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认知战是国家安全的必修课[1]。认知战是通过影响对手的推理、决策及最终行动来实现战略目标的作战形式,旨在避免直接交战或以最小军事投入达成目的。对手日益对美实施认知战以塑造其决策。认知战可被击败——可通过系统性认知及利用对手依赖认知战的固有弱点予以反制。认知战远超虚假信息范畴,其运用包括选择性真相在内的一系列工具,常与经济、外交及军事行动(直至大规模作战)结合实施。其本质特征在于通过影响对手世界观与决策达成目标,而非直接使用武力。
俄罗斯是认知战关键行为体,并提供范式。俄通过认知战有效助推侵乌战争、塑造西方决策、模糊战略目标、维系政权及掩盖自身弱点。认知战构成俄罗斯的战争方式、治理手段与占领模式。其目标、手段与影响远超战术级虚假信息,具体表现为:
• 战争方式:俄式战争观核心在于"战争胜败取决于对手心理"。克里姆林宫主攻方向是塑造对手决策,实现其物质力量无法企及的目标。俄方最关键战略非作战战略,而是迫使我们按莫斯科意愿认知世界并在其建构的现实中决策[2]。
• 治理手段:克里姆林宫在俄本土及非法占领区持续发动信息战以维持政权控制。俄国内外信息行动虽形式有别却相互联动,不可割裂审视。国内信息管控为境外军事行动提供资源支撑。
• 需求驱动:俄罗斯非绝对弱势,但相对其战略目标存在力量缺口。克里姆林宫借认知战弥合目标与能力差距,核心在于建构使俄以更低成本在现实世界获取超越实际军力收益的认知图景。
• 锁定推理:首要目标是塑造对手决策并瓦解行动意志。旨在削弱美及盟友抗俄意愿与能力,降低其战略目标实现门槛。俄需对手减少作为以扩张自身战略收益,力图建构全盘接受俄方前提与行动的无抵抗世界。
• 超越媒体:俄将一切叙事传播平台(媒体/会议/国际框架/外交渠道/个人)转化为认知战工具。
• 超越信息:认知战获实体行动支撑,包括军演/破坏行动/网络攻击/作战行动/夸大军力与战果等。
• 跨域跨代:俄信息行动横跨数十年与多地域,其效果可能延后数年显现。克里姆林宫选择性启用叙事库并随需求演变调整。
• 效力有限:认知战使俄获取常规力量无法实现的局部收益,但常仅部分成功、完全失败甚至适得其反。
• 常态争夺:俄在信息空间持续争夺主动权,而主动权具可争夺性与非永久性。
• 固有软肋:克里姆林宫过度依赖认知战——其境外目标实现取决于西方对俄方现实论述的接受度;普京统治部分维系于维持"替代方案更劣/成本过高"的公众认知。
• 可预测性:俄认知战服务多年未变的战略目标,这种静态特性带来攻防机遇。其依赖预设信息库的特性亦导致难快速转向新信息行动。
不应对称反制认知战。防御关键在于战略推理层面抵御,而非追逐战术级虚假信息。揭穿个别虚假叙事仅触及战术层面,无力应对整体威胁。需洞察:对手在特定时段及代际层面欲使我方相信何种前提;试图塑造我方哪些决策;服务于何种目标。进而通过拒绝预设前提实施防御——这些前提旨在诱导我方推导出有利于对方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