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聚焦俄乌战争的经验教训,剖析现代战争关键维度——包括战术演进、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及尖端技术在夺取战场制空权中的作用。尽管战争涵盖陆海空天网全领域,本研究着重揭示战术层面陆地作战的趋势与特性演变。通过分析这些要素,旨在为21世纪军事战略家与规划者厘清战争未来路径及其影响。
当前俄乌战争已逾三载。这场被俄方公开命名为"特别军事行动"(SMO)的冲突,原计划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役,旨在迅速达成预定目标。初期预期俄军将快速击溃乌军、获取大片领土、颠覆政权并在后续谈判中占据政治优势。然战事进入第三年,战争性质已演变为持久性大规模作战行动(LSCO),双方投入军师级部队以实现军事目标。乌克兰前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界定其为"阵地战"——以相对静态战线、持续消耗性战斗及微小领土易手为特征。此类作战旨在通过渐进式推进创造突破条件,或恢复战场机动能力(Kagan等,2024)。实施LSCO的核心挑战在于:在漫长作战周期与广阔作战纵深中保存战斗力。决胜要素包括:关键地域的兵力集结能力、延长补给线上的持续保障能力、以及保卫后方补给线/指挥所/核心后勤设施的能力。自战争伊始,俄军始终受限于作战纵深拓展、作战节奏维持及攻势顶点规避问题,初期有限进展后攻势迅速受阻。
透明化战场使部队指挥所(CP)面临严峻生存威胁。作为高价值目标,任何被敌方侦测的信号都可能致命——现代战场传感器、电子战系统、无人机集群与卫星图像的规模化应用,辅以远程精确炮兵火力,使目标锁定周期急剧缩短。因此严格无线电纪律(限定通信窗口/使用简码)、声光管控及高效伪装隐蔽至关重要。未来指挥所生存能力需具备四大特性:装甲防护、机动部署、信号屏蔽与分散配置(Antal,2023)。装甲可抵御火力打击,装备指挥控制系统的装甲车始终优于野战帐篷。固定位置长期停留将为敌方创造打击窗口。未来指挥所应缩短架设/撤收时间,保持持续机动,并通过分布式协同实现全作战功能同步(Crombe与Nagl,2023)。信号屏蔽通过伪装及热/声/电子信号压制欺骗敌方传感器,配合诱饵装置可制造虚假信号干扰敌识别。分散配置则实现分布式任务指挥,避免大型指挥所存在,将关键人员分散至多个"功能节点"。各节点保持互联互通,任一节点遭破坏时其余节点可即时接管指挥职能(Antal,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