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月融不到钱,我眼睁睁看着它死去

2017 年 7 月 27 日 单飞企鹅俱乐部 智晓锋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王小波所说的这种愤怒,蒋擎有刻骨的感受。


两年前,曾就职于BAT的蒋擎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创业公司“友友用车”。作为技术和产品方面的联合创始人,蒋擎参与了产品开发、团队搭建、公司转型、融资等。然而终因行业不成熟、团队基因短板等诸多问题,近24个月未获得融资,项目于四个月前停运


期间,蒋擎曾使劲浑身解数去盘活项目,但终是无力回天,他选择了在项目停运前几个月离职。“那种感觉最糟,深深的无力感。我即使踮起脚尖,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


这犹如一个人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大船,慢慢滑入那无尽的深渊,无力调整方向。幸运的是他提前几个月下了船,不幸的也是提前下了船,因为毕竟这只船是他和他的兄弟倾注了几年心血的作品。


以下来自蒋擎自述,经创业家&i黑马编辑。

创业家&i黑马原创(ID:chuangyejia)

者智晓锋,编辑刘建强





“咬不住了”


大学毕业以后,我曾在百度、腾讯和360等公司管理过产品和技术。2014年,天使投资人王刚看好P2P租车,投资了友友租车。他们认为,团队的线下属性已经很强,有阿里的人也有来自神州懂汽车行业的高管,但产品很弱,就找到了我。



(*


我一直很享受自驾的乐趣,曾经租车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不少年轻人都有开车的需求,但买车、养车不容易,租车的体验也不那么方便。我意识到,这或许是友友的机会。


不过,对于用户而言,把自己的车共享出来获得收益,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不少竞争对手都是通过补贴的形式教育市场,之后再迅速扩张。友友上线一年多,租客数达到近30万,车主数上万,覆盖了北京、上海以及成都等近20座城市。


当时,在产品的表现上,我们勉强咬住了PP租车,但是销售、市场以及车队管理等,友友落后PP不止一个段位。


我曾研究过行业排名第一的“PP租车”的高管名单,各业务线的配置情况。其它线我不完全可控,就说产品技术这块吧。我算过,当时PP的产品技术团队是100人左右,友友是20人,最后招到了50人;薪资,他们给的现金比我们多,股票也比我们多,品牌也比我们强一些。这给我们组团队追赶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我曾经争夺过销售和市场的两个VP。如果这两个人能入职的话,友友存在追上PP的可能性。他们之前跟我们聊得很好,感觉都快要入职了。但后来跟进时,由于我们自身的问题,他们还是说更喜欢PP。


在又一起吃饭争取了一次之后,我回公司路过中央财经大学,绕着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瘫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看着周围同学们走来走去,我有一种整个人都要垮掉的感觉,感觉没戏了。


后来,这两个人不仅没来,还加入了PP。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我还在公司楼下。那时公司加班比较多,常常到十一二点。考虑到同事们加班还在工作,我在下面整理好心情,上楼后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鼓励大家:加油干,下个版本(我们)就能超越PP了!


一开始,我就是要咬紧PP不放,但咬不住了,那种感觉最糟,深深的无力感。我即使踮起脚尖,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


PP租车、宝驾租车以及凹凸租车,这些P2P租车领域曾经的玩家现在基本上都已经转型。P2P这个模式本身有问题,它无法平衡车主与租客的供需关系。因为普通的车主并不专业,车辆的交接、出险和违章处理无法标准化,租客的体验会受到影响;此外,车辆丢失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形象一点来说,当初在做P2P租车业务时,我们就像一位正在流血的马拉松运动员,但是一看身边境况更惨的竞争对手还在不断拓展城市,就只能选择继续奔跑来跟上整个行业的节奏。


P2P租车的失败,让我学到了不跟随、不人云亦云、不迷信热点,而是去做真正能改善业务、满足用户需求的事情,尽量抓住业务的关键点、突破口,要在行业火热时保持清醒。





“不得不做的选择”


在2015年内部讨论时,我首先提出转型至“电动车分时租赁”。分时租赁可以很好地解决P2P租车业务面临的问题,只不过,这一提议曾遭到团队的质疑。大家的争议点主要在国内电动车分时租赁为什么一直没有做大,商业模式是否足够好以及市场是否足够大等方面。




我认为,之前的分时租赁不够智能化、也没有精细化运营,而这正是友友这支团队擅长的。2015年10月,友友正式停掉P2P租车业务,全面转型至电动车分时租赁。


友友选择从北汽、比亚迪等车厂直接租用电动车,将它们按需分散至城市的不同地点。在运营端,友友选择与充电公司、停车场、保险公司等合作。每新建一个网点,我们会联系充电公司免费建桩,随之带动停车场业务。


友友每租一辆车每月就需向车厂支付2000~4000元租金,向停车场支付700元左右停车费,向充电桩支付电费和服务费。每一辆车上还要安装一台T-BOX(创业家&i黑马注: 远程信息处理器)。这款硬件能够实现对车辆的控制以及信息的采集。除了上百人的研发团队,友友还在线下配有一支40多人的运营团队,负责车辆的调度、充电以及维修等工作。


到去年6月,友友在北京拥有300多辆车,覆盖70多个网点,单车盈亏比达到90%。


现在回过头来想,单是有一些技术能力或者运营能力,做到单车的效率很高,是不够的,你的关系反了。你要有几千辆车的资源能力,保证不死,然后再去带着亏损运营、扩张。当扩张到一定程度后,效率才是最重要的,你再优化效率。


但对我们而言,当时又不得不选择效率。效率是唯一的最优选择。首先,我们不背靠整车厂或者背靠政府,没有资金选择规模。其次,作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我们本身的优势是产品技术运营的能力,只能做到行业里效率领先。


比如说,别人一辆车一个月亏2000元,我能一个月只亏500元,甚至一个月一点都不亏,这是我的优势。如果说资本市场的行情比较好的话,我就是整个行业盈亏比最好的,那就可能会有更多人拿钱给我。但是如果资本市场不好,大家都没钱的话,比拼的是谁更有资源,谁就不会死。




“坑太多了”


后来,我们开始发现黑产业链逐渐变得成熟,电动车也开始丢了。丢失的车基本都能找回来,但找车的成本还是有的。只要涉及到车,就得面对风控问题。车险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你要怎样控制赔付率,怎样跟保险公司谈,怎样跟租客谈。你怎样控制出险:控制得好,保险甚至能挣钱,控制不好,就赔死了,保险费都交不起,特别坑。


还有就是维修。质量差是当时电动车的一个痛点,在需要修理时,相应的车后服务很复杂。比如车一坏,车厂没有配件,得等20天。在这期间,你的车就没法运营了,租车的费用就废掉了。


所以说,这个行业面临三个大坑:资金、车相关资源、政府关系。你得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才能去考虑挣钱,没有一定积累是玩不转的。


分时租赁跟共享单车一样,都需要有大资本,它比自行车的要求程度还要高一些。首先,汽车比自行车贵。其次,在达到了一定的覆盖程度后,汽车租赁更需要依赖资本和政府关系,比如,向用户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路边停车位。


受制于资金、车资源以及政府关系,重视运营和效率的团队连布局一千辆车都达不到。一千辆车的钱从哪来呢?一千辆车需要有一千辆车的资源能力和政府关系。


在行业整体不成熟时,有资源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情,能够让你一直活下去,活到天亮的时候。你效率再怎么高,在资本市场较冷的时候,除非高到整个公司能挣钱,否则30分和59分都一样,都得重修。没钱交重修费,你就只有辍学。


在去年、前年的时候,资本市场非常冷淡。现在由于多方面原因,包括共享单车的火热,资本市场对分时租赁的态度暖了过来。共享的理念教育了市场,很多人一听分时租赁就懂。


我记得很清楚,一些分时租赁企业的宣传语清一色全变了:共享自行车都知道吧,骑自行车多没劲,我还可以开车。他们借共享单车来教育汽车分时租赁这个市场。


友友之前的教育成本很高。新用户要接受这个事情的话,转化成本很高。比如,某地新开一网点,刚开始没人懂,后来逐渐有人知道,原来一点手机就能开走,还挺方便,该网点的单量才会逐渐提升。但它可能需要1个月甚至一个多季度的时间,才能达到一个理想值。


考虑到成本问题,友友主要采取的是“A点取A点还”的模式。这和2VC的模式不同。某些玩家就是“随意还”,在用户将车随意停放后,调度人员得赶紧去把车开走。一辆车一天的停车费需要100块钱,如果不开走,成本太高。


我们只做“A点取A点还”或者“A点取B点还”,尽管体验差一些,却不做“随意还”。在北京,最起码要布局大几千辆车,你才有机会实现“随意还”。我们还是想做到单车盈亏平衡,如果做随意还肯定就亏钱了。每做一单就亏一单,不算其他的费用,光是车辆本身的成本都不够。


在调度方面,汽车和自行车完全不同。自行车运用三轮车调度,并且只需调度一部分,其它可以通过用户自然订单流转。但是汽车需要调度的是大部分。在一座城市,除非放眼望去都是一家公司的车,用户还车没多久,又有另一位用户使用,在初期,用户和车的覆盖度都达不到。




彻夜无眠


当认清楚这个商业模式时,你会发现,即使单车做到盈亏平衡,整体公司也挣不了钱。我单车亏,也就是每个月多亏几十万。我可以控制车的数量,甚至多亏50万,一年就是亏600万。


假设亏到600万,但是我依然打造随意还的方式,因为用户就是喜欢,订单量就是好。我接着往下融资,比如融一个亿,故事就可以接着往下讲。


烧两年钱,然后钱没了,我再融一轮。由于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和用户,除非经济很不好,或者投资突然变得很冷,否则我就不会死,可以继续这样扩规模。随着模式不断优化,车数量越来越多,用户消费越来越多,我总能熬到它自己赚钱的那一天。这也是个模式,2VC的一个路径,无可厚非。


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立。没有一家说,以怎样的成本拿车、怎样的成本运营,能够把这些钱挣回来,还能保证用户的体验。这个模式在中国成立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在2014年加入友友时,没有期望真能做成下一个滴滴。我带了几个BAT的人加入友友,他们都是降薪在这干。我的预期就是,这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和团队,把事情做好。我和一些骨干不求拿多少钱占多少股份。


从一开始追赶PP,到经历一次完整且成功的转型,从0开始运营、做到业内领先,这对大家来讲,值了。


我在去年10月提出辞职。有一段时间,我感到非常焦虑,整夜都睡不着觉,最后面临工资都发不了,我要为这些人负责。


如果不是我的话,有一些骨干早就走了。大家图什么?外面的薪资是友友的两倍,友友的股票也是一分钱不值。本身他们的履历不错,友友的经历对他们来讲并不是什么加分项。后来,大家也都有了还不错的去处,在友友的这段经历也确实让大家有了真实的成长。


现在,我已重回百度,在百度地图内部做一个类似创业的项目,也比较有意思,有挑战。总之,可以学的东西还很多。


需求对接请联系summer
❶ 长按二维码即可添加微信
❷ 邮箱:vip@danfeiqq.com
❸ 添加请备注:姓名+公司+需求

单飞企鹅俱乐部

成立于2013年11月11日,是腾讯离职员工的第一平台,有温度的连接器,原腾讯联合创始人&COO曾李青、原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刘成敏,担任单飞企鹅俱乐部荣誉主席。


我们倡导:感恩腾讯,感恩老东家,感恩老同事,传承腾讯的互联网精神和“正直、进取、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价值的共赢!


社群运营,我们借鉴硅谷a16z的模式,通过搭建5C生态,服务于2万多老同事和数百家优质合作伙伴,打造腾讯系创新创业公司的SSC (shared service center)即共享服务中心。


2014年11月11日,腾讯16周年司庆活动上,有员工问Pony(马化腾),如何看待员工离职创业,小马哥的回答中提到:“听说外面有前同事离职创办了单飞企鹅俱乐部,在各地举行聚会,他本身也是创业者,我们很支持也很欢迎这类活动,我们同事就应该是一个大家庭。”


2016年6月7日,第18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在腾讯离职员工孵化梦想的共同平台“单飞企鹅俱乐部”,超过1.5万名“单飞企鹅”成为创新创业大军,截止2015年下半年,腾讯离职员工创立的公司中,已有30家企业超过1亿元,“单飞企鹅”是创业“新四军”的代表。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将固定私有资产以较短时间租给使用者并收取一定使用费用的商业模式,最常见于交通出行行业和住宿业
【干货书】数值计算C编程,319页pdf,Numerical C
专知会员服务
67+阅读 · 2020年4月7日
【普林斯顿大学-微软】加权元学习,Weighted Meta-Learning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0年3月25日
《代码整洁之道》:5大基本要点
专知会员服务
49+阅读 · 2020年3月3日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那个要让程序员财务自由的李奥,招人了!
交易门
3+阅读 · 2018年7月13日
“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创业邦杂志
4+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AI聊天机器人:人生总有起起落落起起起
线性资本
6+阅读 · 2017年12月25日
徐小平讲了个投资奇迹,3年不到75万变3亿
钛媒体
5+阅读 · 2017年12月15日
天使湾叶东东:创业死法清单 这7个最致命
铅笔道
5+阅读 · 2017年7月21日
Arxiv
24+阅读 · 2018年10月24日
Auto-Context R-CNN
Arxiv
4+阅读 · 2018年7月8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4月17日
Arxiv
5+阅读 · 2017年10月27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那个要让程序员财务自由的李奥,招人了!
交易门
3+阅读 · 2018年7月13日
“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创业邦杂志
4+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AI聊天机器人:人生总有起起落落起起起
线性资本
6+阅读 · 2017年12月25日
徐小平讲了个投资奇迹,3年不到75万变3亿
钛媒体
5+阅读 · 2017年12月15日
天使湾叶东东:创业死法清单 这7个最致命
铅笔道
5+阅读 · 2017年7月2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