。这种"弱点"实为精准误导信息构建的战术幻象。
汉尼拔意图使罗马军集中主力攻击中央阵线,迫使军团单位间距压缩、丧失战术弹性。当罗马军团深入中央时,迦太基精锐的北非步兵与骑兵将对其实施双重包围。
罗马军队抵达战场后,其反应与汉尼拔预判完全一致——对迦太基中央阵线发动猛攻。汉尼拔随即启动双重包围战术,将罗马军团挤压至无法有效反击的密集状态,最终近乎全歼敌军。
坎尼会战的胜利昭示:即便敌军能近乎全览己方部署(类似透明化战场条件),仍不足以避免灾难性失败。汉尼拔的战术精髓不在于隐藏兵力,而在于成功塑造罗马对其行动意图与战术背景的误判。通过构建可信的欺骗叙事,他精准操控了敌军决策流程。此役印证现代战争关键启示:若能洞悉敌军指挥官对战场信息的解读模式,完全可见性可转化为战术优势。
1944年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前夕,盟军通过操控战场透明度与敌方认知获取优势的经典案例得以展现。战役规划者的核心挑战在于阻止德军调动预备队压制登陆先遣部队。为此,盟军策划了代号"南方坚毅行动"的欺骗计划——将战场透明性与敌方认知偏差的刻意操纵相结合,瘫痪敌方决策流程并在关键时刻误导纳粹军事力量。
鉴于近两百万部队与数千艘舰船在英格兰南部集结,盟军无法掩盖跨海峡进攻的筹备。唯一悬念在于具体登陆地点。德军研判加莱为最可能目标——其毗邻英格兰利于空中掩护,且为通向德国的最近路线。
盟军充分利用德军对加莱登陆可能性的固有认知,刻意引导其将诺曼底迹象解读为佯攻(真实目标指向加莱海峡)。这种认知操控自霸王行动规划初期便深度融入。
"南方坚毅行动"的核心在于掩饰真实意图而非隐藏能力或位置。电磁频谱层面,盟军混合真实与虚构单位制造大规模逼真无线电通讯,逐步增强信号强度模拟大战前典型调度态势。地面部署包括假指挥部、信号站与禁区建设,辅以虚假装备布设,诱使德军空中侦察与情报网误判——盟军主力正于英格兰东南部集结准备进攻加莱。
盟军双面特工向德军情报机构提供精心设计的虚构战斗序列与暗示加莱目标的碎片信息。空中力量持续空袭欧洲其他区域,进一步干扰敌方判断。尽管行动屡遭侦测,德军高层始终未能识破真实意图。
最具说服力的欺骗元素在于任命乔治·巴顿将军指挥针对加莱的"幽灵军团"。德军统帅部认定巴顿必在盟军主攻中担纲重任,从未怀疑其高调活动实为精心设计的欺骗叙事组成部分。
通过刻意操控战场透明度,盟军成功固化德军对"主攻加莱"的误判。1944年6月5日夜登陆行动启动时,德军仅以当地部队应对。尽管拥有类似六个月前安齐奥战役中实施反击的预备力量,德军指挥官仍将主力滞留加莱附近等待永不来临的跨海峡总攻。盟军对透明度的策略性利用与敌方预期的认知操控(认知战形态之一),为登陆成功赢得关键窗口期。自规划初期便将"南方坚毅行动"融入"霸王行动",使盟军获得决定性先机。
基于两大历史案例的启示,我们聚焦当下:未来作战规划者需采取何种变革方能制胜?未来战场欺骗最关键之处在于,我们不仅要蒙蔽人类指挥官,还需误导为其提供决策支持的AI算法。
指挥官无法再依赖隐藏部队动向或装备等传统欺骗手段。传感器密集环境中塑造认知需转变思维——从信息遮蔽转向操控敌方(含AI系统)的信息解读。有效实施此策略需超越对敌军指挥官及其目标的表层理解,需向敌方输送精准但误导性的数据,操控其信息解读并诱导其行动。
应对AI赋能的敌方指挥体系,另一途径是使其AI系统失效并瓦解其信任。指挥官可用虚假信号淹没AI系统,输入超出训练数据的异常变量;AI虽擅长模式识别,却难以理解新变量如何改变情境逻辑。此外,可通过系统性打击敌方感知网络,剥夺其算法决策所需数据基础。此类方法可破坏敌方决策流程,创造可乘之机。
AI不会消除战争的混沌、欺骗与不确定性,仅会改变其表现形式。尽管ISR系统可提供阶段性战场清晰度,却永远无法完美实时洞悉敌方意图。这意味着欺骗应聚焦塑造敌方对局势的认知,而非完全规避探测。通过伪造信号、虚拟指挥部与后勤误导构建可信欺骗叙事,指挥官可诱导敌方AI与人类决策者做出低效判断。
历史为认知塑造提供宝贵经验——从汉尼拔的诱敌战术到诺曼底登陆前的战略欺骗。核心原则历久弥新:决策者倾向于采信符合既有认知偏差的情报。若敌方预期特定行动,则更易使其确信该行动正在发生。挑战不在于掩盖现实,而在于构建对敌方具有说服力与行动指引性的"现实版本"。
先进监视技术与AI赋能的数智化技术普及,要求作战艺术必须超越传统隐蔽与突袭范式。现代作战艺术需主动瞄准并操控敌方对可见兵力部署的认知。既然难以隐藏部队,指挥官应聚焦引导敌方如何解读所见态势,并系统影响其决策流程。这需要深度理解敌方信息需求与塑造其分析的认知偏差。通过提供误导性指标或加工数据,指挥官可诱使敌方形成错误假定。
正如克劳塞维茨既认识到笼罩战场的"或浓或淡的不确定性迷雾",也洞悉战争本质的恒定性。现代战场的科技化与透明化特征,虽令汉尼拔乃至二战盟军指挥官难以辨识,但致胜欺骗的核心原则始终如一。
参考来源:m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