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的生活圈半径,一定有一家人们常去的诊所,他们覆盖着周边三公里的社区人群,承载着基础的医疗服务。
2017年,城市基层医疗市场诊疗人次达到15.16亿人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有着24.8万家诊所 ,较之2017年新增了1.8万家,比之前每年增加6000-7000家诊所的数据攀高不少。
在5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将在北京、上海、沈阳在内的十个城市进行试点,试点内容包括,将原本诊所设置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且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兼职或全职开办诊所。这样一来,诊所开办的门槛降低。
当政策规定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可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诊所的条文出台后,竞争愈发激烈。关于运营、品牌、人员管理等话题,成为老生常谈。
诊所覆盖范围有限,物理半径限制流量
2017年,新型诊所热潮兴起,当我们谈论新型诊所时,我们谈论的是便捷与高效的服务,以及以医生和患者为中心的运营体系。
作为承载基础医疗服务的基本形态,诊所一般坐落在大大小小的社区旁,或交通方便的流量中心。在消费升级的现状下,患者愿意购买更好的医疗服务。而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以及更好的就医环境,传统诊所显然不符合要求。如何在三公里的范围内有效获客,将常见病的诊疗效率提升到最高,家有健康提出了“新诊所”的概念。
家有健康联合创始人田锋林表示,跟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连锁诊所不太一样,新诊所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诊所的服务体验、营运流程进行再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诊所新模式。”
家有健康联合创始人田锋林(来源:企业供图)
在基础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引入技术增量,经过一年的打磨,家有健康研发出了无人微诊室这一项目。
田锋林曾在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担任副总裁,擅长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运营。在2018年田锋林加入家有健康之前,家有健康还只是一家“地产+医疗”模式的纯服务型诊所,依靠于地产项目的结合,在业主的生活半径内设立15分钟医疗圈。
由于与地产的紧密结合,家有健康的诊所在建设时缺少自主的选址权,服务的范围仅仅围绕小区内或小区周边的居民,通常在数千户左右,除了探索签约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的年包模式外,田锋林开始思考如何为地产输出一套标准的医疗配套解决方案,并提升诊所的获客能力。
引入技术增量,整合问诊、检测、购药流程
在医疗不可能三角中,医疗的可及性、可支付性以及医疗质量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性,解决医疗不可能三角的方法唯有引入新的技术增量和模式增量。
田锋林认为,诊所想要拓宽服务范围、业务范围,常规的做法是开连锁,这也正是现在诊所朝向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但依托于不断的在片区的各个角落开诊所,投入和运营成本都十分巨大。
“从智能化的层面考虑,我们考虑有没有一款微缩版的诊室,可以把实体的诊室缩小成具有核心精华职能的智能产品,改善社区内用户就诊常见病的便利性。”于是2018年,家有健康在引入模式增量之余,研发了集远程问诊、在线购药、在线检测为一体的微诊室。
家有健康微诊室(来源:企业供图)
微诊室由两部分构成,一边是拥有100余款常见病药物的智能药柜,另一边是无人诊室,患者可扫码入内,根据自身的需求检测或医生建议检测项目,并联系线上医生进行问诊。
小病不出社区,是分级诊疗的基本要求之一,社区诊所除了基本的问诊、开药流程外,少不了各类基础的检测项目。各类慢性疾病、感冒发烧等常见病而言,基础的指标检测必不可少。
在家有健康微诊室中,涵盖身高体重、体脂检测、体温检测、血压检测、血氧检测、心电检测、皮肤检测、口腔检测等内容。微诊室内还创新性的搭载了远程听诊模块,诊室的另一端,连接着家有健康实体诊所的十余名医生。医生可以通过在线听诊的模式,判断病情并开具处方后;在医生开具处方后患者可在移动端付费购药,在微诊室左方的药柜取药。
除了购药、问诊、皮肤检测等服务,基础指标的血压、血压、心率、体脂等检测功能均为免费提供。且除心电图、皮肤检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外,其余指标测量均可自己操作,且为了吸引流量,皮肤检测也仅一元钱的价格。
2018年12月,家有健康第一代微诊室正式落地,分别投放在诊所周边3-5公里范围进行试点,场景包括企业、社区、商圈及商业街。在经历了第一代的合作开发和投放试点后,第二代微诊室选择自主研发,在体验上做到更完美。
田锋林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细节,比如,在微诊室1.0版本中时有15%左右的卡药率,用户体验非常差。在客户反馈之后,在自主研发的二代产品中,采取了更高效更合理的履带式送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卡药率。
另外,在外观设计上采用黑科技材料,可根据具体状态有色彩上的调整。诊室环境和通风设置等方面都采用了适应现代群体行为习惯的设置。
他强调:“就是这些细节一点一点的整合起来,才会形成微诊室独有的体验效果。”
构建智能医疗产品矩阵,关键在于服务衔接
起初只是为了让社区的居民有着更便利的健康管理方式与就诊方式,田锋林最初的想法,是把微诊所做成“无人化的健康小屋”,同时拓宽诊所的服务半径,将患者引流到诊所,形成一个针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流量入口”。
这样的模式在国外也早已有之,依靠免费或低价的服务,将流量转化为客源。动脉网曾经报道过一家名为higi的健康管理公司,总部位于芝加哥,成立于2012年。其主营业务为像电话亭一样的健康终端,将其铺设于零售药店以及火车站,其中零售药店为首选目标站点,为大众提供血压、体重、脉搏及BMI指数的免费筛查。
这一新模式与共享医疗服务的概念类似,将检测设备铺设至人群聚集地,尤其是目标用户集中的零售药店,通过自测评估健康状况,并与当地医疗服务商合作,完成后续的健康服务。
无独有偶,中国的医疗市场也已经出现了无人诊室、无人药柜等智能产品,解决医疗服务中的可及性问题。
田锋林认为,家有健康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整合性,不仅仅将是多个检测模块整合到一款产品中的物理,在检测后的医疗服务上,在微诊室中,患者可以与家有健康门诊内的值班医生直接对话,进行远程问诊;在实体门店,家有健康下辖4家门诊,均可直接承接在微诊室中预约服务的患者。
在科技医疗板块,家有健康的智能产品矩阵包括微信小程序、可穿戴设备、家庭健康机器人、无人微诊室等面向患者的设备以及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化产品——健康自主研发的HIS系统。这样的矩阵支撑着家有健康“新诊所”的概念。
其实对于地产商而言,在楼市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智能化服务配套成为许多楼盘成为高品质生活社区的助力因素。医疗和教育是居住环境中的刚需,田锋林强调,依靠家有健康的标准化服务及预防医学特色,加上配套的科技医疗产品矩阵,最终家有健康将完成从地产医疗配套解决方案到智慧社区的转向。
文 | 李艳瑜
微信 | halapotato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巅峰赛事,就在本次!长按识别,参与报名~
直击2019基层医疗
★ 12大领域30个项目榜上有名,2019基层医疗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正式颁发
★ 智慧家庭医生专题报告:调研工作站落地进展,解决家医服务五大痛点,效率提升5~10倍
★ 基层医疗项目不赚钱为什么还要投?未来可在“医、药、检”上盈利
★ 器械开始放量,13家半年采购近2000万,93万家基层医疗机构刚需待补
★ 分级诊疗推行4年,公退民进是趋势,通过基层医生看公立与民营机构现状
动脉新医药
★ NIPT老兵创业,杰毅生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病原体自动化检测
★ 明星分析师创办的这家公司,正在用数据驱动转化医学,服务精准医疗
★ 过期药和闲置药物回收,动脉网整理了四家涉足该领域的国外企业
点击“阅读全文”,每天都有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