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柯兰在《互联网的误读》一书中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浪潮真正开始涌向商业、社会和大众时,所产生的「永久且不可逆」的趋势预判。在互联网深入大众生活的当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种时代必然的选择。
宏观环境中,因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所产生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定论,又让数字化浪潮加速涌向千行百业。与之对应的,是以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助力的银行业所面临的新需求:如何打破传统边界,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对抗市场周期,从而实现成长?
银行「求变」,势在必行
数字化转型中的「置身事内」,是银行业应对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与其自身转型探索的一种必然。宏观来看,无论是银行业还是传统企业,互联网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商业变革始终不断演进,并且愈发深入到企业——从无到有、从孵化创业到基业长青的全阶段。
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性,更加速了这份必然的到来。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和疫情双向影响,让银行网点流量下降成为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金融科技的创新早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在遭受经营风险的同时,也正在承受着经济下行周期的冲击。
后者遭遇的经营困境,更非一日之寒。2019年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大部分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不同维度的发展挑战中败下阵来。究其原因,是传统商业组织的运转模式,与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代际偏差,让不具备创新与技术壁垒的企业竞争力逐渐缺失,最终被淘汰出局。
正因如此,借助数字化带来的降本增效从而赢得市场竞争,早已成为共识性的解题思路。但相比正如火如荼大力发展数字化的传统商业巨头,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却显得尤为不足。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发布的《以小“建”大:中小实体企业数实融合新趋势观察》报告显示,国内8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阶段。除此以外,2019年总数在1.2亿左右的中小企业中,接入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平台的数量占比不及10%,而拥有智能设备的中小实体企业数量还要再减半。
企业数字化转型,无外乎内部组织管理与外部产业整合两条实现路径。对于资金、人力都相对有限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从内部出发以「人、财、事」三个关键词拥抱数字化,或许才是迈出转型第一步的最优解。
即使出现了已经开启无纸化办公的企业,其内部依旧面临着各类效率与成本上的问题——人事需要处理大量难以规避的手工环节;财务需要多平台处理报表、发票;部门间信息偏差、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无法互通互联,又造成时间、人力等多方面的成本浪费。
折射到普通员工身上,则是被审批报销等琐事缠身、无法聚焦的苦恼。对于企业主而言,人力、财务系统又是一笔成本支出,并且还可能存在企业信息数据安全的隐患。企业和市场都在期盼真正带来经营管理数字化赋能的可能性。
这一过程中,银行的角色开始随之变化。此前,银行在帮助企业发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金融能力与信任中介。从最基础的存汇贷功能开始,银行在企业视野中的身份,是创造信任(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金融确定性(顶着风险借钱给企业)的「安全引擎」。
金融科技创新的方向,也大多集中这两方面。可以看到,市面上风评较好的银行系金融科技产品,大多集中在贷款、理财、分期、钱包方面,或是延伸的细分领域「钱财」服务,其核心价值还是集中在,为企业提供金融与信任方面的助力。
但对于企业经营而言,这还远远不够。大部分银行系产品,并无法直接解决其在降本增效的需求。以常见的代发工资业务为例,以往流程企业在完成考勤计算后,需要切换到银行网银操作,大部分银行只负责最后代发阶段的「信任」背书,银行并不会介入前期企业内部的琐碎流程。
让成长,再次发生
「人、财、事」是三大企业经营刚需,而银行业与「财」具备天然的相关性。不乏有银行以传统的代发工资业务为切口,在金融科技领域做出数字化尝试,并赋能给自己的客户企业。但总有人愿意多走一步,在不断实践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相较于银行业甚至部分金融科技企业,招商银行入局数字化工资代发并不算早。直到2019年8月,招商银行才正式推出薪福通1.0版本,通过为企业提供灵活代发方式和一键式个税服务,帮助企业实现薪酬福利代发的数字化转型。
本质上,这还只是建立在支付结算维度的银行基础服务延伸,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物种」进化。尔后招商银行的产品迭代路径,才算体现了其对于企业经营需求痛点的洞察,以及银行如何助力企业数字化成长的思考。
从2020年定位于一站式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人事管理、差旅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福利、协同办公等领域,并实现数据共享和接口开放的2.0版本;到2021年将企业金融与非金融方面需求,提炼为行业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通用平台的3.0版本;再到今年11月23日刚刚发布的4.0版本,进一步深入企业在「人、财、事」三大方向的数字化管理需求,实现安全、高效、普惠的多业务场景一体化解决方案……招商银行薪福通以一年一次大版本迭代的速度,展示了银行与企业在数字化探索的共同成长,使其迅速从「企业薪酬福利代发数字化服务平台」进化「一站式人财事数字开放平台」。
如今,薪福通4.0整体呈现出来的面貌,是从供应全面的通用能力走向开放,以自身产品作为企业打造数字开放生态的基点,帮助企业打通流程断点和数据孤岛,助力企业低成本地迈过数字化转型门槛。这一过程中,招商银行不再只是数字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更是企业数字化经营的助力者。
事实上,这种转变更接近于物种进化的升维,具体到薪福通4.0,则是在产品、服务、开放三方面形成了独特壁垒。一方面「⼈、财、事」三大企业刚需方面的产品力被进一步优化,形成了薪税代发一体化、人事假勤一体化、财务费控代发一体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企业管理者、人事、财务、员工都提供了高效的数字化体验。
在这一维度,薪福通所属的银行级安全,让招行的安全能力进一步被释放,使得企业服务领域共有的信息安全担忧,被银行的信任属性消弭。除此以外,薪福通又是「低门槛」的产品,可以自由选择标准化通用或者个性化定制,尽可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企业的数字化需求。
另一方面,薪福通作为SaaS平台对企业的助力,也不仅仅只有产品功能上的加持,更有服务上的增值。薪福通4.0在升级服务力的底气,源于招行业内闻名的服务能力,企业用户可以分钟级线上响应的水平,获得由1个丰富银行业务服务经验的客户经理、1个定向答疑跟踪需求的薪福通服务顾问以及1个深耕财税薪场景的产品专家团队组成的「三位一体」专属服务。
此外,从数字服务平台到数字开放平台的定位变化,可以清晰看到招商银行对于助力企业打造数字开放生态的野望,并且这种野望转化为薪福通4.0在开放上的诚意。
在3.0版本开放数据接口后,招行在薪福通4.0版本打造了薪福通开放平台,即可以提供多模块、多场景的应用接口,帮助企业在人事、财务各类场景业务构建个性化应用;又可以打通钉钉/企微/飞书等主流平台外部系统和薪福通之间的数据同步,以零代码的低应用门槛实现用户跨系统使用。
由此,薪福通与企业经营的关系,不再是悬浮于企业单一业务场景的孤岛,而是横跨「薪税代发、人事服务、财务费控、团体福利、协同办公」五大版块和开放平台的数字桥梁。
以所处IT外包行业的迪原创新为例。IT行业可被视为企业管理场景复杂、痛点极多的典型。因为不同业务部门计薪规则不同需要切换软件计算,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需要切换设备申报,迪原创新仅计算薪资就需要3到4天。每当临近报销、发薪的日期节点,人事与财务的员工就避免不了加班加点。而员工跨公司、跨系统甚至跨地域报销流程繁琐;企业主则深陷不同系统的OA审批和办公软件对话,无法聚焦业务。
薪福通实现的,则是把复杂的薪酬管理、税款的计算和申报、员工的福利发放、OA审批和报销等一系列场景,统一纳入协同管理的全流程提效。根据数据显示,迪原创新在使用薪福通后,整体薪资管理效率提升20%。具体而言,一年可节省576个小时,人事与财务不用加班,员工无需为报销苦恼。而企业主则省下了5万元的人力、财务软件费用。也难怪会有四川才库人力这样的发展型企业,愿意成为薪福通的「自来水」,甚至发出「可能是国内最好用的人力资源SaaS系统」的呐喊。
从金融普惠,到数字化普惠
「招行每走一步,都是在探索商业银行的极限。」这是业内对于招行在创新探索上的评价。11月23日薪福通4.0发布会上,招行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动作。一者为同步宣布了薪福通正式升级为战略品牌,二者则是发布了其定义的普惠数字化首个行业服务标准,即「服务可持续、适用更广泛、成本可负担」。
这是一种明确的信号,揭示着招商银行将持续发力「普惠企业数字化服务」。其背后,既是对银行业革新的前瞻判断,又是招商根据自身业务特性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在所谓上半场的环境中,银行业面临着一个无解的难题——同质化竞争。产生同质化竞争的重要原因是,银行对能力边界的固化理解,更关注大客户、财政等要素,最终走向竞争的趋同。而在存量时代、数字经济、疫情环境等多种宏观条件冗杂的下半场,银行在承担金融普惠的使命之余,同样需要思考:作为企业商业命运共同体的自己,应该如何打破传统行业边界,重组竞争要素。
招商银行的经营理念叫「因势而变,因您而变」,这种求变的思路,成就了其「零售之王」的业内地位。也正是看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趋势,「求变」的招行才成为最先做出数字转型、金融科技转型的银行之一。
现在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经过三年地迭代和超过65万用户的亲身体验,薪福通不同于传统银行金融科技产品的所在:它不只是为了金融、信任、安全等银行传统业务的数字化、普惠化转型而生,而是一个真正切入到企业经营成长的共生伙伴。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以银行本身被认可的行业属性和传统的业务领域,向企业经营管理脉络上下游延伸,实现企业主、财务、人事、员工等组织内流通环节的全域打通,并且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开放出一个数字化生态的支点,或围绕、或嵌入、或附属,形式不同但效果近似的方式,帮助企业迈过数字化转型的那道门槛,实现企业维度的「数字化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