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行动已根本性改变军事强国对无人系统作战运用的构想。据统计,无人航空系统——即无人机——占据俄军每日战损的三分之二,超过所有其他武器系统。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作为廉价高效武器被广泛使用,这类小型飞行器需由操作员操控载有爆炸物的系统撞击目标。受此直接影响,世界各国正争相研发既能摧毁此类系统又能整合其功能的军备体系。

针对战场上最普遍的小型无人机,各国主要采取电磁干扰对抗手段。该方法通过切断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的电子控制链路,使操作员无法引导系统沿末端路径飞向预定目标,从而使其失效。

干扰技术主导战场的事实揭示了核心矛盾——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通信链路的脆弱性。除少数特例外,绝大多数系统仍需人工操作飞行控制、末端制导、有效载荷与摄像设备操作及导航功能。为解决此问题,少量自主系统已被部署至战场。然而这些系统仍需依赖固化的任务计划接收人工指令,且在任务变化时缺乏无需人工干预的自主调整能力。

这对美军等希望发挥无人平台优势又亟需降低干扰脆弱性的军事力量构成挑战:需构建向自主系统传递意图的新方法。美军现有理论模型可循——条令中的"指挥官意图"概念。该模式要求指挥官向下属明确最终目标与核心任务,当原定任务参数不可行或与上级指挥部失联时尤为重要。赋予机器某种形式的指挥官意图,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解析并生成机器可执行任务,将成为以最低人力监管克服干扰脆弱性的关键途径。该方案虽未必能使人完全脱离致命杀伤链,却可为未来恶劣战场环境提供更灵活、更具冗余性的无人机部署方案。

新型战争形态

2022年乌克兰战争初期,无人机仅有限参与地面作战。至2024年,乌俄双方均已部署能执行致命/非致命多样化任务的无人机系统。数十万量级的无人机生产成为两国优先战略,乌克兰更建立移动生产线以高效制造最小型无人机。随着有人战机、装甲车辆等传统武器因战损或脆弱性过高而逐步淘汰,无人机已成为本轮冲突中最致命的武器系统。

在双方竞相干扰敌方无人机的博弈中,"有线无人机"应运而生。此类系统通过物理线缆连接设备与操作端,极大降低电子攻击控制链路的可能性。近期曝光的战场照片显示,乌克兰争议地区树冠散落着新旧无人机使用的光纤电缆。最新情报表明乌克兰已部署具有致命打击能力的半自主无人机系统,旨在破解俄罗斯的电磁干扰战术。

指挥官意图:规避控制链路与人工操作脆弱性的模型架构

乌克兰武装部队与西方军事力量认识到,僵化的命令体系与缺乏灵活性的任务部署正在现代战场造成不必要伤亡。当无法与上级指挥保持直接联络时,士兵必须在较低梯队创建新任务以实现上级指挥机构的原始战略目标。美军及全球多国军队均采用"指挥官意图"传达作战行动的终极目标。

美军条令中,指挥官意图"提供统一理念框架,允许在战略全局下实施分布式执行"。为将该概念迁移至无人系统应用,需重点聚焦其核心要素——关键任务。关键任务指"部队为达成预期终局状态(既定任务的终极条件)而必须执行的关键行动",既包含对敌军的打击效果,也涵盖己方需满足的特定条件。这类定义明确的离散型任务最易转化为机器可处理的具象化指令。指挥官意图的其他要素同样具有应用价值,例如特定类别的关键信息需求(如特定敌系统位置或友军位置),可在设备发射前完成预设编程。

空中侦察案例分析

关键任务可呈现多元形态,其中部分难以转化为机器的离散型指令。本研究以无人机典型任务场景"空中侦察"为案例,探讨信息转化的可行性路径。假设某地面部队受命搜索并摧毁此前规划中按优先级排序的敌关键系统(如"高价值目标清单"),判定目标位于部队作战空间内特定区域即"目标关注区(TAIs)"。该部队任务包括定位目标系统,并为所属炮兵或其他火力平台生成打击任务。

地面部队拟动用配属的小型无人机平台执行任务,每架均配备摄像设备及潜在致命载荷。部队进驻目标预估区域后投放无人机,但因强电磁干扰且缺乏物理有线连接,系统迅速与操作员失联。操作员无法继续实施飞行控制或操控机载摄像/武器系统。所幸无人机预装了应急响应机制——当人工操控失效时,系统将自动执行预设的关键任务。

无人机依次飞抵预设的TAIs区域。每架均搭载现代辅助目标捕获系统,运用先进目标识别等AI技术扫描实时视频画面,筛查高价值目标清单中指定的敌系统目标。若敌对方同时破坏GPS定位能力(乌克兰战场常态),该系统可利用机载惯性运动传感器与环境逆向建模(如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混合现实设备常用定位手段),其原理近似美军陆地导航训练模式。

当辅助目标捕获系统在某TAIs区域识别出与高价值目标清单名称匹配的物体/位置时,系统基于预估位置(假设GPS失效环境)通过粗略三角变换生成军用网格坐标。但若目标信息无法转化为火力打击任务,所有努力均将失效。此时无人机需重新连接操作员以完成既定任务。依托先前的惯性导航能力,无人机可沿电磁干扰切断控制链路时所在的初始区域方向,按指向操作员的矢量轨迹飞行,直至重建通信链路并传输目标坐标。随后系统将根据原意图或调整后的新指令继续执行任务。

技术挑战与伦理影响

现有技术基础已具备为无人机导入指挥官意图的条件,但尚未形成完整军事无人系统解决方案。乌克兰部署的致命性自主系统虽完整能力未明,开源信息证实其武器化无人机目标识别能力已成现实。将书面意图编码为机器可读任务具有可行性——这对提取指挥官意图中极具价值的关键任务及终局状态至关重要。现有研究证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解析书面意图语义并转化为具体要素任务,但除基础性研究外,针对军事场景的专项探索尚属空白。此外,非GPS环境下的已知点定位导航虽属活跃研究领域,却鲜有将其与目标识别及辅助捕获技术结合的实践,而该能力恰恰是当前及未来GPS失效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的核心前提。需整合现有技术成果并聚焦军事用例,方能实现意图机制在无人系统的全面应用。

上述虚构案例中的无人机无需动用致命载荷摧毁所定位目标。若需实施打击,现行政策将规制自主系统(或本案例中处于自主模式的半自主系统)的武力使用。不少国家当前政策要求此类系统设计必须确保操作员"对武力使用实施必要程度的人工决断"。未经明确人工授权使用致命武力仍属全球争议议题,尤其在平民聚居区目标识别不确定性方面存有重大伦理顾虑。但非致命无人机或执行纯非致命任务的致命无人机引发的伦理问题相对较少。本例中除非关键任务要求摧毁高价值目标清单中的特定目标,否则无需直接动用致命武力。需注意的是,系统传递坐标的行为虽属间接,仍将可能导致其他单位实施致命打击。

围绕此类"选择性自主行为"的伦理讨论常涉及"滑坡谬误"争议,但乌克兰与俄罗斯等国已着手研发部署自主系统。若更多国家效仿,如何引导与保障自主行为将成为核心命题。如指挥官意图所含的特定闭环式任务,既能有效缓解伦理担忧又维持人类在杀伤链中的决策地位,无疑是理想解决方案。

当前军用无人系统虽具备技术可行性,但通常未设计为在动态环境中脱离人工连接独立运作。随着具备更强自主能力的新型无人平台涌现,挑战焦点正从技术层面向运用策略转移。"指挥官意图"作为在通信受限环境下经过验证的成熟指挥方法,有望成为破局关键。通过预先部署离散化指令形式的关键任务与终局状态,并为现役无人机加装自主导航与辅助目标捕获系统,部队将能在未来强干扰环境中最大化发挥无人机作战效能,从而正确定位任务完成路径。

参考来源:mwi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2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中文版 | 克服联合任务网络(FMN)的挑战
专知会员服务
6+阅读 · 5月14日
中文版 | 俄乌战争:乌克兰无人系统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4月16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8+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2+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Arxiv
171+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72+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24+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without Training
Arxiv
10+阅读 · 2021年6月11日
Arxiv
26+阅读 · 2019年3月5日
Augmentation for small object detection
Arxiv
11+阅读 · 2019年2月19日
VIP会员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8+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2+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相关论文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