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宇宙:我们打得赢与写稿机器人的战争吗?

2017 年 11 月 22 日 商业人物 迟宇宙

作者:迟宇宙

来源:在2017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上演讲发言


我最近翻了一下我订的微信订阅号,上百个订阅号有30%已经超过一个月没有更新了。这些订阅号,要不对我有实用价值,要不就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类型。看到这种现象,我非常感慨:基于兴趣而进行的创作,最接近创作的本质,而订阅号的高频要求,扼杀了创作。个性化的创作正在被机构化取代,机构化创作的动能也正在面临枯竭。持续创作出好的作品,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机构,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更大的挑战来自人工智能。我最近一直在看微软小冰写的诗,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能感受到她的进步。很多机构也推出了自己的写稿机器人,正在进行一些日常的新闻写作。我看到有一篇文章说,未来有很多工种都会被机器人替代,记者这个行当,替代率也比较高。从技术迭代的角度来看,AI将是创作这个领域最大的挑战者。除了天才的创作者,我们在座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这是我们的命运。

 

留给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内容创业这个行当,将不断的被整合、并购。壁垒会越来越高,护城河会越挖越深。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媒体,都将在最近一两年内诞生。它们是未来话语权的垄断者和缔造者。

 

作为普通创业者和创作者的我们,面临着三重挤压。一方面来自政策,政策将进一步向国有、寡头倾斜;一方面来自伦理,用户对我们提出了超越内容创作本身的新闻伦理要求;一方面来自资本,资本会主动地推高壁垒、加深护城河。强者恒强,弱者无立锥之地。


困境重重,危机四伏。创作者要生存,要发展。要找到出路,首先要看到本质,重新定义内容。

 

传统对内容的定义来自麦克卢汉,他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在媒介技术快速变革的这个时代里,麦克卢汉的定义还有效吗?答案是,不但有效,而且更加有效。

 

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形态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图文时代的主导者是羊皮卷,是报纸和杂志;收音机和电视机出现后,主导者是音频和视频。这三种形态反复交错,彼此竞争,直到移动互联网出现。所有的内容消费,最终占用的是用户的时间。在用户的有限时间里,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的诉求,谁就是用户需要的内容形态。在当下,可听化、可视化,是通行标准;可感知、可思考,是深度诉求。未来呢?未来一定有一种介质,将图文音视频融合到一起,在AI时代,这种介质可能就是脑波。

 

无论内容以何种形态出现,一定会呈现出两种属性。一种是潮流型,它会呈现出海量流动的特征;一种是砂石型,它是潮流中被沉淀的,相对静态。这两种内容,哪一种更有价值?潮流型内容,呈现和放大了技术变革的力量,推动技术继续往前走;砂石型内容,延伸了技术的边界,赋予技术以意义。哪一种价值更大?

 

人类独特的需求,决定了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内容。内容是刚性需求。西方人说,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需求之后,人们需要音乐和赞美诗。中国人说,饱暖思淫欲。本质上是同一回事,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需要精神生活。这就是内容的需求。



介质一直在变化中,从龟壳到竹简,从锦帛到纸张,从印刷术到无线电波和数字技术。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内容的形态也在变化之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变化的产物。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只是因为时间足够的长,它们经过了时间检验。内容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将从多元化呈现为一元化。图文、音频、视频都将融合与脑波之中。

 

内容依旧拥有它的两种功能属性,一是知识型的有用,二是娱乐型的有趣。也有一些内容会将有用和有趣结合得比较好,流行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对于未来的内容创作来说,可视化依旧是潮流,可感知依旧是趋势。即使是脑波形态的内容存在,也一定呈现为某种虚拟图像。这是人类特殊的构造所决定的。


前面说过,对创作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人工智能。

 

当下的人工智能,面临着一个困境。机器能够替代人类作出选择吗?算法能够替代人类作出思考吗?很多人说,这是文科生的困惑。的确如此。如果以简单的文科、理科来划分的话,理科生做得更多的是揭示机遇,而文科生更多的是提示风险。

 

我时常在想机器是不是像我们一样面临着道德困境。机器有悲悯心吗?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机器是不是也会以万物为刍狗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机器并不可怕,它只是工具。工具是为了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或者,逼迫我们进化。


 

回到现实,让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对于创作,所带来的压迫。


机器人入场之后,对于创作的门槛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知道除非是天才,创作大多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作家的写作基础是大量的阅读,画家的绘画基础是大量的训练,音乐家同样如此。只有真正的天才不会被取代,通常的复制粘贴这种事情,机器人干的比我们好得多。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弹冠相庆,只是因为机器还不足够优秀。这是值得每一位以创作者自矜的内容生产者所应警惕的?你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有多大?

 

我们做了一个新媒体项目,叫“商业人物,有头条号和微信号。我们团队都是文科生,不懂技术,对未来充满忧思。我们能设想到自己的命运,就是成为雅典时期的游吟诗人,或者是成为那些讲故事的人。



我们想记录下这个商业文明的时代,剧烈变革的时代。我们想记录下,那些创造这个时代的人。我们也想用我们的内容,进行一个族群的划分。

 

我们这个团队,有一个野心,希望能重建纸媒时代里《财富》、《福布斯》、《中国企业家》这样的杂志影响力,对主流的、优秀的企业家产生正向的影响。我记得《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口号是“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这样一个口号,同样适用于我们。

 

朝这个方向走,注定是艰难的。它本质上考验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定力。对于能力,我们有一些自负;但是定力,却未必能超过路边的一个乞讨者。我们做过很多尝试,标题、内容、写作风格,也主动迎合过订户,最后发现都失败了——用户对我们做的虚头巴脑的东西没兴趣,或者说他们根本没希望从你这儿获取此类内容。他们来到你这这儿,就是为了获取“有用”,技术上、理念上、阅读上的有用。做不到有用,非要以有趣迎合他们,在他们眼里,就变成了小丑。

 

有用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传播,数据不一定好,因此它会考验我们的耐心与判断。从去年夏天开始,我们不再追求粉丝增长、阅读数据等等。我们不再用数据焦虑桎梏自己。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关注、写作了什么样的人?是否呈现出了独特性?是否呈现出了我们的价值?

 

两年来,我最喜欢的一个十万加作品,是我们几个同事一起写的《兄弟:谁的复星?》这篇文章不长,也不是在最早的时间点发出来的。但它呈现出了商业人物团队的基本素养。我在内部培训中反复谈到。


两年来,我们也犯过很多错,做了一些错误判断。事实上,我们一直在犯错,错了改正它,继续往前走。客观、理性、沉静地往前走,脚踏泥土、扎扎实实。

 

要感谢今日头条,给了砂石一个沉淀的机会,并且在砂石尚未沉淀的时候,愿意认可它的价值。

 

如果只是依靠传统对算法的理解,我们的很多内容并不会被推荐给头条用户。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头条平均阅读数据大概10万左右,头条粉丝二十多万。这算不上一个特别好的数据,但也不差。对于以原创、深度商业人物特写和长篇商业故事为主要产品,互动性很差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数据我们比较满足。

 


这样的数据,一方面来自用户们对于砂石型内容的需求、对商业人物的认可,也有今日头条在算法上的倾斜。任何一个结果都是多重因素共同的作用。所以,再次感谢头条粉丝与今日头条。

 

我们在进行头条号创作的时候,除了依照我们的日常标准进行图文和一些短视频的创作,有时候也会尝试着针对头条用户的创作。我们也会去做一些问答,努力将我们的价值观去推送给用户。我们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也犯了很多错,也在努力去改正。

 

在接下来的头条号创作者中,我们也会去多尝试一些短视频的创作。短视频的创作一直是我们的弱项,我们一直担心做不好做成鸡肋。头条这边提供了很多工具上的帮助,这对我们这些技术盲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里,变化和变化的速度都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充满忧思、困惑和恐惧。这很正常。可是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与其被恐惧紧紧地汗衣裹体,不如去顺应它,拥抱它。

 

大家一定会关心,创作者如何实现商业价值。对于“商业人物”来说,我们只需要干好两件事。一件事不被潮流裹挟,能够完成砂石的沉淀。另一件就是,能够为我们核心的用户建立真正的连接。我记得《中国企业家》杂志很早以前就曾经有过一个口号——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这就是价值与连接,也是我们同样在追求的目标,只是阶层在我们这儿变成了族群。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是创作者的美好时代——对真正的创作者来说,尤其如此。


招 兵 买 马


“商业人物”想邀请几位实习生。


“商业人物”的写作目标是,“有温度,有情怀,有故事”。对于商业社会,充斥着赤裸裸利益交换的竞技场,我们希望成为理性和温情的观察者,我们希望从人性的角度剖析每一个角色。


如果你与我们一样,依旧对好的内容充满激动,依旧对好的体验充满期待,请加入我们,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时代走向何处。


要求:

  • 大学未毕业,无工作经验。(对,就是白纸,不要“老油条”。)

  • 热爱写作,有文字天赋。

  • 勤奋。

  • 悟性高。

  • 以上足够了。


带补贴,并付酬,有好老师同行。


请发简历及个人作品一份至bizleaders@qq.com,作品字数、体裁不限。



投稿、约访、合作,联系邮箱:bizleaders@qq.com

添加微信hsy111520,邀您加入商友会


微信名:商业人物

微信ID:biz-leaders

1.转载请事先获得授权(联系人微信ID:hsy111520)。
2.喜欢就分享出去,让我们用优质原创内容占领朋友圈。
3.长按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机器人(英语:Robot)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电脑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指能自动运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设备,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一般会是机电设备,由计算机程序或是电子电路控制。

知识荟萃

精品入门和进阶教程、论文和代码整理等

更多

查看相关VIP内容、论文、资讯等
专知会员服务
114+阅读 · 2020年6月12日
华为发布《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20年5月22日
《人工智能2020:落地挑战与应对 》5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5+阅读 · 2020年3月8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1+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社交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5+阅读 · 2019年5月30日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Structure Aware SLAM using Quadrics and Planes
Arxiv
4+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