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技术剧变与美军在科威特对伊军的快速决定性胜利,使"军事事务革命"(RMA)概念在防务专家中普及。三十年后,无人系统与人工智能(AI)的叠加部署正催生二维战争新革命。无人系统自下而上改变战争(从战术至战略),AI则同时贯穿战争全维度。AI赋能的无人系统正将双重革命融合为突破性RMA。为此须掌握这两大趋势并加速融入现有条令,方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决定性胜利。
俄罗斯乌克兰战争证明,无人系统已从战术层面塑造战争范式。首先,战术级无人系统部署迫使对手改变整体战略。三年间,乌军无人机运用侵蚀俄军在装备与人员上的数量优势,放大其作战战术缺陷。相较于2014年快速低成本夺取克里米亚与顿巴斯部分地区,俄军2022年后进展缓慢且伤亡惨重。无人机战术效能使"歼灭战"沦为"消耗战"。
其次,"蛛网行动"表明无人系统可将战术行动转化为战略胜利。经18个月准备,乌军突入俄境发动无人机蜂群,摧毁20-40架俄军战机(含A-50预警机、图-95/图-22M3战略轰炸机)。此役成为无人系统RMA关键转折点:该行动证明无人系统可突破时空限制,在战术层面实现重大胜利。尽管乌军无人系统此前已迫使俄轰炸机内撤腹地,但此役证实无人机作战可实现纵深打击。这标志无人系统完成从战术到战略的战争范式革新——即自下而上的变革。
俄乌战争还引发军事力量到工业界的"由内而外"变革。无人系统战术成功证明:高精度低成本装备可颠覆高成本军事技术的战略价值。红海危机进一步固化此现实——胡塞武装大量依赖无人系统在陆上拦截美军攻击。在近期"海空天"会议上,美海军代理作战部长詹姆斯·基尔比上将坦言"未充分考量用低功率武器对抗无人机威胁"。这些反思印证战术实践如何推动防务资源投资的战略思考,尤其当无人武器生产成本显著低廉时。如今非工业界向军队提供最具性价比方案,而是军队的战术成功倒逼工业界投资最优解。
在无人系统革命之上,人工智能创新正全面重塑战争形态。从目标锁定到伦理辩论,AI正革命性改变战争各层级。美海军首席技术官贾斯汀·法内利在"战争基石"访谈中将AI称为"横向能力",其同时变革战略、战役与战术层面。
战术层面,以色列部署AI实现战力倍增——高效锁定目标并致命摧毁对手。AI未改变以军战略,仅强化其执行力。反观战略层面,军事AI投入增强威慑效能,实现重大突破。
若无人系统创新流向是"作战部队→工业界",AI创新则呈反向流动。以色列防务产业已领跑AI创新曲线,使其能直接将AI融入战术并调动成熟工业基础。这揭示无人系统与AI是两类不同的军事革命(RMA):无人系统推动"战场→工业"转型,AI则驱动"工业→战场"变革。
投资模式印证此轨迹。作为未来战争最受追捧的战术优势,美国防部(DoD)重注AI:仅2022-2023年,AI研发测试评估(RDT&E)资金申请额增长26.4%。关键在于这些投资依托商业AI产业,使其成果快速转化军用。商业资本注入防务领域表明:军工复合体不再被动等待战术演进影响战略。
尽管存在差异,无人系统与AI革命并非割裂。乌克兰与加沙战场已成二者融合的试验场。当前AI主要通过无人系统赋能以军目标锁定与监视,但该AI强国尚未部署全AI驱动的无人系统。有智库最新报告指出:乌俄双方已开始将AI融入无人机能力,谋求发展全AI无人系统。
虽然AI无人机竞赛已启,军事适应更多是追赶而非主导这些革命的快速演进,对大国竞争产生关键影响。唯有以技术发展部署的速度与规模实施双重革命,方能掌控变局。
参考来源:geop olitical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