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国空军发布通告——将正式列装第六代有人驾驶战斗机(现编号为F-47)与超过1000架协同作战飞机组成的机队,形成有人-无人编队作战方式。进而推进“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有人-无人编队已从概念构想转变为作战条令,正在重塑空军力量的设计与运用方式。
将协同作战飞机和人机协同作为下一代兵力规划核心。随着协同作战飞机及其近乎同义的“远程载具”与“自主协同平台”成为空中优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设计、韧性和互操作性将成为决定军事效能与工业可行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呢将聚焦作战框架与全球兵力规划,评估这一战略演进背后的发展动因及其深远影响。
未来战争将不再享有畅通无阻的制空权。虽然空中优势依然至关重要,但其特性正在转变——作战分析与战斗模拟正汇聚于全新范式。在以机动化、网络化、远程防空体系为特征的高威胁环境中,持久且不受挑战的空中主宰已难以实现。相反,空军日益聚焦于获取与特定任务及联合作战阶段相匹配的临时性、局部性制空权窗口。乌克兰战争凸显了未能夺取制空权的后果以及在此环境下作战的挑战,因为双方的机动防空系统均成功阻断了对方对天空的控制。通过整合飞机、无人机、电子战与远程火力的空地联合作战获取临时局部制空权,能够突破防线并积累作战势头。
仅靠下一代有人战斗机远远不够。胜利将取决于与协同作战飞机、自主协同平台及远程载具等可扩展无人系统的整合运用。这些平台延伸传感器触角,分布式增强杀伤力,提升生存能力,并将变得不可或缺。它们共同赋能增强型对抗环境作战能力,包括电子攻击、情报监视侦察、压制敌防空、近距空中支援、目标定位与打击——这些在仅靠有人资产将力不从心的环境中至关重要。
有人-无人编队并非垫脚石,而是未来作战的根基。协同作战飞机并非取代飞行员,而是增强人类能力。其整合运用可实现分离式传感器-射手架构,提升灵活性、反应速度与生存能力。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是该模式的核心。它们赋能实时传感器融合、自适应编队控制及对抗环境下的动态目标定位。无论面临干扰、GPS拒止或任务模糊,人工智能均能在指挥官意图框架内提供执行战术决策的自主性。
然而,完全自主仍受制于复杂性与伦理考量。有人-无人编队通过人类监督下的可扩展自主性实现平衡。它在利用机器规模与速度优势的同时保留人类判断与问责——这在降级或拒止环境中尤为关键。
空战系统的设计日益预期通信与传感器网络将遭打击、降级或拒止。这导致对无需持续连接即可运作的架构兴趣日增。集群逻辑、动态任务重校准与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据融合正被纳入系统,使自主系统在指挥控制网络连接有限或间歇性中断时仍能持续运作。
支撑这一切需要强固、分布式的指挥控制。战术数据网格、先进战斗管理系统及传统网络替代方案将成为高威胁区域有人-无人编队的基石。当集中指挥失效时,人工智能赋能的任务重规划与分散控制节点将维持作战可行性。
最终,韧性规划凸显了有人-无人编队的持久价值。当自主与通信失效时,人类操作员提供适应所需的灵活性与判断力。美国空军兵力设计与集成及兵棋推演主任昆克尔少将近期针对有人平台运用:“所有战斗终将崩溃……最终你不得不端起刺刀冲锋。”在高烈度冲突中,人类存在确保杀伤链能在压力下重组,在系统失灵、战斗陷入混乱时提供决定性优势。
向有人-无人编队转型不仅出于作战需求,也日益受到经济必要性驱动。最新一代有人战斗机成本攀升在现有兵力结构下已难持续,迫使条令变革势在必行。近期评估显示美国F-47战斗机单价约3亿美元,近乎F-35的三倍;而协同作战飞机的目标成本仅为其5%-10%。若不引入协同作战飞机并重塑兵力设计思路,空军将面临列装机队规模过小难以维持高节奏作战的风险。
协同作战飞机通过保持作战规模与灵活性且不突破预算限制,提供可行解决方案。这些无人系统采用模块化、低成本与可消耗设计,旨在增强有人机生存能力,更广泛分布战斗力量,在高对抗环境运作,并增加敌方目标定位复杂度。
要实现无人系统大规模作战价值,维持保障与后勤支持必须从设计之初就整合考量。这包括机身、部件与系统标准化,通用保障设备及简化维护流程等因素。
与此同时,空军正探索替代性发射与回收方式。包括不依赖跑道系统、短距或垂直起降能力及空中发射选项。尽管这些方法可能牺牲载荷或续航,却能提供作战灵活性——尤其在固定基地可能遭打击的对抗环境中。
美空军无人系统的此种运用与“敏捷战斗运用”等新兴概念存在一定的联系,该概念寻求将兵力分散至多个不可预测点位以降低脆弱性并在受攻时保持作战节奏。
随着多国空军推进有人-无人编队整合,互操作性问题日益凸显。共享通信标准、数据链协议与编队控制架构对联盟作战至关重要。模块化载荷、开放系统架构与出口适应性亦将塑造未来系统设计与能力。
全球对能增强现役四代/五代机队的类协同作战飞机平台需求增长,下文列举的部分西方工业动态可证;但对可能参与联盟作战或处于较低威胁环境的次级力量而言,模块化与可互操作系统更为重要。这些系统提供了无需追加采购有人机即可提升作战能力的途径。长期来看,这或将驱动竞争性全球市场形成,不同供应商将提供适配多种任务与威胁环境的兼容可扩展系统。
舰队构成决策因主权能力这一全球性新要求而日趋复杂,将在快速演进的世界秩序中产生持久地缘政治影响。
美国空军“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以185架F-47六代机为基线,规划超1000架协同作战飞机变体支援该机队及现役五代机。F-47与协同作战飞机预计2030年前形成战力。美国海军“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正由波音与诺斯罗普·格鲁曼竞标,其任务目标与空军略有差异,但两军种很可能在协同作战飞机开发上协作——至少实现部件与系统标准化。美空军与海军协同作战飞机平台成本目标介于300-2500万美元(从一次性到高端系统不等)。
2024年4月,安德瑞尔与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获选生产协同作战飞机第一阶段原型机。安德瑞尔YFQ-44A基于其模块化“复仇”平台开发,通用原子YFQ-42A则演进自“ Gambit ”家族。
美国空军对协同作战飞机投入持续增长,2025财年达5.57亿美元,预计至2028年将累计60亿美元。波音正推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联合开发的MQ-28A“鬼蝠”,近期测试了两架该平台与E-7A“楔尾”预警机的编组。克拉托斯、洛克希德·马丁与诺斯罗普·格鲁曼亦重金投入自主与有人-无人编队技术,为未来出口与阶段增量布局。
由英、日、意联合推进的“全球作战航空计划”旨在2035年前交付第六代隐身战斗机及配套自主协同平台。该项目通过“全球作战航空计划国际政府组织”简化共享治理,并由合资企业(BAE系统、莱昂纳多、三菱重工)驱动开发,确保“行动与修改自由”,以规避既往低效与局限。三国总投资预计近300亿美元。尽管自主协同平台依赖大量底层技术,其开发成本似独立于此。
虽自主协同平台是计划核心,但三国是否在“全球作战航空计划”下联合开发仍不确定。英国皇家空军正探索如何最佳整合自主协同平台与“暴风”战机,BAE系统聚焦可消耗验证机。意日亦计划列装无人系统,但进展稍缓。日本采纳无人系统较慢,目前正处于通过三菱重工进行整合建模的概念阶段。意大利操作MQ-9并通过莱昂纳多开发无人系统经验更丰,还与土耳其拜卡公司新建合资企业。
法、德、西三边项目“未来空战系统”路径相似。远程载具将于2030年代中期起支援现役机队,2040年后与“下一代战斗机”整合。空客德国主导远程载具开发,在MBDA法国与Satnus西班牙支持下研制出隐身多任务“远程载具僚机”验证机。“未来空战系统”总投资预计超800亿欧元。
“欧洲无人机”等支撑平台将提供情报监视侦察、通信中继与发射能力。MBDA德国开发了可携带动能与电子战载荷的“远程载具多域多任务效应器”。法国达索亦承诺2033年前为“阵风”开发协同作战飞机,确保延续性与主权。
“全球作战航空计划”与“未来空战系统”共同昭示欧洲共识:分布式自主系统将定义第六代空中力量,未来很可能出现进一步协同作战飞机合作与整合。
尽管俄罗斯短期恐难推出下一代战机,但其继续为现役苏-57开发有人-无人编队能力,依托S-70“猎人”隐身无人僚机——据报道已完成多次试飞并展示自主打击能力。俄罗斯作战条令日益拥抱有人-无人编队,“猎人”正成为未来空军规划的基础要素。
土耳其正推进“安卡-3”与“红苹果”无人作战飞机。“安卡-3”作为喷气动力飞翼机,将与TF“可汗”及“ Hurjet ”协同作战。土还可部署“超级闪电”远程载具执行诱饵、干扰或打击任务。
拜卡公司的“红苹果”于2022年首飞,是一款具备情报监视侦察、打击与空战潜力的隐身无人作战飞机。未来变体包括超音速与海军型。这些平台折射出土耳其针对区域需求发展自主有人-无人编队能力的努力。
印度优先推进五代机“先进中型战斗机”项目,但亦探索无人打击与编组概念。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与印度斯坦航空合作开发“战斗空中编组系统”,以“勇士”忠诚僚机为特色。此外,New Space Research & Technologies公司正通过“阿比曼纽”平台开发多种有人-无人编队能力。
未来空中优势将不取决于单一飞机平台,而取决于有人无人系统整合为灵活、抗毁、任务聚焦编组的能力。日益形成的共识是:协同无人作战系统将成为对抗空域的关键赋能者。
这些系统并非现有能力的简单延伸,而是构建新作战模式的基石——空军必须在此模式下维持作战节奏、压力中适应,且不依赖无对抗接入或持续指挥控制来生成战斗力量。实现这一切仅靠技术远远不够。互操作性、维持保障、出口适应性与韧性等问题将共同塑造未来系统的作战价值与工业可行性。
尽管各国策略各异,但发展方向已然明晰。下一代空军将围绕分布式、自适应、一体化兵力结构构建,能够吸收破坏、大规模运作并在威胁下保持效能。美空军协同作战飞机及其下一代有人平台很可能于2030年代服役。在此环境下,成功将不唯平台优势定义,而取决于组网能力、跨资产分担负荷及灵活响应动态对抗战场空间的能力。
需同样注意的是,随着协同作战系统扩散,防空反导必须演进以应对以规模、速度与自主性为特征的威胁图景。传统拦截弹无法应对自适应低成本系统集群。未来防御需要分层、敏捷、智能的网络,结合定向能、人工智能赋能传感器融合与网电-电子干扰。成功将不仅取决于拦截射击平台,更在于破坏杀伤链、瞄准指挥节点及防御复杂性本身。有人-无人编队重塑进攻性空中力量的同时,也要求对联合与盟国域内空域防护方式进行根本性反思。
参考来源:rs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