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策制定者对无人机系统(UAS,通称无人机)构成的军事威胁日益关注。无人机普遍具备的飞行尺寸、速度与高度特性,以及其不断增长的普及性、灵活性、经济性与技术复杂度,被广泛认为给美国国防部带来重大技术与作战挑战。
美国防部正投入资源强化美军部队与设施的无人机防御能力,同步推进作战条令、组织架构与训练体系改革。相关举措包括开发部署从防空系统到手持干扰装置的多层次防御武器。在部门分工中,陆军被指定为跨军种反无人机战略协调、能力整合与需求统筹的主要责任单位。
国会可能在以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授权并拨付反无人机行动资金;维持或调整相关法律授权、政策框架与组织机构;监督国防部反无人机职能履行。其可能审议的关键议题包括:
2024年1月28日,针对约旦境内美军基地的无人机袭击导致3名美军人员死亡、40余人受伤。美国国防部(DOD)官员认定此次袭击由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与叙利亚民兵组织实施。此前数月,该组织已加强对该地区美军及盟友的无人机与火箭弹攻势。在伊拉克战场,美军已缴获伊朗产"沙赫德"系列单向攻击无人机残骸(包括Shahed-101、Shahed-131及Shahed-136型号),其中最大型号可装载50千克(101磅)炸药。类似无人机已被胡塞武装用于红海商船袭击,俄军亦将其投入对乌克兰城市及能源设施的打击。据报俄乌双方均加速生产战场用无人机,并为前线部队配备装载炸药的"第一人称视角(FPV)"单向攻击无人机,作为火炮与常规导弹的补充。
美国防部已将无人化空、陆、海系统列为"对海外美军人员、设施与资产的紧迫且持续性威胁",并指出"无人机构成当前最严峻威胁,且对本土的威胁与日俱增"(除非特别说明,本报告对无人航空器、非载人航空器与无人机术语作通用处理)。对此,美国政策制定者与国防官员认为应加速投资反无人机系统(counter-UAS)防御能力。本报告梳理国防部反无人机项目及国会近期相关立法动态。第一部分概述国防部反无人机政策、组织架构与系统配置背景信息;第二部分分析近期反无人机相关立法活动;最后部分提出国会可能审议的议题。本报告不涉及国内执法相关问题。
2019年,时任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将反制小型无人机威胁的协调职责赋予陆军。按国防部无人机分类标准,小型无人机涵盖第1、2、3类无人航空器。作为国防部反小型无人机执行代理机构(由国防部长指定的代表其行使职权的部门),陆军负责主导制定反小型无人机"作战条令、需求标准、装备研发与训练体系,建立通用架构的联合解决方案以应对当前及未来新兴威胁"。国防部长同时授权陆军统筹反无人机系统通用需求制定、监督军种特殊需求开发、规划反无人机能力研究预算,以及制定反小型无人机作战条令与训练大纲等职责。
美国防部于2024年12月发布《反无人系统战略》,取代陆军与国防部分别于2016年与2020年制定的两版旧战略。随战略公布的非机密简报指出"无人系统的快速发展与扩散正在改变冲突形态",强调该战略旨在"统一国防部应对无人机威胁的方法",提出五大"战略实施路径"。简报表明,短期内国防部将聚焦"以探测与主动/被动防御为核心"的防御性对抗手段,并将反无人系统能力确立为"未来作战体系的关键要素"与"部队建设规划的核心考量"。
国会持续推动国防部完善反无人机战略框架。在《2017财年国防授权法案》(FY2017 NDAA)审议阶段,众议院军事委员会(HASC)要求国防部长制定能力缺口应对路线图。《2021财年威廉·M·索恩伯里国防授权法案》(公法116-283)第1074条进一步要求国防部提交机密版反小型无人机战略,并提交威胁评估报告、执行机构活动报告及项目独立评估报告。最新《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公法118-159)第1090条则指令国防部长制定"反无人机系统战略",应对该技术对美国本土军事设施、人员与资产构成的威胁。
根据2024年《反无人系统战略》非机密简报,国防部承诺"缓解无人系统对国内外美军部队、资产与设施的潜在威胁"。有官员援引军事基地周边无人机活动报告称,无人机对本土军事设施的威胁持续升级。国防部正与联邦航空监管机构及执法部门协作应对无人机入侵事件,但在国内安全开展反无人机行动面临双重挑战:技术层面需确保防御操作安全性;法律层面受制于频谱干扰、计算机入侵、窃听及航空器破坏等相关联邦法规。
法律授权演进:《2017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公法114-328)第1697条(编纂为《美国法典》第10编第130i节)授权国防部对特定受保护设施与资产实施无人机探测、追踪及反制。初始授权范围仅限于国防部长指定的美国本土核威慑、导弹防御与国家安全太空任务相关设施。经国防部申请,《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公法115-91)第1692条拓展"受保护设施与资产"定义,新增总统/副总统安保、本土防空、作战支援机构、特种作战、高爆炸药管理及主要试验场等任务范畴,但设置"部分终止"条款——新增权限需总统或国会延期否则自动失效。《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公法118-31)第1681条将相关权限有效期延至2026年12月31日。
权限实施机制:第130i节规定国防部可采取"必要措施"应对无人机威胁,包括信号干扰、航空器接管或"合理武力"摧毁。国会要求国防部长在制定实施指南时,需与运输部及联邦航空局(FAA)协调,确保不影响航空安全与空域使用。FAA与国防部2018年起建立通报与报告机制,并对反无人机技术部署进行空域安全评估。涉及无线电波使用的探测/干扰设备需经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频谱合规审查。
跨部门协作与改革倡议:国防部与联邦机构关注国内反无人机操作对公共安全与公民隐私的风险,尤其警惕军用级系统的潜在影响。2024年9月,时任防长奥斯汀宣布将反无人机纳入"复制者2号"倡议,重点填补本土基地防御缺口,由国防创新单元主导,北方司令部(NORTHCOM)担任本土反小型无人机总协调机构,负责制定响应计划、事件处置及跨部门协作。
当前,国防部与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共同享有国会授予的有限反无人机权限。拜登政府推动扩大国防部本土设施防护权限,2024年4月提交立法建议要求修订第130i节,新增任务领域并允许跨部门情报共享,力求与国土安全部、司法部权限对等。2024年6月,政府声明支持众院通过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H.R.8070),呼吁国会确立"持久的多年度授权扩展"。最新颁布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公法118-159)进一步强化国防部应对本土无人机入侵的法定职能。
联合反小型无人机办公室(JCO)是陆军主导的反无人机核心机构,负责统筹国防部反无人机"条令制定、需求管理、装备研发与训练体系"建设,通过构建"通用架构的联合解决方案"应对当前与未来威胁。根据国防部长2020年签发的《第3800.01E号指令》,JCO作为国防部反小型无人机执行代理机构,履行装备需求评估监督、政策战略协调及训练课程开发等职能。成立初期首要任务是对各军种现役过渡性反无人机系统进行适用性评估——2020年完成40套系统评审,最终选定8套推荐采购方案。
此后,JCO联合陆军快速能力与关键技术办公室(RCCTO)开展半年度的主题演练,验证反无人机装备效能。基于演练结果,JCO可判定某装备需技术改进或追加投资,各军种亦可选择直接采购或深化研发。尽管JCO无权直接实施装备采购,但通过系列演练持续扩充推荐装备清单。此外,JCO与锡尔堡陆军火力卓越中心合作开发联合部队通用训练课程。根据《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353条要求,JCO需建立维护"无人机威胁数据库",涵盖潜在威胁类型、应对方案建议及全球军事设施遭袭事件全记录。
除陆军外,各军种均以不同形式参与JCO工作。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戴维·H·伯格在2023年国会听证会上表示,陆战队"积极参与JCO事务",并"运用JCO经验优化防空决策"。时任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吉尔戴上将同年指出,JCO对"减少装备研发与流程改革的资源浪费至关重要",是构建"真正联合解决方案"的重要平台。空军前部长弗兰克·肯德尔2023年证词透露,空军与JCO在高能激光/微波技术研发及"低附带损伤动能拦截弹评估"等领域深度合作。除陆军外,其他军种暂未向JCO派驻常设人员。
国会国防委员会对部门间协调效能表示担忧。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在《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审议报告中质疑各军种对JCO评估系统的采纳程度。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同期报告要求陆军部长提交JCO技术转化进程专项报告。众院军事委员会更指出海军内部"缺乏应对无人机威胁的体系化协作",在《2024财年法案》审议中批评其"应对这一普遍性问题时组织结构松散"。
陆军与海军陆战队的防空与电子战专业人员负责操作部分反无人机系统及近程防空系统。陆军防空炮兵部队(ADA)负责操作包括近程防空(SHORAD)、中高空防空(HIMAD)及反火箭弹、火炮与迫击炮(C-RAM)系统,并专司低慢小综合防御系统(LIDS)等反无人机装备。海军陆战队综合防空系统(MADIS)操作人员归属低空防空专业序列。陆军采购体系兼顾军事专业专属系统(如防空装备)与非专业绑定系统(多兵种通用反无人机装备)。
根据2024年2月公布的"部队结构转型"计划,陆军拟组建新型短程防空威胁应对单位,包括4个综合火力防护能力(IFPC)营(C-RAM系统换代项目)与4个近程防空营,并计划在IFPC与师属防空营内设立9个反无人机炮兵连。时任陆军部长克里斯汀·沃穆思2024年国会证词表示,首支反无人机炮兵连预计2029财年形成战力。
现行体制下,各军种未设立反无人机专属军事专业(MOS)。陆军与陆战队官方认为反无人机(尤其1-2类小型无人机)属于全员职责范畴。陆军《反无人机系统战术手册》(ATP 3-01.81)明确指出,反无人机"非独立任务或单一兵种职责",而是"纳入局部安全与反侦察任务体系,要求每名士兵与单位共同承担"。两军种均采购非专业绑定装备,并通过条令训练推广分散部署、工事加固、伪装应用等被动防空战术。
部分评论人士建议深化专业化建设:有观点认为海军因缺乏反无人机专业团队,导致本土设施防护人力不足且实战训练缺失;另有主张建议陆战队基础训练应纳入反无人机内容,效仿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期间的反简易爆炸装置培训模式;还有提议陆军应推进反无人机炮兵连下沉部署至更低层级单位。此类意见在近期国会立法活动中有所体现: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在《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审议报告中质疑陆军旅级及以下部队反无人机能力建设滞后问题;众院版本H.R.8070法案曾提议设立"无人机军团"作为陆军基础兵种,专职中小型无人机攻防,但遭陆军与拜登政府以"机构冗余"为由反对,最终未纳入生效法案。
自2020年联合反无人机办公室(JCO)成立以来,已批准八种过渡性反无人机系统供各军种采购使用,其中部分已升级为正式列装项目。入选系统涵盖动能与非动能效应器、指挥控制系统及传感器。截至当前,JCO通过与"快速能力与关键技术办公室"及陆军"导弹与空间项目执行办公室"联合开展装备评估,持续扩充推荐系统清单。陆军官员表示将持续评估并部署新型反无人机系统以保持技术优势。国防部致力于通过多型装备构建陆军条令所述的"分层"反无人机防御体系,军方与专家均强调分层防御对现代军队的必要性。本节重点阐述各军种已列装或论证中的代表性反无人机武器系统。
各军种均配备不同类型单兵便携式反无人机装备。此类装备设计目标为:多兵种通用、可独立或协同系统作战、低保障需求、应对低空威胁。
单兵反无人机装备的典型代表是"毒刺"防空导弹。冷战时期,该导弹作为"复仇者"与"拳击手"近程防空系统(SHORAD)的核心组件列装陆军。如今,毒刺导弹仍是陆军"低层防空反导传感器"(LIDS)与海军陆战队"轻型海上防空综合系统"(MADIS)的关键构成。2010年代中期,陆军启动"毒刺导弹寿命延长计划"(SLEP),重点提升反无人机能力,旨在为非导弹防御兵种提供建制防空手段。美国亦向乌克兰提供毒刺导弹,强化其对抗俄军战机、巡航导弹及无人机的防空能力。
陆军已启动至少两项替代项目——"下一代近程拦截弹"(NGSRI)与"扩展射程反小型无人机导弹"(XRC)。NGSRI作为"机动近程防空"(M-SHORAD)第三阶段平台配套导弹,2023年选定洛马与雷神公司开展原型开发,计划2028财年前完成选型并量产,逐步替换M-SHORAD平台上约万枚FM-92毒刺导弹。XRC项目聚焦对抗2-3类无人机威胁,2024年9月信息征询书要求其兼容毒刺发射架且射程更远,计划2030财年前启动原型演示。
各军种探索将老旧空对空/空对地导弹改造为反无人机拦截弹,专家认为此方案成本低于传统防空导弹。例如,海军"吸血鬼"系统、陆军"鹰眼"与"集装箱武器系统"(CWS)均采用基于"九头蛇-70"火箭改进的"先进精确杀伤武器系统"(APKWS)。据报道,陆军测试"长弓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的反无人机用途,海军已在濒海战斗舰部署改造型地狱火导弹作为拦截弹。此模式亦被英国等盟友采用,向乌军提供空对空导弹改造的地面发射拦截弹应对无人机威胁。
除动能拦截手段外,各军种均已部署非动能反无人机装备,部分技术源自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反简易爆炸装置(IED)的经验转化。例如,海军"已知电磁战无人机限制访问"(DRAKE)系统脱胎于2000年代"联合反无线电控制简易爆炸装置电子战"(JCREW)系统——原属联合简易爆炸装置防御组织(JIEDDO)项目。DRAKE系统采用背负式设计,通过干扰操作者与无人机的通信链路实现压制。空军研究实验室"非国家联合空中威胁消除"(NINJA)项目作为正式列装计划,利用无人机与操作者间射频通信实施探测、追踪、定位识别及反制。2023年国会听证会上,时任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证实已有99处空军基地部署NINJA系统。
各军种列装或论证中的单兵反无人机装备还包括手持式与穿戴式设备(亦称"非车载"解决方案)。此类装备专为超便携设计,适用于近距离对抗小型无人机,部分型号作为其他防御失效时的最后防线。典型装备包括陆军与空军2017年列装的"无人机克星"手持干扰器,通过干扰通信信号使无人机失效。陆军与海军陆战队还装备"智能射手"系统提升步枪射击精度,增强地面部队击落小型无人机能力。2024年,海军陆战队发布招标需求,寻求班排级单位可携行的"霰弹式"反无人机解决方案。
陆军在2025财年国会预算申请中,为至少两项反无人机研发测试评估(RDT&E)项目申请资金。据预算论证文件显示,"反小型无人机系统开发演示"项目支持陆军履行国防部反小型无人机执行代理职责,为各军种识别评估潜在解决方案。2025财年申请5960万美元RDT&E资金,用于"先进精确杀伤武器系统"(APKWS)弹药、"前沿区域防空指挥控制"(FAADC2)系统及通用数据库等项目。另一"反小型无人机系统先进开发"项目隶属防空指控情报工程开发计划,聚焦高能激光系统等先进动能打击能力研发,2025财年申请4970万美元。
海军与空军同步申请多项反无人机项目资金。海军为"反无人机系统"项目申请1420万美元RDT&E资金,重点支持DRAKE系统研发。空军为"基地防空"项目申请1220万美元,涵盖首都地区与总统专机防空所需的NINJA射频侦测打击系统开发。
美国陆军"低慢小无人机综合对抗系统"(LIDS)由固定式(FS-LIDS)与移动式(M-LIDS)两大体系构成,旨在防御1-3类无人机及其他低空威胁。固定与移动版本核心组件相似,均包含雷达系统、光电/红外(EO/IR)摄像头、指挥控制系统及动能/电子对抗手段。据披露,陆军于2017-2018年制定移动式LIDS需求指标,该系统已在陆军与空军部队列装。
在2022年启动的"移动式LIDS 2.1增量型"中,陆军将传感器与武器集成至单辆斯特瑞克装甲车,取代原需双车协同方案(分别搭载电子战与动能打击模块)。移动式LIDS采用多家供应商技术:穆格公司可重构集成武器平台(RIwP)炮塔、雷神公司"郊狼"拦截弹与X波段相控阵雷达(XBAEU)、以及SRC公司反小型无人机电子战系统(CUAEWS)。随着技术评估持续,具体组件可能动态调整。
固定式LIDS专为军事基地设计,核心架构与移动版相似但存在差异:取消武器炮塔设计,重点部署"郊狼"拦截弹(详见后续章节);探测追踪功能依赖雷神Ku波段射频系统(KuRFS)雷达与光电设备;除拦截弹外配备电子对抗系统。固定与移动版本均接入陆军"前沿区域防空指挥控制"(FAADC2)系统。
根据2025财年预算申请,陆军申请2.801亿美元采购FS-LIDS与M-LIDS系统,以及"莫迪"、"智能射手"、"巴尔查特里2型"与"无人机克星"等单兵装备。采购计划包含基于单车型斯特瑞克平台的5套M-LIDS(第三批次)及6套FS-LIDS。另申请1.174亿美元专项采购"郊狼"拦截弹。
图1:陆军低慢小无人机综合对抗系统(LIDS)
雷神公司"郊狼"是陆军LIDS体系选用的反无人机拦截器,分为动能打击型与非动能型两种。该地面发射、雷达制导的单程拦截器具备空中巡航并实施二次打击的独特能力。其原型由亚利桑那州先进陶瓷研究公司于2000年代初研发,2015年随公司被RTX集团收购转入雷神体系。2019年,配备"郊狼"的"呼啸者"反无人机系统原型(LIDS前身)完成测试。截至2024年,该拦截弹在中东、非洲与欧洲战区已实现170次成功拦截。
陆军预计2025-2029财年需生产6000枚动能型"郊狼"及数百枚非动能型。军方承认该武器虽效能显著,但应对低成本无人机时存在经济性挑战。根据《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13条,国会要求陆军部长制定LIDS动能打击模块增量采购计划,并于2025年9月30日前向国防委员会汇报。
海军陆战队地面防空(GBAD)体系涵盖固定与机动防空反无人机系统的研发采购,包括"综合防空系统"(MADIS)、"轻型综合防空系统"(L-MADIS)、"基地反小型无人机系统"(I-CsUAS)及"中程拦截能力"(MRIC)。根据2025财年预算申请,海军为GBAD项目申请3.693亿美元采购资金与7410万美元研发测试评估资金。采购预算包含:MADIS项目2.047亿美元(含13套MADIS 1.1系统与5套L-MADIS);I-CsUAS项目5320万美元;MRIC项目1.114亿美元。
据海军2025财年预算论证文件,综合防空系统(MADIS)系列旨在"保护机动部队、军事设施及其他关键资产"免受固定翼/旋翼飞机及1-3类无人机威胁。该系统被列为《2030部队设计》现代化优先项目。按《2025海军航空规划》,MADIS与L-MADIS的采购目标分别为190套与21套。
MADIS 1.1 Block1系统由两辆联合轻型战术车(JLTV)构成:Mk1型配备XM914E1型30毫米机炮、"毒刺"导弹及非动能电子战系统;Mk2型配备雷达与动能/非动能反无人机模块。海军陆战队正测试采购Block2型硬件,重点提升对单向攻击无人机的拦截能力。该军种同步参与陆军"毒刺"替代项目研发。2023年12月,海军陆战队首次对量产型MADIS 1.1系统进行实弹测试。
轻型综合防空系统(L-MADIS)专为远征部队提供非动能反无人机能力,系统由两辆超轻型战术车(现为北极星MRZR全地形车)组成,可通过MV-22鱼鹰运输机或H-53直升机投送。其探测单元包含RPS-42雷达与CACI AVT CM262光电系统;反制单元采用SNC Modi2电子战系统——该设备可车载或背负,通过干扰通信链路压制无人机与简易爆炸装置。2019年,L-MADIS在波斯湾首次实战部署,成功击落伊朗无人机。
图2:海军陆战队地面防空系统
根据海军与陆战队国会预算文件,"基地反小型无人机系统"(I-CsUAS)旨在为陆战队永久与临时基地提供1-3类无人机探测识别、追踪打击能力。2024年2月,陆战队发布I-CsUAS项目招标公告。预算申请资金将用于建立正式列装项目,替代并扩展根据紧急需求声明在六处基地部署的租赁系统。2025年3月,陆战队授予安杜里尔公司一份价值6.4亿美元的I-CsUAS合同。
"中程拦截能力"(MRIC)是衍生自以色列"铁穹"系统的陆基中近程防空系统,计划配属陆战队低空防空营(LAAD)。其主要任务为保护固定设施免受巡航导弹、无人机及其他低空飞行器威胁。该系统由雷神公司"天袭者"拦截弹(拉斐尔"塔米尔"导弹改进型)、AN/TPS-80对空任务雷达及通用航空指挥控制系统组成,系1990年代末退役的"霍克"防空导弹远程继任者。2024年8月,陆战队授予雷神公司2500万美元合同采购80枚拦截弹及相关设备,用于组建首个排级MRIC单位。次月10月,陆战队宣布计划签订合同部署三个MRIC炮兵连,远期目标为列装12个MRIC排级单位。
图3:陆军机动近程防空系统(M-SHORAD)
美陆军机动近程防空系统(M-SHORAD)旨在为旅级机动部队提供对抗固定翼/旋翼飞机及无人机的空防能力。陆军2017年发布招标公告,2020年授予通用动力陆地系统与莱昂纳多DRS公司增量1型合同。该版本武器套件由莱昂纳多公司配置,包含:AGM-114L"长弓地狱火"反地面导弹、FIM-92"毒刺"防空导弹、XM914型30毫米机炮、M-240机枪及多任务雷达,集成于通用动力斯特瑞克装甲车平台。2024年6月,该系统以荣誉勋章得主米切尔·斯托特中士之名更名为"SGT STOUT"系统。
部分分析指出,由于增量1型以毒刺导弹为主防空武器,其反无人机效费比存在不足。后续改进型计划整合其他武器系统以提升效能并降低成本。
增量2型将加装50千瓦激光器应对1-3类无人机。根据《2028陆军空天导弹防御战略》,定向能(DE)型M-SHORAD将于2028年形成"定向能与导弹混合编配,2034年前逐步提高定向能占比"的作战力量。陆军快速能力与关键技术办公室(RCCTO)2021年完成原型评估,2024年2月在中东战区部署四套原型系统。媒体报道称,因初期原型未达预期,正评估改进型号。国防部作战测试与评估局(DOT&E)在2024财年报告中指出,此次部署导致RCCTO未能按计划启动年度科技测试。
增量3型计划集成"下一代近程拦截弹"(NGSRI)——毒刺导弹的潜在继任者之一,同步开发XM1223多任务近炸弹药(MMPA)。该30毫米多用途弹种可应对小型无人机、装甲车辆及人员目标。
根据2025财年预算申请,陆军为M-SHORAD申请6910万美元采购资金及3.15亿美元研发测试资金。预算文件显示,研发资金中2.049亿美元将投入增量3型开发。
陆军"间接火力防护能力"(IFPC)系统是用于保护高价值设施免受火箭弹、迫击炮、火炮(RAM)威胁以及无人机与巡航导弹攻击的陆基防御体系。其前身为"百夫长"反火箭弹、火炮和迫击炮(C-RAM)系统,2004年启动研发并于2006年列装,现称为IFPC增量1型(IFPC Inc 1)。当前规划包含三个后续型号:IFPC增量2型(IFPC Inc 2)、高能激光型(IFPC-HEL)与高功率微波型(IFPC-HPM),均处于不同研发测试阶段。IFPC系列被定位为固定设施防空的补充力量,与机动部队的M-SHORAD系统形成协同。增量2型以地对空拦截导弹为主武器,设计用于对抗2-3类无人机;HEL与HPM型则聚焦1-2类小型无人机近程防御。据报道,海军陆战队正探索采购机动性更强的IFPC-HPM小型化版本。
根据2025财年预算申请,陆军为IFPC增量2-1项目申请6.576亿美元采购资金,用于增量2型低速初始生产及增购AIM-9X拦截弹与发射装置。另申请1.679亿美元研发测试评估资金用于"间接火力防护增量2 Block1"项目。在"扩展任务域与导弹"(EMAM)计划下,申请3570万美元研发高能激光与高功率微波衍生型号。值得注意的是,陆军在2025财年预算中调整了IFPC-HEL的远期经费规划,缩减了未来数年该系统的投入规模。
指挥控制(C2)系统用于定位、识别、追踪空中威胁,并协调选择部署最优对抗手段。陆军20世纪90年代推出"前沿区域防空指挥控制"(FAADC2)系统,首次为近程防空(SHORAD)体系提供C2能力。2020年,联合反无人机办公室(JCO)核准三套C2系统供各军种使用:陆军FAADC2、海军陆战队与空军"多环境域无人系统应用指挥控制"(MEDUSA)、以及空军"防空系统集成器"(ADSI)。LIDS与M-SHORAD系统均采用FAADC2平台。
军方官员指出指挥控制能力是国防部应对无人机威胁的长期挑战。部分评论人士质疑现役C2系统的反无人机效能:有观点认为FAADC2软件需操作员手动选择并锁定单个目标,导致"操作员注意力偏离关键空情识别,加剧人为失误与效率低下";另有观察指出国防部缺乏统一的反无人机C2软件架构,部分硬件仅适配特定系统(如FAADC2与MEDUSA)。
美国防部官员强调硬件与软件兼容性不足可能阻碍新技术整合。2025年,陆军计划评估FAADC2替代方案,寻求面向机动反无人机作战的新型C2解决方案。负责"复制者2号反无人机系统"(Replicator 2 C-UAS)的国防创新单元(DIU)表示,C2问题研究是其核心任务。2024年12月,DIU发布"前沿反无人机指挥控制(FCUAS C2)系统"招标公告,该系统可能最终取代现役FAAD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