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半个月 iPhone 13 Pro,详细说说我的感受

2021 年 10 月 30 日 少数派
如果有那么一台手机,能让很多不懂数码的普通人群都有热烈的讨论和购买欲望,那每年一更的 iPhone 必然是毫无疑问的那个,甚至还可以加上「有且只有」。而与每年新 iPhone 发布后火爆的市场需求相反的是,越来越多被冠以「评测」的内容却显得乏善可陈,似乎将上一年的那套说辞拿到今年,换上 Apple 新造的营销词汇,也能像是那么一回事。
但这好像也不能完全怪这些做评测的人们,毕竟在内容也内卷的时代,我们都希望 Apple 给我们直接感到「Wow」的东西,可每次要么得来的是「恨铁不成钢」,要么就需要大费周折去自己挖掘 —— 以致于有人吐槽,如今做 iPhone 评测,要么你得是硬件或供应链的资深从业者,要么就是摄影师,或者干脆你得会拍电影。
生怕你不知道这次摄像头系统有多「Pro」
其实,要说这一年 13 Pro 系列感知最强的东西,绝对不是 Apple 告诉你那些各种「更 Pro」了的升级,而是价格。
自从 2018 年开始,Max 机型正式将 iPhone 拉上万元大关之后,后续的 11 Pro 系列也继续维持在八千到一万元的高位上。直到 2020 年的 12 Pro 系列开始迎来了小幅度的降价,再到今年 iPhone 13 全系列的中国大陆第一方价格都有了明显的下降。加上发售后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的补贴,仿佛它的价格又回到了多年前,五千元出头也能买到一台新 iPhone 了 —— 只不过是数字系列。
2018 年以来历代 8000 以上价位 iPhone 的变化曲线
巧合的是,2019 年也是曾任 Burberry CEO 和 Apple 零售业务的高级副总裁 Angela Ahrendts 离职的年份。或许 Apple 也觉得,把手机和手表卖到一万多块,也无法重塑大众消费者对「奢侈品」的心智吧。
但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能在 2021 年出一台没有折叠屏,没有屏下摄像头,没有屏下指纹,没有充电器和耳机而且充电慢得要死,散热约等于随缘且价格还接近一万手机,只有 Apple 敢做——而且 Apple 还真的做到了。
以前的评测视频里很多前辈都喜欢用「掰开揉碎了讲」这个短语,但这些年提起它的人却寥寥无几了。我自知水平还硬核不到这个地步,所以这篇文章,或许更多是我对 iPhone 13 Pro 这台即将要陪伴我一年(或者许多年)手机的思考。

外观设计

若是不深入到工艺研究的层面,光从体验的角度来看,设计和外观这一块能讲的内容不多。总体来说,在如今 Apple 的设计越来越为制造让步的情况下,「工艺」也就成了 iPhone Pro 系列在设计上最值得提及和比较的高光点。
iPhone 13 Pro 的边框依然还是用的手术级不锈钢,工艺也还是 PVD(物理气相沉积),只不过随着这些年来随着 PVD 技术不断提升,良率也有了长足的提高。此外,金色同样也是延续了去年独有的脉冲磁控溅射工艺。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的远峰蓝色则是一种全新的工艺,Apple 称之为「多层纳米级金属陶瓷」。通过它不仅打磨出了高端的金属质感,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耐用性,避免了划痕的出现。
总之,我们或许不需要知道它们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只需要明白的是,Apple 这么做让 iPhone 13 Pro 对于日常使用中遇到的磕碰有了更强的耐受度。但从工艺成熟的角度来说,传统的黑白灰显然是有比较好的良率的,首发「翻车」的概率也会更低。
但其实在这背后,我认为远峰蓝是 Apple 对未来的一次「明示」。
不锈钢边框过大的重量、信号干扰和工艺难度带来的高成本,我相信 Apple 有一天一定会彻底干掉它。但是除了不锈钢之外,还有什么能彰显 Pro 系列机型的高端感吗?目前来说没有。然而,今年发布会上 Joz 提了一嘴「多层纳米级金属陶瓷」,也就意味着,远峰蓝的边框工艺上,已经切切实实用上了一些陶瓷的技术。
不难猜到的是,Apple 一直在寻找着一种能让 iPhone 彻底变身成一个「黑块」的方法 —— 浑然一体,没有缝隙的「黑块」。而目前来看,Apple 或许和小米想到了一块去,都点开了陶瓷工艺的科技树。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 Apple 第一次用陶瓷并不是用来做后盖,而是创造出了 iPhone 12 系列上的超瓷晶玻璃。Apple 也明白,要承载 iPhone 如今的功能和续航,再加上一个充满高端感的陶瓷后盖,妥妥就是一个健身器材的重量。就算 Apple 愿意这么干,你的小拇指一定是第一个罢工的。
所以,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外观完全用「瓷晶材料」来打造的 iPhone。既然都是瓷晶,接缝、开孔、天线条的消失,就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
至于颜色则是个人喜好。石墨色和远峰蓝还是会让我觉得「masculinity」,自然排除了它们。尤其是远峰蓝在某个光线和角度下会呈现出的「水泥灰」颜色,让我对它一开始的好印象一扫而空。
而正当我纠结是金色还是银色的时候,我发现这一年 Apple 重新上架了粉色的硅胶保护壳,于是果断决定了买金色 —— 毕竟金色在某些情况下,其实能看出来一点粉色的感觉,和粉色的手机壳搭配会非常契合。
Pro 系列也有原生的粉色就好了
另外今年没有选择 iPhone 13 Pro Max 而选择了 iPhone 13 Pro 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重。其次完全一致参数的摄像头,更让我没有了上 Max 的欲望。
不过说实话嘛,还是会怀念大屏幕带来的感觉的。除开显示面积更大之外,能显得我手和脸更小一点。
希望 Apple 能早点打造出一台「瓷晶材料」的大屏 iPhone 吧,救救我日益变月巴的脸。

屏幕

iPhone 终于支持所谓的「高刷」了:ProMotion 在 2017 年的 10.5 英寸 iPad Pro 上就出现了,直到 4 年后才来到了 iPhone 上。
平心而论,我刚换上 iPhone 13 Pro 的时候,120Hz 的刷新率并没有给我带来很明显的体验变化,毕竟高刷的 iPad Pro 2020 用了一年多,已经习惯了那种快速的响应和顺滑,只不过如今我现在在手机上也能感受到了。
但一旦有了对比之后就会发现,ProMotion 真是一种用了就不想回去的体验。在我出掉 iPhone 12 Pro Max 之前,我对它进行恢复和重新激活操作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呆滞」。再用回 iPhone 13 Pro,每一触带来的跟手感,加上比德芙还丝般顺滑的滑动 / 过渡动画,让我觉得这钱花得真值。
这是一种能被惯坏的体验,就好比你现在已经能把自己化妆成辣妹的时候,看着刚开始学化妆时把自己弄成跟如花一样,每一刻都是对过去的处刑现场。
游戏体验就不要问我了,这些年来我的 iPhone 和 iPad 基本上就没装过游戏。
噢对了,iPhone 13 系列刘海也变小了。这个吧,体验不算很明显,因为左右两侧的多出来的空间并没有用来提高内容密度(哪怕多显示个电池百分比),而是提高了内容宽度……这对于喜欢 mini 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对我们而言就没有太大用处了。
同界面下 12 Pro Max 和 13 Pro 的刘海大小对比
可让人十分不能忍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刘海居然还变厚了,就算是只厚了 0.27mm 也不能忍。看视频会有一小块凸出来这种东西倒还是其次,这是 Apple 在暗示我的 M 字秃头不够严重,还要再高一点吗?
剩下那些亮度提高啦、广色域啦、杜比视界支持啦,都是在印证一件事情:它就是目前最好的手机屏幕。但我觉得,这是一台接近上万手机应该做到的事情,不能作为一些让人觉得「很惊艳」的点。
而且讲真,在户外下虽然屏幕激发亮度能达到 1000 尼特,但 Apple 公司是没有人在接近北回归线附近的地方生活吗?在广州的夏天户外,iPhone 的高亮度没维持几分钟就因为散热问题强制降亮度,光是在手里打开微信回个消息,也烫得跟拿红薯一样。至少人家红薯有香味还能填饱肚子,iPhone 有啥?更高的 M 字秃头吗?
10 月中旬的广州白天依然还有 28 度
吐槽归吐槽,但如果深挖 iPhone 13 系列的刘海设计,也能找到一些猛料。记得当时看拆解视频的时候就有人提到,环境光传感器被移到了屏幕下方,点阵和泛光感应元件也结合到了一起。这也许意味着,Apple 并不是不知道「正面完整一块屏幕」是未来的趋势,只是目前的条件来说,还达不到它心中完美的那个样子。
但不管怎样,要让 iPhone 变成一个「黑块」,干掉刘海是必然的事情。但直到 2021 年 Apple 才开始在具体的产品上实施屏幕下隐藏元件的操作,因此想要一台完全没有刘海的 iPhone,估计真得等到 iPhone 18。
而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网上有了很多关于 iPhone 13 Pro 系列动画锁帧的问题。这其中,不少评测都抱怨 iPhone 的 ProMotion 刷新率档位太多,不像 iPad Pro 一样可以直接拉满到 120Hz,很多地方会被定死在 80Hz 甚至 60Hz,让高刷并没有想象地那么流畅。
这算是个问题吗?是也不是。如果你了解 Apple 的做事风格,你一开始其实就不应该抱有上面这个想法。
Apple 一系列的软硬件设备,都是为了它所认知的「极致用户体验」去调校的。在它眼里,时刻保持 120Hz 的屏幕刷新率是个毫无意义的费电行为 —— 这也是 ProMotion 为什么要加 Pro 的原因:就像是有个大师一样,在后台自动帮你调整着屏幕的刷新率,讲究的就是一个「自适应」。
所以,很多人发现 iPhone 13 Pro 系列的续航大大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由于日常我们所使用手机的最多场景就是静态文本和图片内容的浏览,视频也大都是 30 - 60 帧,iPhone 在以适配显示内容的低刷新率运行时,图形处理器所需要渲染的画面也能降低,肯定就比固定 60Hz 刷新率的手机更省电。
在 Apple 的世界中,做一台手机就像是做一个木桶,不做无用的长板,而是以当前能给到的技术,尽量将每一块板子的高度拉到它所认为完美的高度,然后告诉用户,这是我们一群天才工程师和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你不要怀疑,你就这么用行了。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手游爱好者,尤其还追求很高的画质和动效的话,那还是做好在未来续航「暴跌」的准备吧。等开发商适配了游戏的高帧率之后,屏幕、处理器和发热全线拉满的 iPhone 13 Pro 系列,电池很可能就顶不住了。

影像系统

我知道,在买 iPhone 13 Pro 的人里除了社交需求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为了这一次全面升级的影像系统。我确实也很期待这一次 Apple 能给我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但实际测试下来的结果,我倒也不妨现在告诉你 —— 真想玩影像,还是买相机。
在当天去取手机的时候,这个硕大的摄像头模组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套了壳之后还想用磁吸卡包和充电宝吗?忍着吧。
难受吗?忍着吧 : )

📷 拍照

三颗摄像头的参数我这里就不再复述,官网一查就能看见。在将 iPhone 12 Pro Max 转手之前,我用它和这台新的 iPhone 13 Pro 对比了白天的拍照效果,不能说是差距明显吧,只能说是毫无变化。
夜晚上总体的效果也没好到哪里去,尽管是各种参数升级之后,13 Pro 拍出来的效果和 iPhone 12 Pro Max 依然没有显著的差距。单纯从影像系统来说,那稍微短了一两秒的拍摄时间,其实会让人很怀疑,Pro 系列多加的几千块到底值不值。
刚好这时候,我拿来了手边刚买的一台 3 年前的,而且只有单摄像头的 Google Pixel 3 顺手拍了一张,和这台新的 13 Pro 对比。拍完的那一刻我沉默了很久,不知道说什么好。直观来看,除了放大之后的画面解析力不如 13 Pro 之外,我不知道这台刚买的 13 Pro 有什么优点。
左:iPhone 13 Pro 直出;右:Pixel 3 直出
说实话,Google 要是用点心,别整天只是用脑子做算法用脚做拍照,在这个领域上哪还有其他手机的位置。
值得表扬的是,这一次超广角的重大进步,终于提升到了「可以用」的程度。得益于光圈的重大提升,低亮度环境和夜间拍照相比前两代都有大幅提升。新带来的微距模式也开拓了不少新视角,如果拿捏得好,也能拍出来很多有意思的画面。
超广角夜景,有后期及压缩
微距模式,有后期
但是,没错又是但是 ——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不应该是一台卖到一万多的手机,一家叫 Apple 的公司应该做到的事情吗?连续两代的超广角摄像头硬件上没有进步,软件算法带来的优化也并没有到令人能打出高分的地步。在白天光线充足拍着还好,到了夜晚光线不好的时候,画面的涂抹感就像是抹了 10 层粉底一样,惨得不忍直视。
我相信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至于到底是为什么,我想 Apple 自己知道。这就像是几年前 Apple Watch 刚出来的那些年,第三方 App 卡得几乎没法用,每次打开都要等几秒甚至十几秒。直到 Apple Watch Series 4 才愿意大幅度提升性能,手表上的 App 也终于才到了「可以用」的地步。
对了,说到超广角上的微距模式,这一次 Apple 又被自己坑了。我知道 Apple 的工程师和程序员真的很想让我做到无感使用,但我在拍照时(尤其是一些画面比较近的物体)遇到主摄和超广角反复横跳的画面,我也真的抓狂了……也许这时候强大的 A15 也忙得不可开交吧 ——
啊!她靠近物体了,赶紧切到超广角开启微……哦她又稍微移远了一点,立刻关闭微距模式切回主摄……摄……距离又小了,再切回超广角,微距模式打开,咦怎么这么糊???哦失焦了,这个人手怎么这么抖,还是切回主摄给她吧……
平心而论,Apple 作为一家万亿水平的,全球有上亿用户的公司,这不是你应有的表现。实在不行,给个开关也好,我们真不会怪你。
注:在后续的更新中,Apple 已经加入了这个开关。
而长焦镜头部分,iPhone 13 Pro 可以说是既进步又退步。进步的地方表现在现在 77mm 的长焦镜头,已经越来越向经典的 85mm 人像镜头接近,有了 3 倍光学变焦,拍摄远景和人像特写的时候还真是有相机拍的那股味。而退步的地方,自然就是年年开倒车的光圈了。
长焦镜头白天样张,无后期有压缩
可想而知,长焦这样的光圈在夜间的表现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即使如今 3 颗摄像头都已经能用夜景模式,但更低的进光量和更抖的画面,想要纯手持用长焦拍出好看的夜景照片,难度可不小。
长焦镜头夜景模式样张,无后期有压缩
聊完三颗摄像头,再来说说这一次推出的「摄影风格」。不瞒你说,这个功能还真是很对我的胃口。以往 iPhone 拍照总是一股「白开水」的味道,而摄影风格像是小樱的仙女棒,把这杯水变成了你喜欢的咖啡,我喜欢的可乐,又或者是他喜欢的茉莉花茶。
我自己是比较喜欢亮暖色的配置,拍出来的照片会更加温馨,初始观感比原生直出的照片要舒服不少,对于不喜欢后期的小伙伴来说,算是个省时省力的做法。
Apple 表示,摄影风格并不是在照片中直接套一个全局滤镜,而是会识别物体和人物,智能地将画面向用户设定偏好方向去调整。从目前已知的评测里也不难看出,如果画面中带有人物的话,那么它并不会将肤色也变得一片惨白或一片蜡黄,而是针对画面中的光线和用户设定的偏好来细致调优,整体的人物看上去显得更有立体感,出片时自带「艺术感」。
要说唯一的遗憾,是开启了摄影风格之后就不能启用 Apple ProRaw。但考虑到摄影风格是将用户的偏好直接应用到出片算法上的过程中,已经参杂了对色彩和光线的处理,和 Raw 的理念背道而驰,自然就无法开启了。
于我个人而言,虽然摄影风格很对我的胃口,但我还是关掉了它。我喜欢 ProRaw 照片所给我带来的广阔的后期空间,针对照片的内容调出最适合自己胃口的照片。所以,我认为有一定影像后期能力的同学,很大概率还是会在这道二选一的题目上投靠 ProRaw。
总的来说,这一次 iPhone 13 Pro 在拍照的提升上还是觉得有些疲软,该修的问题一个没修 —— 夜间遇到高光的鬼影、塑料感十足的过度锐化、拍完照立即查看时要等几秒才清晰的照片……等等等等。
在 iPhone 一贯保持的取景器和照片「所见即所得」以及易用性优势上,这一次的表现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的确,在这个领域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台手机能和 iPhone 相比。但是为什么它并没有让我满意?
Apple 对影像系统一直想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分成两个维度来看:一个是对非专业却买了 Pro 系列的用户,一个是对于专业用户。从 iOS 的相机画面就能看出,Apple 对这两类人群的细分非常明显。
对于前者,iPhone 想实现的效果就是「真实」且「易用」,默认的相机界面简单到只有快门、实况和闪光灯等寥寥无几的几个按钮。用 iPhone 拍照,对绝大部分普通的用户都意味着不用去考虑拍出来之后,会有什么奇奇怪怪的 AI 算法优化,不用去考虑改什么参数,按照你的想法拍就是了。
拍出来之后,随便加个滤镜,或者扔到美颜相机这些 App 里,就能呈现一张可以赢得朋友圈摄影大赛的照片。
我本人
好姐妹
(照片中的人像版权均归属作者及被拍摄者所有,仅限制文章发布使用,非经允许的任何将照片用于它处的行为均属侵权,作者及被拍摄者本人保留一切追责权利。)
虽然 iPhone 强调了很多年计算摄影,但 Apple 对「大家都喜欢看这样的照片,我就让 AI 往这个风格去调」这件事是嗤之以鼻的,它对计算摄影的唯一追求只有一个 —— 让 iPhone 拥有比肩单反质量的出片,真正变成一个可以干活的设备。
这自然就对应了后面的这些专业用户 —— 让 iPhone 的整个摄像系统用起来就跟单反一样,只有一个镜头,无论放大、缩小还是切换成前置,你在取景框里看到的和实际拍出来的照片,都是完全一致的风格和画面。
当这些专业用户点开上方的箭头小按钮,隐藏在 iPhone Pro 系列下的一些专业功能才会显现出来。又或者是用第三方 App 来拍照,对各种参数都细致入微地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终极目的,为的就是真的让这些专业用户愿意用 iPhone 实现生产力的价值,「干掉」单反。
然而,无论是对于专业还是非专业用户,曾经让 iPhone 引以为傲的这些点,却在这个秋天被镜头带来的各新老问题重重打脸。
要问 Apple 是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吗?其实我觉得不是。就拿如今频繁被人诟病的鬼影问题,早在 2017 年 9 月,Apple 就申请了 一项关于摄像头的专利 ,而里面描述的内容,就正是如何减少多层镜片的摄像头内,如何减少因为来回反射而出现的炫光和鬼影问题。
那么到底 Apple 是故意放着不用,还是它根本没有想改意思,又或者是有其它打算?我们不得而知。
而且有趣的是,Apple 在发布会上提到芯片性能的时候,嘲讽友商的芯片性能太低,A14 就不说了,甚至连前年的 A13 都没追上。但摄影风格这个功能,似乎也没有显得那么需要硬件芯片性能吧?为啥 11 Pro 和 12 Pro 没有呢?我只能理解为「花一万多买新手机总得让用户有点身份感」了。

📹 视频拍摄

每年 iPhone 发布会上花最大力气介绍 Pro 系列的地方,除了上面说过的拍照,还有就是视频拍摄了。
不过在开始之前我们提一个有意思的点。在 11 Pro 和 12 Pro 系列的发布会 Keynote 中,Apple 介绍影像系统时用的词还是「Pro camera」和「Pro video」,而在 13 Pro 系列的发布会上,随处可见的 Pro 却被移除了,只剩下「Camera」和「Video」。
言归正传,这一次视频拍摄主要的升级在于电影模式和支持 ProRes 拍摄。恰好最近和 B 站 Up 主王努力一起用 iPhone 13 Pro 和 iPhone 13 mini 拍摄了一部关于跨性别的小短片,里面用到了不少电影模式的新功能,也算是对电影模式有了一个很深度的体验。
尽管发布会结束的当晚,我俩对电影模式只有 1080p 30fps 的规格感到有些无语,然而真的到了拍摄的那些天,用摄影师努力的原话来说,这次电影模式最简单的形容就是「牛 X」。
后来当我自己也开始用 iPhone 13 Pro 进行创作,也着实被电影模式深深吸引。在下面的 Demo 样片中,可以说是对 iPhone 这一次的影像水平表现有一个很好的体现。其实如果不仔细看,你甚至不会发现电影模式出现在哪里 —— 它就仿佛是你觉得它应该就在那一刻需要模糊一般,没有 Apple 演示时那么刻意地去强调焦点的变换。
那么我们就基于这个样片,具体来讲讲这一次的 iPhone 13 Pro 视频拍摄到底强在哪。
首先是电影模式,表象的东西我们就不说了,具体体现在这几点上:算力、AI 和真实的体验。
算力上的强悍之处在于,这一次的电影模式是所有 iPhone 13 系列都支持,从 mini 到 Pro Max,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这也就说明,Pro 系列上的激光雷达并没参与任何电影模式有关的进程,一切的背景虚化都是靠 A15 芯片算出来的。
但是光算出来,肯定是满足不了 Apple 的要求。这也就是电影模式和很多 Android 手机中「人像视频」不一样的地方。电影模式之所以敢叫「电影模式」,是因为 Apple 对标的确确实实是专业的电影拍摄设备 —— 如果你是一位「创作者」,那么它会希望你真的能用 iPhone 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而不需要传统电影工业流程中那些复杂的设备和人员。
在 Apple 眼里,要么最终让他们都被历史淘汰,要么就开创一种全新的电影拍摄手法和表达语言。其实,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题目,Apple 给出的答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向,都指向了下一个重点 —— AI。
无论是在发布会的样片还是我们在实际拍摄时的体验,iPhone 13 Pro 上的电影模式真的非常智能,在没有跟焦员的情况下,不仅能跟随人物的视角或物体的远近进行无极变焦,还能实时对画面进行渲染,让你在拍摄的时候就能直接预览到效果,几乎就和电影摄像机拍摄的效果一样。
不过显然,现在的 AI 要谈干掉设备和人员还言之过早,Apple 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还提供了后期对焦距和虚化程度进行调节的功能。刚好,这一功能又完美体现了第二个上面所说的第二点:一种全新的电影拍摄手法和表达语言。
在以往的电影工业里,如果由于拍摄时对焦没有对准,那么画面直接报废,唯一的挽救途径只有重拍。然而 iPhone 的电影模式下,软件和 AI 来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领域,即使在拍摄时翻车了,也能后期在手机的照片 App 里能够直接进行调节,减少了废片出现的因素。
所以,一句话来总结电影模式就是 —— 让 iPhone 变成年轻人的第一台专业电影摄像机,在可遇见的未来改变整个电影行业。而这也是为什么在发布会的短片上,奥斯卡提名导演 Greig Fraser 会说 iPhone 正在以一种积极正面的方式来改变电影的语言。
你只管点快门拍摄,其它全部交给 iPhone 来干就行的那种。就算拍废了也别怕,后期说不定都能救回来。
以上种种串联起来看,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了。一旦进入电影模式的拍摄状态,意味着 iPhone 体内海量的数据需要在不同的芯片中处理和存储。如此巨大的数据处理量和吞吐量,我相信目前没有任何一台非 iPhone 的手机能做到。
为此,Apple 重新设计了 A15 芯片的整个视频编码器和解码器,还将神经网络引擎的每秒运算能力从 A14 的 11.8 万亿次提高到了恐怖的 15.8 万亿次。可以说,为了实现电影模式这一个功能,Apple 硬件和芯片开发团队掉的头发,可能能铺满一个 Apple Park。
顺带一提,这一次的图像信号处理器也是全新设计的(上一代也这么说),虽然 12 Pro 系列和 13 Pro 系列的拍照并没有明显提升。
好,那么我们吹完了之后,有哪些需要吐槽的呢?也是多了去。
抠图出现问题这个就不多说了,电影模式拍出来的画面乍一看还可以,但肯定是经不住细节的推敲的,毕竟目前任何使用 AI 来进行景深计算模拟的算法,都会出现一些复杂边缘露馅的现象,尤其是头发这种细节。如果你拍摄的人物是葛优老师还好,如果是陈奕迅老师的话,那我真诚建议你还是去买专业的摄影机。
好在电影模式下拍出来的帧率和分辨率都不高,而且很多场面一瞬间就过去了,也不算是很大的问题。当然 Apple 后期肯定也会持续优化,还是可以继续期待后续的改进。
如果说上面这个问题还算瑕不掩瑜,那接下来就是比较让人血压高的部分了。比如,你想在低光环境下用电影模式,那还是洗洗睡吧。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电影模式的拍摄效果可以说严重翻车。
尽管这时候倔强的 iPhone 会提示你「需要更多光线,开启闪光灯可改善」。但是当你真的开启闪光灯之后就会发现,边缘糊得就跟在太阳底下暴晒了一天的妆面一样,边缘和接近边缘的地方糊成一团,拍出来的画面不说完全无法使用吧,但肯定没有人会用它来创作视频内容。
再加上由于电影模式带来的数据处理压力飙升,硬件发热也不可避免,所以开启闪光灯后没多久手机就会提示你,机身过热闪光灯无法使用。因此有专业夜拍需求的朋友,iPhone 13 和电影模式也不适合你。
最后说说耗电的问题。其实耗电这一块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毕竟 A15 的能耗和大幅提升的电池还是有显著效果的。从我的使用来看,从早上 9 点开始,一上午 4K 60fps 杜比视界拍摄和电影模式来回拍摄,iPhone 13 Pro 也坚持了一整个上午,直到下午两点才电量告急。
至于非电影模式的拍摄效果,基本和 12 Pro Max 一致,没有让人一下就能分辨出来的升级。不过超广角拍摄效果还是好了不少,毕竟光圈大意味着进光量的增加,噪点相比前代有了很好的改善,同时新增的微距模式也可以用来拍视频,解锁更多不同的独特视角。
需要注意的是,微距和 3 倍长焦对手机的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要拍出稳定好看的画面,还是要借助其它稳定设备
但手机毕竟还是手机,夜间光线不足的时候压力还是很大。在制作上面的 Demo 片时,最让我感到无力的依然是画面噪点和解析力的大幅下降。想要在夜间拍摄到十分纯净的画面,对光线和防抖的要求会非常高。回过头来一看,我忽然就理解为什么 Apple 会这么喜欢拍霓虹灯下的人物了。
ProRes 拍摄的话,由于目前 Apple 还没有推送这一更新,所以也体会不到。但这里又让我十分忍不住吐槽的一点是,ProRes 格式一分钟 6G - 10G 的空间占用,对于数据的存放和传输都是极大的挑战。虽然说你 Apple 出了个 1TB 的容量告诉我可以大存特存,但你不会是真的想让我在 iPhone 上剪电影吧?
2021 年了,一万多的 iPhone 13 Pro 系列手机上,数据传输接口还是 USB 2.0 的闪电接口,仅仅只是把 1 分钟的 ProRes 导出来的时间就要四到五分钟,那如果要导出 10 分钟的 ProRes 视频,半个多小时就没了。
还是说,我错怪你了,你是想让辛苦的电影剪辑师们多休息一下?

续航与充电

在这一方面,相比于去年的 iPhone 12 Pro Max,iPhone 13 Pro 确实给了我续航的显著提升的感觉,完全闲置了需要随身携带的 MagSafe 充电宝,给包包腾出了更多装化妆品和香水的空间。
这种丝毫不慌的充实感,仿佛让我回到了 2015 年那个秋天刚换上了 iPhone 6s 的日子 —— 那时候,去上课再也不用带充电宝,就算是一天的大课下来,iPhone 6s 的电量也稳稳当当,满足一天的使用。
不过在 6 年前,Apple 还对自己的功耗很有信心,能通过芯片设计和制程的红利,在削减电池的情况下反而带来更多的续航。但在今天世界却变了,无论是竞争对手们持续堆高的电池,还是如今 Pro 系列影像系统对电池的暴力榨取,亦或是去年 iPhone 12 系列续航集体缩水带来的各种差评,都让 Apple 意识到,用堆高电池容量来缓解续航焦虑,是实打实的有用。
因此在 iPhone 13 系列上,通过电池容量的增大,四款 iPhone 的续航都有了进步。尤其是 iPhone 13 Pro Max,更是苹果第一次使用 4000mAh 以上容量的电池。根据一位购买了这款机型的朋友叙述,如果是日常非重度使用,只是聊聊微信刷刷微博看看 B 站,甚至可以一天半充一次电。
除了电池容量的增加之外,A15 在能耗比上的提升也堪称恐怖。这一部分已经有很多专业的评测讲过,这里就不再细聊。对于 Pro 系列来说,可变刷新率的 ProMotion 显示屏,更是进一步拉开了与非 Pro 机型续航水平。
种种举措,让 iPhone 13 Pro 一举冲到了如今手机续航头榜的位置,在一众单纯靠堆电池的手机中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只不过,有得必有失。这一次 iPhone 13 系列的明显增重,也预示着强如 Apple 这样的公司,依然也无法在当前电化学的结界之下,有那么一点点的改变。对于所有手持电子设备来说,续航和重量仿佛就是一个天平,而我们也不难看出,Apple 还是将更多的砝码放到了续航的一边,造就了一台重达 238g 的 Max 机型。
可与续航明显提升相反的一面,却是 Apple 对快充的「高傲」和「不屑」。和如今 Android 动辄 65W 甚至 120W 的充电速度相比,iPhone 13 系列全系的充电速度依然只是抠抠搜搜地给了个 20W —— 还不带充电头。
基于我的使用习惯,我没有去在意过 iPhone 13 Pro 完整充一次电需要多久。但我日常都用 60W 的多口 PD 充电器充,依然是接近两个小时跑不了。我是真的搞不明白,Apple 是哪里有脸把 20W 的速度叫做「超速了」,还是说 2W 的充电功率提升对于 Apple 来说就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至于 MagSafe……我觉得如果是个普通用户,那还是远离它吧:极慢的充电速度和发热,都让我对它没有多少好感。要说它对我唯一的用处,就是放在床边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用再摸黑找充电线和充电口,直接对准一放就能吸住,早晨起来收获一台满电的 iPhone 13 Pro。
说实话,我觉得把 MagSafe 作为一个快捷指令自动化的触发条件,其实会比拓宽 MagSafe 硬件更有意义。例如上面的操作就可以设定成一个自动化,只要在特定时间内我吸上 MagSafe 充电器之后,自动触发睡眠的场景,将手机设定成睡眠模式,同时关闭房间里明亮的灯光和窗帘,氛围灯进入助眠亮度,同时 HomePod 开始播放一些舒缓情绪的歌单……
再比如,当我吸上 MagSafe 卡包的时候,iPhone 就会问我,是否开启出门模式 —— 关掉房间里所有的用电器和窗帘,让我的 Mac 进入睡眠状态,同时打开音乐 App,让我在戴上耳机之后就可以直接播放。
这样的体验其实真的很不错,也是 Apple 最大利用自己的生态优势,在充电如此拉胯的情况下借助其它赛道做出差异化的方法。但是 Apple 为什么没有做呢?是技术条件吗?肯定不是;是那些工程师没想到吗?我觉得也不是,或许也只有 Apple 自己知道。

信号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尽管这一次 iPhone 13 Pro 换上了全新的高通 X60 基带,但信号仍然让我感觉和此前的 iPhone 没有很大的改变,和不少已经有的评测内容背道而驰。我自己目前的情况是在广州已经覆盖了 5G 的地区,用着联通和电信卡。然而我依然还是在大部分时间关掉了 5G,原因并不是没有信号,而是光有信号没有网络。
没错,在我日常的使用中,我经常会看见手机上满格的 5G 信号和微信的「(转圈圈)连接中…」同时存在,直到最后直接提示「微信(未连接)」。但当我切回 4G 的时候,一切的网络通讯就恢复正常了。
所以,两张卡基本依然还是长时间 4G 驻网
当然这也可能是信号基站和运营商的问题,但就这样的使用体验来说,我想在 iPhone 上要有良好的 5G 体验,依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另外就是在电梯和地铁上,iPhone 13 Pro 出现的丢信号问题也没有好多少。以往的机型或许会出现完全丢信号的情况,13 Pro 则是会掉到 3G 或者 2G,网络连接非常慢,和断网基本也没差别。走出这些地方之后,信号的恢复速度也要比我手上的 Pixel 3 要差一点,和华为比就真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当然非要洗的话也不是不行,iPhone 13 Pro 作为一款在全球除南极洲之外都有发售的手机,对全球运营商的兼容有更高的要求,排在首位的是支持更多的运营商频段而不是信号强度。也或许 iPhone 13 Pro 在设计、续航和影像上的重点提升,挤占了原本属于无线信号系统的空间,给天线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为「原地踏步」就已经是不退步了。
但是,尽管我能给 Apple 找这么多理由,但它依然严重影响到了我使用 iPhone 的感受。我已经花了一万多买这台手机,而你也已经是一个市值万亿美元,拥有科技行业中数一数二话语权的企业,理应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体验,然而你却没有。
其实在过去 Intel 基带的机型中,不少测试都证明并不是 Intel 的锅,蜂窝连接的速度和频段上也没有问题。那么到底是哪里除了差错,我不知道,我也不敢瞎说。
只希望在未来那一台「全瓷晶」iPhone 到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被彻底地解决了吧。

iOS 15 与软件生态

在 iOS 15 测试版的时候,我就已经给 iPhone 12 Pro Max 进行了升级,等换上 iPhone 13 Pro 的时候,已经是我用 iOS 15 的第三个月。要是你问我 iOS 15 在 12 Pro Max 和 13 Pro 上有什么明显的体验差别,我也只能告诉你 —— 有,但没完全有。
这个明显的体验差别,自然就是 iPhone 13 Pro 支持 ProMotion 高刷新率带来的。但除了这一点之外,两款机型在 iOS 15 的功能支持上基本就没有差别。如果说摄影风格、电影模式这些也算的话,那我更愿意相信可能只是纯粹软件上做的区分。真要跑的话,我觉得 A14 芯片的性能还不至于完全用不了,只是体验会相对差一点罢了。
其实用 iPhone 这么多年下来,对 iPhone 使用体验上的明显感知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句话对其他厂商来说可能是个贬义,但对 Apple 来说或许不是 —— 因为早在 Apple 这家公司创立的那天开始,乔布斯就为它定了一个原则:所有的 Apple 硬件都是为了软件体验去服务的,它只不过是一个装了 Apple 软件服务的盒子,因为「那些真正对软件吹毛求疵的人,都应该做出属于自己的硬件」。
如今,在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和 Apple TV 等一系列设备的加持下,我们已经越来越能看见当年乔布斯这句话的意义。在如今科学水平还没有达到「点开新科技树」的前提下,生态和系统就成为了不同厂商最核心的差异。无论是 Apple、Google,还是华为、小米,都在或多或少地践行着乔布斯当年说下的这句话,也让我着实佩服他对科技领域未来独到的眼光。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一下 iOS 15 所更新的那些功能就会发现,Apple 或许是后疫情时代下最开始去考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沟通问题的。也许你说这些功能其他第三方 App 早就有了,但作为系统级别的改变,iOS 15(或许是第一个)确确实实是提出了自己对于「人 - 设备 - 生活」的思考的系统。
从 iOS 15 的全新的同播共享、回忆可以知道,Apple 它真诚地希望让你在和亲密的人联系时,能更好地去分享内心的感受,让没有温度的电子设备产生有温度的共鸣;专注模式和通知摘要则是告诉你,少用手机吧,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睡觉,总有更精彩的世界等待你去探索,不要让无聊且频繁的通知消息打断了你;几乎没人用却一定要上的激光雷达和 AR,则是提醒着你,它真的可以帮你感知这个世界。
不仅有聊,还要更专注
iPhone 不只是一部手机,它还希望成为你认知世界的工具和生活中最好的伴侣,帮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总结

跟随着 iPhone 一年一更的脚步,我在这三年里也从 11 Pro Max 一路用到了 13 Pro。我总是和不少数码爱好者们一样期待,iPhone 能给我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但 Apple 这些年推出的产品却在让我们「可持续性地让失望」。Apple 还是那个 Apple,iPhone 也还是那个 iPhone。如果我有 1 万元的预算成本,买一台 Android 手机和相机,也能过得非常舒服,干起活来其实也比 iPhone 更带劲。
所以,乔布斯不在的这整整十年里,我们甚是怀念他。在这份怀念里,包含着我们对当下挤牙膏式更新的不满,也包含着对那个屠龙少年时代的 Apple 的残念 —— 到底是我们对「Apple Inc.」这样一家公司的期待太高了。
因为在所有人都在用做电脑的想法去做手机的彼时,它给了我们太多关于未来的幻想,而此刻却只能沦为手机硬件参数内卷里的一位参赛选手。尽管 A15、超瓷晶玻璃、ProMotion 这些技术依然让它领先对手好几个身位,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如今的这些更新,已经对不起曾经把我们拉高到「Apple is going to reinvent the phone」这样惊喜的时代了。
可是当我们每个人都在怀疑苹果是不是失去创新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再思考,「创新」的维度和界限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熟悉 Apple,其实你会发现它是一家「左得不能再左」的、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公司,整天在思考着一些普通人没有闲工夫干的事情。比如在各种 App 肆意搜集个人隐私数据时,直接在系统层面做各种权限限制、数据中心 100% 由再生能源驱动、产品的环境保护措施、供应链工人权益保护等等等等。
说起这些,我尤其记得 Apple 在 2018 年 10 月第一次在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召开发布会的场景。Tim Cook 在上场、开场讲话和产品公布时,屡次被台下的欢呼声和掌声打断。如果你仔细观察,你甚至还会发现 Tim 拿着遥控器的手甚至还在颤抖: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激动,也许是被这种热情所感染。
而还有一次高潮,则是当硬件工程副总裁 Laura Legros 自豪地说出「所有 MacBook Air 的产品都是由 100% 再生铝制造」时,全场再一次响起激昂的掌声和欢呼声:Apple 会把他们的冶金团队所设计的一种用完全用再生铝冶炼成的产品外壳,称为一个「巨大突破」。
同样有趣的是,当你寻觅整个世界,你会发现,像 Apple 一样敢提出「要在某某年实现 100% 由再生能源驱动,或是某某年达到碳中和」且真的在努力去做,而且年年都还发布环境保护报告的实体,只有一个叫中国的国家。
话说回来,在 Apple 还叫 Apple Computer 的年代,乔布斯就对艺术家和特立独行的人们充满了尊敬,希望能做出让他们称之为「伟大」的产品。或许,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发布会上观众对 Apple 一次又一次的欢呼声,便是来自艺术家或创作者与人文巧匠之间的惺惺相惜。
其实,Apple 一直都没有改变乔布斯时代留下的血液,在他离开 10 年后依然在向着他所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它并不会太在乎其他竞争对手目前发展到了一个什么地步,也不关心其它厂商的某项技术是不是已经远远超越了 iPhone。在它的世界里,其他厂商都可以是不存在的,什么 Google Android 还是微软 Windows,都只能存在于发布会对比表上的那一丁点系统更新率和频繁要充电的广告。
iPhone 之于苹果,其实和 Mac 与 iPod 的使命是一样的 —— 要么开创个人电脑领域的先河,要么改变整个音乐产业。如今,这一重担落到了 iPhone 的肩上,它要对比的东西,是单反,是电影摄像机。所以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 iPhone 13 Pro 上的很多臭毛病一个没改,但却为了上电影模式,让镜头模组大到超过了手机的中线,再以及把已经强到变态的芯片进行暴力堆料。
不管怎样,刨去 Apple 作为商业性公司的一面,它确确实实为我们这群理想主义者创造了一个它所认知的美丽世界,这便是所谓「苹果生态」。在这个世界里,iPhone 13 Pro 就是 2021 年最强的手机。而恰好这种强悍,足以让普通人把它拿到整个手机市场去做对比时,也依然处在领先梯队的位置。
如果你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你很可能会发现,在我们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 Apple 那种「疯狂」和「特立独行」影子。iPhone 13 Pro 是 Apple 作为一个执拗理想主义者的集大成之作,因此在可见的未来,我们很大可能会依旧看到 iPhone Pro 系列在影像系统上的迅速增长,而其它被我们诟病的问题,它也许就一直会在那不改,或者只是每年来点的小修小补。
只是我希望,Apple 在带着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也别忽略我们这群最信任它的人。在它奔向下一个要变革的起点之前,忘记了我们这些在他身后默默忍受这些缺点的理想主义者们。
/ 更多热门文章 /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iPhone 由苹果公司(Apple, Inc.)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在 2007 年 1 月 9 日举行的 Macworld 宣布推出,2007 年 6 月 29 日在美国上市,将创新的移动电话、可触摸宽屏 iPod 以及具有桌面级电子邮件、网页浏览、搜索和地图功能的突破性因特网通信设备这三种产品完美地融。
【经典书】图论第四版,18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46+阅读 · 2021年7月2日
重磅!几何深度学习 新书,160页pdf阐述
专知会员服务
259+阅读 · 2021年4月29日
【经典书】线性代数,352页pdf教你应该这样学
专知会员服务
105+阅读 · 2020年12月20日
【硬核书】群论,Group Theory,13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20年6月25日
iPhone 14 系列定了!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2年3月29日
辨识度拉满!iPhone 14 Pro / Max 精美渲染图大曝光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2年3月23日
iPhone SE 3,不长这样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2年1月18日
8000 预算买 OPPO 折叠屏还是 iPhone 13 Pro?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2月15日
Apple Watch Series 7 体验:这次的屏幕,大有用途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0月13日
512GB 的 iPhone,终于也不够用了吗?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9月26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8日
Interpretable CNNs for Object Classification
Arxiv
20+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Arxiv
26+阅读 · 2018年9月21日
Arxiv
2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iPhone 14 系列定了!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2年3月29日
辨识度拉满!iPhone 14 Pro / Max 精美渲染图大曝光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2年3月23日
iPhone SE 3,不长这样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2年1月18日
8000 预算买 OPPO 折叠屏还是 iPhone 13 Pro?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2月15日
Apple Watch Series 7 体验:这次的屏幕,大有用途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0月13日
512GB 的 iPhone,终于也不够用了吗?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9月26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