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团队发现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位点,与青春期大脑发育有关

2019 年 1 月 17 日 中国生物技术网

“做学问,就像十月怀胎一样,是要时间的。”

“可我孩子都生了俩了,我家那口子参与的那篇大文章还没做完啊。”

这番对话,发生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和院里青年副研究员罗强的妻子之间。

1月17日凌晨,这篇酝酿五年多的论文终于面世——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以《与精神分裂症风险关联的非同义突变位点与大脑壳核体积相关:一项全脑体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题,发表于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第一作者,罗强。他和伙伴们一起,找到了与青春期大脑壳核体积最为相关的基因位点,而这同时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位点。

排除大脑研究中的“噪音”

上图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风险基因位点与全脑灰质体积关联性的3维空间分布;红色越深表示统计显著性越高,其次是黄色、绿色,统计显著性最低是蓝色。右图是最显著的脑区(壳核)灰质体积与全基因组变异位点关联性的曼哈顿图。结果按照染色体序号排列。

当前,精神疾病防治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它为医疗体系和社会管理带来相当大的负担,在发病机制上的研究进展缓慢。此前,有课题组积累了全世界范围内2万多例脑影像和基因数据,也未找到任何与大脑结构关联的精神疾病风险基因位点。

“研究难点主要在于大脑在不同年龄受不同遗传信息影响,此前的研究未严格控制这一混杂因素,导致重要的遗传信号淹没。”研究团队主要成员罗强说。

已有的线索标明,精神分裂症与大脑结构有较高关联度,这一器质性变化引发的疾病是否和青春期大脑发育有关呢? 沿着这个思路,课题组试图上溯变化的在基因层面的遗传控制机制。然而,一个大脑研究中的特殊性成为了阻碍——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的,随着年龄增大,外层神经元不断萎缩,若遵循传统方法将所有积累的大脑数据放在一起分析,很可能因为无效数据过多而形成噪音,反而淹没了有意义的信号。

课题组围绕这一研究关键点,经过三年的集中攻关,选取了14岁健康青少年脑结构影像数据,同时突破了传统的解剖学脑区划分限制,在全脑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展无偏的探索性研究,首次找到了青少年大脑结构与基因位点之间最为显著的关联关系。“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强的遗传控制信号。”当时,罗强高兴极了,但冯建峰并不满足:“冯老师非常严谨,要求我们找更多独立数据来做验证。”于是,他们联络了国际上的一些科研小组,从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找到了4个独立数据集,用近一万人的数据验证了该发现,论文全部的署名作者共有33名。

最终,课题组发现并确定了一条基因-大脑-精神分裂症的新通路:锌转运体SLC39A8基因rs1310732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风险等位基因,干扰青春期大脑壳核的正常发育,进而增加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探索大脑研究“新算法”

大脑截面图,蓝色表示和风险位点的相关性不显著,红色表示显著

在这重要发现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创新:算法。

传统的影像遗传学研究,路径是对脑结构和基因组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然而这一研究模式中,很多基于很早的解剖学结果,将大脑划分为90个脑区。对于复杂的大脑来说,这样划分显然太粗了,很可能造成不相关的基因控制结论,同时也会有很多有意义的信号被淹没。

研究组成员决定将研究单位从“脑区”缩小到“体素”。后者是目前核磁共振可以检测到的最小的信号单位。整个大脑包涵40多万体素。“全脑体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就类似将研究对象从小照片,变成了像素格子。大大提升了研究精确性。

然而新问题又来了。精度增高带来计算量激增,达到此前的四万倍,这对计算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若用已有算法,即使使用复旦校级平台的高性能计算机,也要算3、4个月时间。团队通过算法改进,将计算效率提高了上万倍,仅用院内计算机设备,在不到100个小时内完成了1600万次关联分析。

“我觉得,这项研究的另一个最大的收获,是基于对来自全球范围的多中心影像遗传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这些全维度标准化大数据的获取,得益于多年来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冯建峰教授指出,有了表现优异的算法,优质数据如虎添翼。2015年开始,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英国Biobank、美国HCP、 ADNI、 ABCD等世界上最大规模脑数据研究机构开展合作,致力于整合构建世界上最大的多模态多尺度脑科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利用与发展模式识别、深度算法等类脑智能方法,开展大脑机制、脑疾病致病机理解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沉浸于又一次新发现的欣喜之外,冯建峰和他的同事们也在思考并酝酿,建立国内第一个高质量的脑数据研究资料库。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热文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1、补牙或将成为历史?

2、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学告诉你应该多久洗一次澡

4、新证据:喝咖啡能延长寿命! 

5、据说,这是生物医学硕士博士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6、一顿早餐到底有多重要?
7、情商也是把双刃剑!高情商或让你更脆弱
8、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
9、“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
10、睡眠科学家揭示出8种睡好觉的秘诀

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转

12、每周两半小时,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你更长寿

13、喝醉以后,你以为睡一觉就没事儿了?!

14、仰卧起坐等或将成为延寿运动? 

15、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冯建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副主任,英国皇家学会沃夫森研究功勋奖获得者。在计算脑疾病和类脑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了一系列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并原创性地将它们应用于解决神经科学,各类脑疾病和自动驾驶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对来自神经科学和脑疾病的不同尺度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理论研究,提出和发展了非线性因果关系的方法和理论,并成功应用于发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病灶及其临床诊疗中。在单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动力学研究、机器学习算法的设计和分析、随机控制理论、因果关系分析等方面都做出过杰出工作,相关几十篇研究成果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在 Nature子刊,Science 子刊,JAMA Psychiatry,America J Psychiatry, 和 IEEE TPAMI及 Brain,PNAS 和PRL 上。
专知会员服务
114+阅读 · 2020年6月12日
【复旦大学-SP2020】NLP语言模型隐私泄漏风险
专知会员服务
24+阅读 · 2020年4月20日
【学科交叉】抗生素发现的深度学习方法
专知会员服务
24+阅读 · 2020年2月23日
2017-2018年抗肿瘤药物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7+阅读 · 2018年11月1日
曹雪涛院士团队:刚发完Nature,又发一篇Cell
关于医学影像背后的科学,你都知道多少?
中科院物理所
3+阅读 · 2017年12月14日
Arxiv
7+阅读 · 2017年12月26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