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冻圈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区域,不仅保障着区域生态安全,还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河径流补给、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祁连山及包括高山冰雪带在内的河源山地的生态保护和治理,直接关系着我国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繁荣发展尤为重要。
祁连山生态环境具有生态系统单一性、高敏感性、高脆弱性、难恢复性等特征。近几十年,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山地生态环境已发生严重退化:高寒山区冰川物质亏损,退缩加剧,多年冻土持续退化,活动层不断增厚,地下冰剧烈消融;中高山区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林分质量下降,草场超载严重,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前山带人类活动增多,荒漠化、沙化呈蔓延趋势;整个河源山区水资源涵养调蓄能力减弱,减洪滞洪功能下降。区域生态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出农田向草地推进、牧区向森林推进、雪线向山峰推进的态势。
这种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直接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恶性循环,而且随着区域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将会愈加剧烈,如不及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加以修复和保护,未来的退化局势将难以遏制。
因此,
《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
以祁连山河源山地为核心研究区,在前人大量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进行了大量统计、分析和论证,阐述了祁连山从山区至山前脆弱带的水源涵养功能监测与增贮潜力评估的方法、理论、模型与技术,以及内陆河上游山地祁连山北坡的木本植物群落分类及空间分布,并且通过对祁连山地高山、中山带植物功能性状和群落结构对坡向响应的研究,开展内陆河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保育工程示范、山区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技术集成示范及生态效益评估,旨在为加快祁连山绿色屏障中脆弱性生态系统恢复与维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推介相关的模式与示范。
本书聚焦祁连山生态系统修复问题,对已有祁连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的成功组合与创新熟化,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也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希望本书有助于祁连山绿色生态屏障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以此探索脆弱的山地生态奥秘。
本书可供祁连山绿屏生态保护、内陆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天然草地和前山脆弱带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维护、生态水文、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生产、管理及决策部门工作人员使用和参考。
本文摘编自冯起等著《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一书。
文中图片由本书作者拍摄并提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科学院内陆河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政府环境咨询组组长。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澳大利亚政府“奋进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首届优秀博士后奖,甘肃省优秀领军人才。
已发表科研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8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0项。
主要从事干旱地区水文、水资源与环境研究。2017年,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现在正在负责 “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重大专项工作。
《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以祁连山河源山地为核心研究区,在前人大量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进行了大量统计、分析和论证,阐述了祁连山从山区至山前脆弱带的水源涵养功能监测与增贮潜力评估的方法、理论、模型与技术,以及祁连山北坡的木本植物群落分类及空间分布,并且通过对祁连山地高山、中山带植物功能性状和群落结构对坡向响应的研究,开展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保育工程示范、山区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技术集成示范及生态效益评估。本书旨在为加快祁连山绿色屏障中脆弱性生态系统恢复与维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推介相关的模式与示范。本书可供祁连山绿屏生态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天然草地和山前脆弱带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维护、生态水文、资源、环境、生态等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生产、管理及决策部门工作人员使用和参考。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