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讨机动与兵力比重在城市战中的作用。论文采用比较案例研究模型,分析攻击方在城市战中可能采取的三种不同战术:逐屋清剿、外部围困(辅以有限突袭)、运用自主集群在城区环境中穿透防御方实施灵活机动。研究表明,兵力比重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城市战战术选择。对城市或其局部的完全孤立是作战成功的关键要素。兵力比重与地理因素的互动,结合敌方力量,共同决定所采用的战术类型及攻击方可实现的机动程度。研究发现,防御方更易实施机动,但其防御能力可通过孤立城市加以削弱。
城市化与军事规模矛盾
随着21世纪发展,城市战预计将日益增多甚至成为主导战争形态。城市化快速扩张(尤其非洲与亚洲发展中国家)将推动全球特大城市(人口超千万)数量从33座增至43座,至2050年亚洲与非洲将贡献90%的城市化增量(Bell 2020)。联合国预测,人口增长与移民将使城市人口新增25亿(Konaev 2019, Bell 2020)。
与城市规模扩张形成对比的是常备军规模缩减(尤以西方国家为甚)(King 2022a, Ljungkvist 2022, Konaev 2019)。这种规模缩减源于军事体制转型——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志愿兵役制(King 2022b),虽未实质削弱火力,却给西方军队带来现实困境。军事理论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城市规模激增而军队规模缩小的背景下,确立最优城市战方法?对此的解决方案呈现多元化:安东尼·金等学者聚焦兵力规模与密度显著性,其理论依据包括2006年伊拉克"增兵行动"的成功(Johnson et al 2019)及摩苏尔战役体现的持久化、阵地化与消耗战特征(King 2021);而尼克·雷诺兹等学者及兰德公司对美陆军的研究报告(Gentile et al. 2017, Johson et al. 2012)认为巨型城市扩张使该路径不可行,主张军队应通过优势火力与机动实现敌方的孤立与压制。
城市战困境与策略选择
尽管学界提出诸多理论,多数城市战仍演变为持久冲突,导致城市大面积损毁、经济瘫痪、平民伤亡与人口流离失所。本研究将剖析机动与兵力比重在城市战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作战策略选择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文献中替代性战术的实践路径、未来可复制性及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