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美国围绕无线电频谱分配的争议性政策博弈持续发酵——这一资源对现代战争和经济繁荣同等重要。本刊作者曾指出,电磁频谱如何支撑从通信导航到目标锁定与情报获取的军事行动,而随着「星链」在乌克兰展现的韧性等创新技术,其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美国面临严峻现实:随着对手的进步,其曾占据主导的频谱能力正在衰退,政策制定者处于十字路口。更甚的是,美军仍处于5G测试阶段,而挪威、芬兰、瑞典三个北欧盟友刚完成横跨三国、覆盖1万兵力的5G「切片」技术演示——这标志着技术突破。美国如何强化电磁频谱实力,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满足无线经济需求?答案在于重构已失效的百年旧范式。

美国政策制定者应如何分配关键中频频段这一稀缺资源?联邦政府在中频频段拥有3300兆赫资源(最适合5G部署),其中军方占据频谱「黄金地段」的60%。相较之下,私营部门与公众仅获配1900兆赫,显著少于中、日、韩等国的商业频谱分配。按当前增速,美国用户明年将面临网络降级与拥堵。国会提议五年内识别并重新分配2500兆赫联邦频谱用于商业,以满足至2035年的需求,并为军事系统升级提供资金。

频谱对峙

横跨1-8吉赫的中频频段,成为无线经济与国家安全争议的核心。这些频率在覆盖范围与容量间实现理想平衡,既是5G网络的主力频段,也为消费者与设备制造商提供全球技术标准。美国无线经济已贡献数万亿美元GDP与数百万就业岗位,未来十年每新增100兆赫中频频段将关联2640亿美元收益。

然而历史遗留问题——源自无线经济诞生前的时代——使中频频段被划归美军使用(特别是海军「宙斯盾」AN/SPY雷达系统)。一个世纪前由商务部授权使用这些频段的军方坚称,将系统迁移至其他频段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因而抵制持续创新的商业压力与技术规范。据国防部估算,仅「宙斯盾」系统就涉及1200亿美元成本(110艘宙斯盾舰每艘约11亿美元)。

另一政策症结在于美国将频谱划分为联邦与商业用途,分别由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行政部门管理。除个别调整外,这一划分自近百年历史的《联邦无线电法》以来基本未变。因此,以军方为主的联邦实体控制主要频谱资源,商业主体仅获较小份额。尽管如此,自1994年美国首次频谱拍卖以来,私营部门创新使有限频段效率提升超400%。美国经济学家更因拍卖机制设计获诺贝尔奖,树立全球稀缺资源配置新标准。而联邦频谱管理效率仍不透明,公众难窥这一关键资源的使用实况。

随着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频谱拍卖授权于2023年3月到期且无新频段规划,前副国家安全顾问马修·珀尔警告2026年将出现网络拥堵与降级。国防部在近期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听证会上,再次展现其抵制频谱分配改革(即向私营部门释放频谱)的姿态。

委员会主席特德·克鲁兹参议员抨击「五角大楼的官僚惰性」阻碍了本可通过拍卖获得的1万亿美元收益——这些资金可用于投资、创造就业、保障边境安全及强化军力。克鲁兹宣称:

「关于频谱释放总量目标,我愿寻求折中方案,但零释放显然不合理。任何机构都不应被盲目迁就——尤其是连基本审计都无法通过、声称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坦克、直升机与武器遗弃阿富汗比运回国内更高效的部门。」

当前僵局折射出经典的「大炮与黄油」困境,国防鹰派与预算改革派激烈博弈。然而频谱分配不必是零和游戏。如对手所示,明智战略可兼顾战备与经济增长。关键在于美军能否调整策略,在保持频谱优势应对新兴威胁的同时,运用尖端技术——即便这些技术并非自主开发。

频谱战略博弈

无线电频谱控制权历来是军事胜利的关键。历史案例不胜枚举:雷达技术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飞毛腿」导弹追踪能力定义了「沙漠风暴」行动,而俄乌战争中的无人机应用则凸显其现代意义。整个二十世纪大部分时期,美军对频谱依赖系统实行垂直供应链模式——自主设计、生产并使用定制化装备。当商业需求微不足道时,这种垄断体系尚能运转,但无线经济的崛起彻底颠覆了原有模式。如今,军方不再是无线电技术的唯一使用者,其系统日益落后于商业创新与地缘对手——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衰落及其对作战人员的价值减弱便是明证。

俄罗斯等正引领争夺频谱主导权的趋势。俄罗斯则通过压制GPS信号、干扰无人机、实施大范围频谱封锁等手段,在乌克兰战场锤炼其「无线电电子战」能力。

对手综合运用「软性」(干扰、欺骗)与「硬性」(物理破坏)技术手段。

迁移争议:成本与战力之辩

美国防部关于频谱迁移成本过高且复杂的论断是当前僵局的根源。尽管1200亿美元的「宙斯盾」系统迁移估算数额巨大,但相比近万亿美元的国防预算仍显比例失调,引发对其规模合理性的质疑。历史频谱迁移案例提供了不同视角:2011年国防系统从1755-1850兆赫频段迁移耗时十年,耗资126亿美元。即便考虑通胀与复杂度提升,十倍增至1200亿美元仍显失衡。此外,在国家安全紧急状态下,美军可征用私营网络并获取全频谱资源,表明必要时的灵活性依然存在。

然而验证这些成本估算极具挑战。具体成本与可行性取决于系统特性、频段及时间表,但迄今未有独立公开审计能调和国防部的悲观预测与产业界关于频谱共存的乐观立场。「动态频谱联盟」主张动态频谱共享方案,以3.5吉赫「公民宽带无线电服务」(CBRS)频段为例,其优先接入许可机制在保障政府使用前提下开放商业接入。但CBRS的低功率限制制约其5G应用潜力,且宽带需求远超该频段70兆赫的承载能力。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频谱协作挑战赛」测试的共享模式虽展现出计算效率优势,但历经数十年研发仍未实现商业化。

国会通过听证会与政府问责局审查推动透明度,但信任赤字持续存在。国防支持者警告中频频段拍卖威胁国家安全——尤其对「宙斯盾」等导弹防御核心系统构成风险。产业界则指出,包括30个在相近频段运营5G的国家在内,全球军事行动与商业应用皆可共存。美军甚至在海外此类环境中执行任务,与国防部关于国内不可兼容的说法形成矛盾。此外,近期「葛底斯堡号」巡洋舰误击F/A-18F「超级大黄蜂」的友军误伤事件,暴露了老化「宙斯盾」系统的脆弱性——调查虽未完结,但可能源于次优频谱配置引发的系统缺陷。

高超音速武器与频谱:警示案例

频谱争议不仅限于5G领域,更延伸至弹道导弹防御与高超音速武器等先进装备——这些系统依赖无线电频率实现雷达探测、目标锁定与指挥控制。国防部通常在频谱使用方式上享有决策自主权,但其过往记录难以令人信服。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已部署配备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马赫10,可携核)的DF-17中程导弹系统,并测试DF-27中远程弹道导弹等超越美国射程的先进系统。俄印两国亦有进展。相比之下,美国已然落后。五角大楼最新高超音速武器项目报告承认,由于"数据不足",其"作战效能、杀伤力、适用性与生存性"仍属未知。近期国会研究服务局报告深入剖析该项目挑战,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宣称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可在20分钟内击沉美军全部航母。

这种由中国科技优势构筑的能力代差,映射出美军频谱资源配置的缺失。正如美政府问责局所指出的,国防部不愿向国会通报进展加剧了成本与风险。对国防部决策的过度依赖,不仅使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落后,更削弱了其应对电磁脉冲、反卫星武器及生化载荷等其他威胁的威慑力,迫使行政机构采取补救措施。

新范式:切片而非共享

盟友与对手均提供了改革范本。中、挪、芬、瑞等国军队均通过频谱整合实现商业效益最大化,再为军事用途划拨"切片"——即配置专属频段与定制化服务等级。这与"共享模式"形成对比——后者在保留军方优先权前提下允许有条件商业接入。共享需大量实时计算与人工协调,历经数十年研究仍难推广,而切片机制通过专用通道(如铁路与公路货运分流)实现效率优化,无需持续协商。

美国可采用混合策略:重新分配优质中频频段用于5G,将军事系统迁移至雷达与高超音速防御仍可有效运行的较空闲频段。效仿30国升级高效技术,成本或低于国防部预估。当前美军占据3-8.5吉赫"黄金频段"的60%,严重抑制创新,商业用户仅获少量资源且前景黯淡。

行业反弹与问责机制

行业推动频谱拍卖(被部分国防机构视为资源争夺)旨在释放潜力。国会批评者如克鲁兹指出,国防部长期掌控频谱却无所作为令人难以接受。他认为公众有权问责从Wi-Fi到卫星等所有无线应用的频谱管理。随着宽带需求激增与联邦通信委员会拍卖停滞,美军对优质频段的垄断恐使美国沦为频谱洼地,将经济与科技优势拱手让于竞争对手。

此外,美国可通过推动宽带行业整合缓解频谱短缺,允许无线、有线及其他网络运营商合并并通过市场交易获取关键频段。2020年C波段拍卖创下810亿美元财政收入的纪录,部分源于监管机构2011年阻止AT&T收购T-Mobile的决定——该举措虽维持名义竞争,却延缓了频谱高效配置。相比之下,中印作为人口大国均维持三家运营商服务超十亿用户,以规模驱动网络投资。韩国2002年将移动运营商从五家精简至三家,奠定其全球宽带领导地位,证明整合可催生技术优势。当前美国消费者在稳定创新中享受平稳或下降的宽带价格,进一步行业整合或可释放频谱与资本,助力在数字领域维持战略主导权。

制胜之道在于适应

美军适应变革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约克镇民兵转型为职业军队,从内战工业化到二战机械化闪电战,从中途岛航母作战到海湾战争高科技精确打击,始终为应对新威胁而进化。当下人工智能、自主系统与太空构成的多域战挑战,同样需要敏捷转型。相比其他技术进步,频谱只是小障碍,却是关键一环。固守中频频段的过时分配,可能同时丧失频谱优势曾保障的经济活力与军事霸权。

无需另起炉灶,但须使频谱战略契合21世纪地缘现实。这意味着为军事精度划切片段、为商业增长重耕频谱、投资超越对手能力的系统。战争工具未必全出自国防部,但汇聚顶尖技术(无论源头何在)可确保美国持续领先。守护频谱就是捍卫美国实力的未来,适应变革刻不容缓。

作者:Roslyn Layton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1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中文版 | AI参战:威力与隐忧
专知会员服务
15+阅读 · 4月19日
美智库兰德:人工通用智能的五大国家安全难题
专知会员服务
19+阅读 · 4月12日
【AI+军事】最新22页PPT,解读人工智能军事应用
专知会员服务
341+阅读 · 2022年3月14日
NeurIPS 2019 | 中科院、武大、微软等8篇论文解读
学术头条
10+阅读 · 2019年11月29日
图说报告 | “智能+”的终极版图:数字孪生世界
人工智能学家
23+阅读 · 2019年8月20日
神经机器阅读理解最新综述:方法和趋势
PaperWeekly
15+阅读 · 2019年7月25日
视频丨有人无人协同炫酷作战模式
无人机
15+阅读 · 2018年5月4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7+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Arxiv
166+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rxiv
76+阅读 · 2023年3月26日
Arxiv
166+阅读 · 2023年3月24日
Arxiv
24+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7+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