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有些人,“喝凉水”长胖已经写在基因里了

2017 年 12 月 2 日 科学出版社

你或许一直有个困扰,那就是怎么都瘦不下来。看着种种减肥指南上的“管住嘴迈开腿”,真是又委屈又难过,说得好像胖子都又馋又懒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有小伙伴也有这样的困扰呢?在这里,小编要借用杜克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Vann Bennett教授的一句话——“胖,并不是你的错。”


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上,Vann Bennett教授和他的学生、现在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助理教授的Damaris Lorenzo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发现,锚蛋白B(AnkB)基因缺陷会导致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变快一倍以上。不管你是否节食、运动,有这种基因缺陷的人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变胖。而且令人难过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代谢下降,这种发胖几乎是不能避免的。


Vann Bennett教授(左)和Damaris Lorenzo(右)


锚蛋白B是Bennett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一种蛋白。和它的名字一样,锚蛋白B就像一只小小的船锚,“钩”住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其他蛋白,对细胞结构的稳定有关键的贡献,还参加某些离子的胞内外转运。锚蛋白B在心肌细胞上有高表达,缺乏它的人会患上一种“锚蛋白B综合症”,会产生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心脏问题[2]。除此以外它还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系。


几年前,Bennett教授实验室里一名叫做Jane Healey的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那些带着锚蛋白B突变的小鼠好像比兄弟姐妹们要胖。不过,因为锚蛋白B还会影响其他参与代谢的器官,研究者们没能确定具体的原因。


当时还是Bennett实验室博士后的Lorenzo博士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实验。考虑到锚蛋白B在所有细胞都有分布,会影响其他的代谢器官,她选择性地消除了脂肪细胞中锚蛋白B的表达。她发现,这些缺陷的小鼠很快就会变胖,它们的脂肪组织倾向于把葡萄糖自己“留下”,而不是送到别的组织去燃烧供能[3]。


不给你吃!


这可就奇怪了。以前也有科学家发现肥胖相关的基因,比如鼎鼎大名的FTO基因[4]。FTO一旦变异,肥胖的可能性就会提高70%。这种基因变异会让我们表达高水平的饥饿素,简单来说就是“怎么都吃不饱”。2009年又发现了6个基因(TMEM18, KCTD15, GNPDA2, SH2B1, MTCH2, NEGR1),它们在大脑中活性颇高[5],可见也是通过大脑“操纵”我们吃个没完。


可它们都是通过增加食欲,让我们多吃长肉。这个基因是怎么做到让脂肪细胞藏私的呢?


细胞有细胞膜保护着,物质是不能随便进出的。葡萄糖想要进入细胞,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通过一种名为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介绍”。GLUT4主要位于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这些所谓的“胰岛素敏感”细胞上。它就像一个尽忠职守的看门人,当胰岛素水平升高,它就听从召唤,在细胞膜上开个门,放葡萄糖进来。


不过GLUT4可不是时刻守在细胞膜上的。平时大部分GLUT4都在待在细胞里,需要的时候才听从组织召唤,搭乘细胞内的运输专列囊泡(versicle)来到细胞膜,工作完成了则会通过内吞作用(endocytosis),又坐着囊泡原路返回。


内吞作用大概就像这样,细胞膜的一部分内凹变成囊泡

蓝色的“凸”就是网格蛋白,自带回收利用,可以说非常环保了


在内吞作用里,囊泡是由一部分细胞膜组成的。硬生生扯出一个囊泡可不容易,得动用一位奇人异士——网格蛋白(clathrin)。这位壮士有三只手,一手抓住细胞膜,还有两手可以“勾肩搭背”抱成一团,帮助内凹的细胞膜组成一个完整的囊泡。


其实网格蛋白的俗称是“三腿蛋白”,图中蓝色为单个网格蛋白,名不虚传的大长腿


当囊泡成功离开细胞膜,进入细胞质,网格蛋白就放心地把它交给动力蛋白复合体(dynactin),动力蛋白手牵着囊泡,沿着细胞质骨架——微管(microtuble)“行走”,跟遛狗似的把它带到一些细胞器上安置。


左为动力蛋白复合体连接微管,右为网格蛋白“锁定”细胞膜


然而手拿手牵的其实都是我们打的比方,蛋白又没有真的手,它们之间是怎么牢固连到一起的呢?


有的读者应该猜到了,是通过锚蛋白B呀!网格蛋白抓住细胞膜是通过锚蛋白B,动力蛋白复合体牵住囊泡还是通过锚蛋白B。锚蛋白B缺陷,内吞作用基本瘫痪,让GLUT4“功成身退”的专列开不起来,这些傻傻的看门人只能滞留在细胞膜上,还尽职尽责地噼里啪啦往细胞里放葡萄糖呢

缺陷小鼠胖得油光水滑,脂肪组织比别人大一圈儿……

血腥画面替大家打码了,省得影响吃饭


既然天生就容易胖,那么咱们还是少吃多运动吧!研究者说,恐怕不行……当随着年纪衰老,新陈代谢也会下降,又或者饮食结构稍微“油”一点,这种时候,变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Vann Bennett博士自己也说:“在饥荒时期,这个突变可能会帮助我们的祖先贮存能量,但是在食物丰富的地方,锚蛋白B突变可能会加剧肥胖流行。”[6]


唉,这真是个无解的死局。你或许一方面欣慰自己的胖并不是因为又馋又懒,一方面又伤心这种胖好像也没什么解决办法……


唯一略能安慰大家的就是,有这种突变的人并不稀有,1.3%的欧裔美国人和8.4%的非裔美国人都有这种突变。不知道国人里有多大比例呢?


独胖胖不如众胖胖啊。

参考资料:

[1]Lorenzo D N, Bennett V. Cell-autonomous adiposity through increased cell surface GLUT4 due to ankyrin-B deficienc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201708865.

[2]https://ghr.nlm.nih.gov/condition/ankyrin-b-syndrome

[3]Lorenzo D N, Healy J A, Hostettler J, et al. Ankyrin-B metabolic syndrome combines age-dependent adiposity with pancreatic β cell insufficiency[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5, 125(8): 3087.

[4]Frayling, Timothy M., et al. "A common variant in the FTO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predisposes to childhood and adult obesity."  Science 316.5826 (2007): 889-894.

[5]Willer, Cristen J., et al. "Six new loci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highlight a neuronal influence on body weight regulation." Nature genetics 41.1 (2009): 25-34.

[6]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11/171113153824.htm


来源:奇点网



推荐阅读


ISBN 9787030499028


《基因组学》阐述了基因组学的起源和发展史、理念和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核心技术,特别是基因组学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全面贡献;讨论了相关的生命伦理与生物安全问题;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基因组学这一学科的定义、理念、源流发展趋势及应用范例;介绍了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在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目 录

简目
基因组学
第一部分基因组学概论
第一篇《基因组学》导读
第二篇基因组学的发展史
第二部分基因组学的方法学
第一篇 DNA测序
第二篇序列的组装和分析
第三部分基因组的生物学
第一篇人类基因组
第二篇动物基因组
第三篇植物基因组
第四篇微生物基因组
第四部分基因组的设计和合成
第五部分基因组伦理学 
GENOMICS 
Part I.An Introduction to Genomics 
Chapter 1.A Guide to GENOMICS 
Chapter 2.History of Genomics 
Part II.The Methodology of Genomics 
Chapter 1.DNA Sequencing 
Chapter 2.Sequence Assembly and Analysis 
Part III.The Biology of Genomes 
Chapter 1.Human Genomes 
Chapter 2.Other Animal Genomes 
Chapter 3.Plant Genomes 
Chapter 4.Microbial Genomes 
Part IV.Redesign and Synthesis of Genomes 
Part V.Bioethics in Genomics
细目
第一部分 基因组学概论
第一篇 《基因组学》导读 3
第一节基因组学的一般定义 3
一、基因组学和基因组 3
二、基因组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分科 5
第二节基因组学的两个理念 5
一、生命是序列的 5
二、生命是数字的 5
第三节基因组学的三个源流 7
一、演化学说 7
二、细胞学说 8
三、基因学说 10
第四节测序技术的四个突破 14
一、直读 14
二、自动化 14
三、规模化 14
四、 MPH 15
第五节基因组学发展的五大趋势 15
一、重绘“生命之树” 15
二、群体基因组分析 16
三、个体基因组分析 16
四、“跨组学”分析 17
五、基因组的生物学 17
第六节基因组学应用的六个方面 17
一、外显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单基因性状与遗传病 17
二、全基因组测序——复杂性状与常见疾病 18
三、单细胞测序——基因组异质性 18
四、 META基因组测序——微生物及病原基因组 18
五、微(痕)量 DNA测序——无创检测、法医和古 DNA 19
六、“数据化”育种与生物条码 19
第七节正在改变世界的七项技术 19
一、合成基因组学 19
二、基因组编辑技术 20
三、干细胞与 iPS技术 22
四、动物克隆 23 
五、大数据与生物库 24
六、表型组分析 24
七、“组学”与相关技术 25
第八节基因组伦理学的八个方面(HELPCESS) 25
一、人文(H,Humanity) 25
二、伦理(E,Ethics) 25
三、法律(L,Law) 25
四、公众关系和决策(P,Public-relationship/Policy-making) 26
五、文化(C,Culture) 26
六、经济和教育(E,Economy/Education) 26
七、生物安全和防护(S,Safety and Security) 26
八、社会(S,Society) 26
第九节中国对基因组学的九大贡献 27
一、 1%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27
二、 10%国际单体型图计划(HapMap计划) 28
三、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G1K计划) 28
四、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ICGP) 29
五、水稻和家蚕基因组计划 30
六、 META基因组 31
七、“生命之树”与动植物基因组 31
八、“第二代酵母”全基因组设计和合成 31
九、倡导“ HGP精神”和“合作”的文化 32
第二篇 基因组学的发展史 33
第一节 HGP的起始和学术源流 33
一、 HGP的讨论和启动 33
二、 HGP的国际化 35
三、 HGP的学术源流 40
第二节 HGP的目标和技术路线 42
一、 HGP的技术目标 42 
(一)遗传图 43 
(二)物理图 43 
(三)转录图 45 
(四)序列图 45
二、 HGP的技术路线 45 
(一)定位克隆霰弹法 46 
(二)全基因组霰弹法 46
第三节 HGP中的模式生物 46
一、大肠杆菌 47
二、酿酒酵母 47
三、秀丽线虫 48
四、黑腹果蝇 49
五、拟南芥 50
六、河豚鱼 51 
七、小鼠 51
第四节 HGP的完成与后续计划 52
一、 HGP的完成 52
二、 HGP的后续计划 54 
(一)国际 HapMap计划 55
(二) ENCODE计划 56 
(三)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G1K计划) 56
(四)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ICGP) 57 
(五)百万人基因组计划与十亿人基因组建议(G1M与 G1B) 58 
(六)其他国际合作计划 58
第五节 HGP的意义和影响 61
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合作 61
二、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组学 61
三、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测序 61
第二部分 基因组学的方法学
第一篇 DNA测序 67
第一章测序仪 67
第一节测序技术的四个突破 68
一、第一个突破:直读 68 
(一)前直读法 68
(二)直读法 69 
1.SBC法 70 
2.SBS法 71
二、第二个突破:自动化 74
三、第三个突破:规模化 77
四、第四个突破:大规模并行高通量测序 80
(一)焦磷酸测序 81 
1.454 81 
2.Ion Torrent/Proton 83 
(二)新一代 SBS 85 
1.Illumina 85 
2.BGISEQ-500 88 
3.Max-Seq 90 
4.LaserGen 91 
(三)连接测序 92
第二节下一代测序仪及其基本原理 94
一、单分子测序 94 
(一) HeliScope 94 
(二) PacBio 94
二、纳米孔测序 97
(一)物理纳米孔 98 
(二)生物纳米孔 100
三、杂交测序 101
四、显微测序 102
第二章关键技术与方法 104
第一节 Southern测序 105
一、测序策略 105
(一)点测序 105 
1.PCR扩增 106 
2.质粒克隆 108 
(二)靶区域测序 109 
(三)外显子组测序 111
(四)全基因组测序 112 
(五)单细胞测序 113 
(六) META测序 114 
(七) Indexing 114
二、基因组概貌评估 115 
(一)评估参数 115 
1.基因组大小 115 
2.测序深度 116 
(二)评估方法 116 
1.基因组速览 116 
2.K-mer分析 116
三、测序的技术路线 120
(一)定位克隆霰弹法 120 
(二)全基因组霰弹法 121
四、测序材料 121 
(一)常用材料 122 
1.细胞培养物和外周血细胞 122 
2.其他组织细胞 122 
(二)特殊材料 122 
1.单细胞或痕量 DNA 122 
2.石蜡包埋材料 123 
3.古 DNA样本 123 
4.META样品 124 
(三) DNA的制备、纯化和质检 124 
1.盐析法:血液样本 125 
2.CTAB法:植物组织、真菌类样本 125
五、测序文库 125
第二节 Northern测序 126
一、测序材料及 RNA模板制备 126
二、 RNA的测序和分析 129
(一)数字化表达谱 129 
(二)全转录组 130 
1.已有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转录组分析 131 
2.无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转录组分析 132
(三)单细胞的转录组或表达谱分析 132
第三节 Western测序 132
一、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 133
二、核糖体保护 134
第四节 Eastern测序 134
一、化学法 135
二、亲和法 136
三、酶切法 137
第五节其他重要技术 138
一、 GWAS 138
二、基因组编辑 140
三、芯片技术 142 
(一)基因表达芯片 142 
(二) SNP芯片 142 
(三) CGH芯片 142 
(四)突变检测芯片 143 
(五)捕获芯片 143
(六)测序芯片 143
第二篇 序列的组装和分析 143
第一章序列的组装 143
第一节测序数据的质控和预处理 143
一、碱基读取 143
二、载体和接头序列的去除 146
第二节序列的组装 146
一、基于参考序列的组装 147
二、 de novo组装 148 
(一) OLC法 148 
(二) de Bruijn图法 150 
(三)“穷举”法 152
三、多策略结合组装 152
(一)复杂基因组 152 
(二)基因组精细图 153
四、组装的质控 154
第二章基因组概貌分析 156
第一节基因组大小 156
第二节 GC含量 157
一、 GC含量和染色体带型 158
二、 GC含量和基因密度 160
三、 GC含量和CpG岛 161
第三节重复序列 161 
一、重复序列的分类 161
二、重复序列的识别 162
第四节编码基因 164
一、编码基因的注释 164 
(一) de novo预测 164 
(二)同源比对预测 166
二、基因的功能注释 168 
(一) InterProScan 168 
(二) GO 168 
(三) COG 169 
(四) KEGG 169
第五节假基因 170
第六节非编码基因 171
一、 rRNA 171
二、 tRNA 172
三、 miRNA 173 
(一) miRNA比对预测 174 
(二) miRNA结构预测 175 
(三) miRNA靶基因注释 176
第七节基因组变异 177
一、单核苷酸多态性 177
二、拷贝数变异 180
三、其他结构变异 181 
(一)倒位 181 
(二)易位 181
四、个体杂合度 182
第三章基因组比较分析 183
第一节演化基因组 183
一、基因家族分析 183
二、系统发生分析 186
三、同源与直系同源基因 190
四、基因的选择和演化 191
五、多基因家族 193
六、转位因子 195
七、保守性区域及共线性分析 196
八、全基因组加倍 198
第二节 META基因组 202
一、 16S rDNA分析 203
二、环境基因标签和K-mer分析 204
三、参考基因组集和共有核心细菌 205
四、核心基因家族 207
五、整合基因集构建 207
六、 META微生物组群与疾病相关性分析 208 
七、 MWAS 209
第三部分 基因组的生物学
第一篇 人类基因组 214
第一章人类基因组概貌 214
一、人类基因组大小 216
二、编码基因 218 
(一)编码基因的估计数目 218
(二)基因序列、外显子和编码序列 219
(三)编码基因的分布和密度 220
三、假基因 222
四、 GC含量 222
五、重复序列 222
六、 CpG岛和甲基化 223
七、非编码 RNA 223 
(一) rRNA 223 
(二) tRNA 224 
(三) miRNA 224
八、线粒体 DNA基因组 224
第二章人类基因组的生物学 226
一、人类基因组多样性与“泛基因组” 226
二、演化与群体基因组 227
第三章临床基因组学 228
第一节基于序列数据的检测技术 229
一、无创产前检测 229
二、植入前检测 233
三、症状前检测 235
四、精准医学和21世纪的医学 237
第二节单基因病及基因定位 240
一、单基因病 240
二、基因定位 241 
(一)遗传分析定位 241 
(二)细胞遗传学定位 242 
(三)原位杂交 243 
(四)外显子组测序 244
第三节癌症基因组 244
一、癌症与基因组学 244
二、癌症的组学研究 246 
(一)全基因组 MPH测序与癌症基因组分析 246 
1.点突变与 InDel 247 
2.结构变异 247 
3.基因扩增 247 
(二)单细胞组学技术与癌症基因组异质性 248 
(三)外饰基因组变异与癌症发生 249
(四)癌症病原组 251 
1.癌症病原组 251 
2.细胞内致癌病毒的检测 252
三、癌症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 254
第四节人体内微生物组群与疾病 256
一、肥胖 256
二、冠心病 257
三、肝硬化 257
四、免疫系统病 257
五、糖尿病 258
六、神经类疾病 258
七、临床干预 259 
(一)饮食的调整 259 
(二)调节物的使用 259 
(三)肠内含物的移植 259
八、其他人体共生微生物 260
九、人体病原组 260
第五节长寿与老年病 261
一、长寿与衰老 261
(一)长寿基因与代谢途径 261
(二)长寿与端粒 262 
(三)长寿与外饰基因组 263 
(四)长寿与线粒体基因组 263 
(五)其他动物的长寿“秘诀” 263
二、老年病 266 
(一)阿尔兹海默病 266 
(二)帕金森病 266 
(三)老年性黄斑变性 267
第六节法医基因组 267
一、前 DNA标记 268
二、 DNA标记 268 
(一)第一代 DNA标记:RFLP和 AFLP 268 
(二)第二代 DNA标记:VNTR及 STR 270
(三)第三代 DNA标记:SNP 274 
(四)第四代 DNA标记:全基因组序列 274
第二篇 动物基因组 279
第一章脊椎动物门 281
第一节哺乳纲 281
一、灵长目 281 
(一)黑猩猩 Pan troglodytes 281 
(二)中国恒河猴 Macaca mulatta lasiota 281 
(三)食蟹猴 Macaca fascicularis 282
二、食肉目 283 
(一)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283 
(二)北极熊 Ursus maritimus 284 
(三)家犬 Canis familiaris 285 
(四)猫 Felis catus 286 
(五)东北虎 Panthera tigris 287
三、偶蹄目和奇蹄目 287 
(一)家猪 Sus scrofa 287 
(二)双峰驼 Camelus bactrianus 290 
(三)牦牛 Bos grunniens 291 
(四)牛 Bos taurus 292 
(五)藏羚羊 Pantholops hodgsonii 292 
(六)家山羊 Capra hircus 293 
(七)绵羊 Ovis aries 294 
(八)马 Equus caballus 294 
(九)驴 Equus asinus 295
四、啮齿目 296 
(一)小鼠 Mus musculus 296 
(二)大鼠 Rattus norvegicus 297 
(三)中国仓鼠 Cricetulus griseus 298
五、食虫目 298 
(一)裸鼹鼠 Heterocephalus glaber 298 
(二)盲鼹鼠 Spalax galili 299 
(三)达马拉鼹鼠 Fukomys damarensis 300
六、鲸目 301 
(一)小须鲸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301 
(二)白豚 Lipotes vexillifer 301
七、后兽亚纲双门齿目 302 
(一)短尾负鼠 Mondelphis domestica 302 
(二)袋鼠 Macropus eugenii 303
八、原兽亚纲单孔目——鸭嘴兽 303
第二节鸟纲 305
一、鸡 Gallus gallus 307
二、北京鸭 Anas platyrhynchos 307
三、朱Nipponia nippon 308
四、鸽子 Columba livia 309
五、游隼和猎隼 Falco peregrinus & Falco cherrug 310
六、流苏鹬 Philomachus pugnax 310
第三节爬行纲 311
一、中华鳖和绿海龟 Pelodiscus sinensis & Chelonia mydas 311
二、眼镜王蛇和缅甸蟒 Ophiophagus hannah & Python molurus 312
三、壁虎 Gekko japonicus 312 
第四节两栖纲——爪蟾 313
第五节鱼纲 313
一、斑马鱼 Danio rerio 313
二、姥鲨 Callorhinchus milii 314
三、河豚鱼 Fugu rubripes 314
第二章脊索动物门——文昌鱼 315
第三章无脊柱动物门 315
第一节昆虫纲 315
一、家蚕 Bombyx mori 315
二、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317
三、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317
四、大头切叶蚁 Atta cephalotes 318
第二节蜘形纲 318
一、丝绒蜘蛛 Stegodyphus mimosarum 318
二、马氏正钳蝎 Mesobuthus martensii 319
第三节无脊椎动物 319
一、线虫动物门——秀丽隐杆线虫 Caenorhabditis elegans 319
二、软体动物门 320 
(一)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320 
(二)章鱼 Octopus bimaculoides 321
三、扁形动物门——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321
四、腔肠动物门——水螅 Hydra vulgaris 322
五、棘皮动物门——海胆 St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 322
六、缓步动物门——水熊虫 Hypsibius dujardini 323
第三篇 植物基因组 332
第一章模式植物 334
一、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334
二、其他芥类植物 334 
(一)琴叶芥 Arabidopsis lyrata 335 
(二)条叶蓝芥 Thellungiella parvula 335 
(三)盐芥 Thellungiella salsuginea 335
第二章主粮类 336
一、水稻 Oryza sativa 336
二、谷子 Setaria italica 338
三、玉米 Zea mays 339
四、高粱 Sorghum bicolor 340
五、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341
六、大麦 Hordeum vulgare 343
七、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343
第三章蔬菜类 344
一、黄瓜 Cucumis sativus 344 
二、白菜Brassica rapa 345
三、甘蓝Brassica oleracea 345
四、西红柿Solanum lycopersicum 346
五、辣椒Capsicum annuum 346
六、萝卜Raphanus sativus 347
第四章 瓜果类 347
一、西瓜Citrullus lanatus 347
二、甜瓜Cucumis melo 348
三、香蕉Musa acuminata 348
四、葡萄Vitis vinifera 349
五、梨Pyrus bretschneideri 350
第五章 经济类 350
一、大豆Glycine max 350
二、木豆Cajanus cajan 351
三、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ondii 352
四、木本棉Gossypium arboretum 352
五、杨树Populus trichocarpa 353
六、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353
七、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354
第六章 花卉类 354
一、梅花Prunus mume 354
二、兰花Phalaenopsis equestris 355
第七章 单细胞植物类——甲藻 355
第四篇 微生物基因组 361
第一章 真菌 361
一、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361
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362
三、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362
四、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 363
五、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363
六、灵芝Ganoderma lucidum 363
七、兔脑炎原虫Encephalitozoon cuniculi 364
第二章 细菌 364
一、医学细菌 366
(一)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366
1.大肠杆菌 K12 368
2.EHEC 368
(二)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369
(三) 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 369
(四)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371
二、工业细菌 372
(一) 嗜热细菌 372
1.腾冲嗜热菌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 373
2.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 374
3.超嗜热棒菌Pyrobaculum aerophilum 375
(二)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375
三、农业细菌 375
(一) 农杆菌Agrobacterium fabrum 375
(二)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376
第三章 病毒 377
一、DNA 病毒 378
(一) HBV 378
(二) HPV 379
二、RNA 病毒 382
(一) HIV 382
(二) 登革热病毒 383
(三) 冠状病毒 384
1.SARS 384
2.MERS 385
(四) 流感病毒 385
1.H1N1 386
2.H7N9 386
(五) 布尼亚病毒 386
(六) Ebola病毒 387
(七) Zika病毒 387
第四章 环境微生物组群 387
一、海洋环境 388
二、土壤环境 389
三、极端环境 390
四、大气环境 391
五、工业环境 391
第四部分 基因组的设计和合成
第一节合成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 395
第二节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史 398
一、人工合成“前基因”生物材料 399
二、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和基因 399
三、人工设计和合成遗传装置 401
四、人工设计和合成代谢途径 402
五、人工设计和合成全基因组 402
第三节 合成生物学方法学 406
一、全基因组的设计和合成 406
(一) Synthia 406
(二) 第二代酵母基因组计划 409
二、基因组组分的设计与合成 411
(一) 代谢途径的设计和改建 411
1.青蒿素合成途径的重新设计和改造 411
2.吗啡合成途径的重新设计和重建 413
(二) 系统和装置的设计与组装 415
(三) 基因元件的设计和“生物砖” 416
1.基本元件 416
2.标准化元件——“生物砖” 417
(四) 遗传密码的改写与遗传物质的改造 421
1.非天然氨基酸的导入 421
2.非天然核苷酸的合成 422
第四节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及展望 425
一、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实例 425
(一) 环境及作物监测系统 425
1.芳香烃生物传感器 425
2.砷离子生物传感器 425
(二) 疾病监控系统 426
(三) 生物能源 426
1.丁醇的合成生物学生产 426
2.生物石油 427
(四) 生物材料 427
(五) DNA 计算 428
(六) DNA 信息存储 429
二、合成生物学和人类未来的思考 430
(一) 改变人类对生存方式的思维和生物产业的格局 430
(二) 合成生物学与人类的未来 432
1.工程细胞的全基因组设计 432
2.合成生物学的碳基原料 432
3.“一大四位”的未来农业 433
第五部分 基因组伦理学
第一节生命伦理学是基因组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437
第二节基因组伦理学的八个方面 437
一、H : 将“人”字写在天上 437
二、E : 生命伦理是生命科学的准则 438
三、L : 有法可依、“无”法则立、违法必究 439
四、P : 科学决策与“鱼水之情” 440
五、C : 科学也是美丽的 440
六、E :“无形之手”与科学的未来 440
七、S : 防患于未然 441
八、S : 为了人类福祉与社会和谐 442
参考书目 443
参考文献 445
常用术语与缩写简释 478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简称UNC,创建于1789年,是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大学,也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系统的旗舰机构。根据U.S.News最新的2015大学排名,该校是当前美国最顶尖的五所公立大学之一,同时是“公立常春藤”最初的8所大学之一,“新常春藤”联盟的25所学校之一。
【ICMR2020】持续健康状态接口事件检索
专知会员服务
18+阅读 · 2020年4月18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2 月 28 日
科研圈
13+阅读 · 2019年3月10日
Science:脂肪细胞外泌体对巨噬细胞发挥调节功能
外泌体之家
19+阅读 · 2019年3月7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2 月 21 日
科研圈
14+阅读 · 2019年3月3日
浅谈外泌体抑制剂——鞘磷脂酶抑制剂GW4869
外泌体之家
8+阅读 · 2018年12月19日
外泌体相比干细胞的优势是什么?
外泌体之家
43+阅读 · 2018年11月15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8 年 5 月 24 日
科研圈
11+阅读 · 2018年5月27日
娈童者:所幸 生在这里
博望志
14+阅读 · 2017年5月17日
How to Fine-Tune BERT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Arxiv
13+阅读 · 2019年5月14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2月24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2 月 28 日
科研圈
13+阅读 · 2019年3月10日
Science:脂肪细胞外泌体对巨噬细胞发挥调节功能
外泌体之家
19+阅读 · 2019年3月7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2 月 21 日
科研圈
14+阅读 · 2019年3月3日
浅谈外泌体抑制剂——鞘磷脂酶抑制剂GW4869
外泌体之家
8+阅读 · 2018年12月19日
外泌体相比干细胞的优势是什么?
外泌体之家
43+阅读 · 2018年11月15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8 年 5 月 24 日
科研圈
11+阅读 · 2018年5月27日
娈童者:所幸 生在这里
博望志
14+阅读 · 2017年5月17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