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一档名叫《绿水青山看中国》的节目悄然走红,趣味与益智并存的风格之外,节目在山水相依中,展现一方大美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展示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校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教授张捷应邀成为节目嘉宾,对节目中涉及到的地理学原理进行阐释与推广。
张捷: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
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专业博士生导师
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地理委两任执行理事,现为荣誉理事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SSCI刊物TOURISM GEOGRAPHIES 编委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信息地理和书法地理、喀斯特地貌
学术成就:
学术成绩斐然,CNKI检索论文被引用数超过1万次
H-INDEX=52,在全国所有学科中学者总排130名左右,南大前5名。
曾经获得《地理学报》80年高被引论文奖、最多论文作者奖、《旅游学刊》30年中坚作者奖、《地理研究》最多作者奖等。
『万卷书——地理学是人与自然的交流』
踏进张老师位于昆山楼的办公室,一股墨香便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的书法对联和洞穴山水,共同组成了人们对这一方空间的第一印象。
“我十分热爱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在采访过程中,张老师曾不止一次这样告诉我们。以旅游地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他,平日里更是一位资深的传统文化热爱者。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张捷老师的个人爱好,更是他学术研究的内核之一。“中国的地理研究,一定要有人文关怀。”在旅游地理领域,张捷老师研究过石刻文物风化现象,研究过书法景观,现在正在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声景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张捷老师笑着说。
谈到书法景观,张老师如数家珍:“我将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来研究。也就是书法景观在景点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分布,对游客又有怎样的影响。我同样研究中国的书法景观,比如碑刻遗址的分布情况。总体来说书法地理研究的就是书法景观,去看它的分布和人地关系以及对人的影响。”
人文地理外,张老师对整个地理学科也有着很独到的把握。他表示,尽管在信息时代,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永远会存在。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也曾有过这样的口号,“Distance is dead, but long live the geography.”——距离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地理学依旧万岁。
『万里路——诗情画意看中国』
被问到“对南大学子有什么寄语”,张老师说:“借用古人的一句话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绿水青山看中国,也要诗情画意看中国。”
其实,“行万里路”的过程,就是发现自然的奇妙之处与发现自我的过程。
“我一直觉得我很健忘,走过的路可能很快就忘了。”张老师笑言,可能很多人会在现场诗兴大发,颇多感慨,但他更多的是在回家很久之后细细品来觉得回味无穷。“这个时候我回去思考品味,或者写一首诗。我觉得旅行确实能增长很多学问,前提是要做一些功课,去做个有心人。”比如在去突尼斯时,张老师一行人深入当地了解了很多历史与文学美术知识。当后来读到相关的书籍时,便会把它们与曾经看到过听到过的结合起来。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英国的New Forest公园和九寨沟的对比研究项目,去深入地了解New Forest 背后与威廉征服者的故事与环境,有哪些文化和自然景观会被保存下来,等等。通过这些可以学到很多和历史地理相关的知识,所以我才会对学生们讲要行万里路。”
张老师告诉我们,行万里路不仅当是在脚下,更应是思考的旅程,反思和回顾必不可少——多旅游多思考,多去了解自然的知识。这样才能在千篇一律的景观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交谈过程中,张捷老师还俏皮地告诉我们,其实他更喜欢被人称呼为老师,那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独一无二的张老师的地理思维。
『南大青年对话张捷老师:地理学,也有人文关怀』
N=南青
Z=张捷
N:张老师您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在研究地理科学时是如科学家一般严谨还是如文人墨客般感性?
Z:我是一个十分热爱中国传统的地理学者。至于后者,我觉得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尤其是中国的地理研究,一定要有人文关怀。地理学是人地关系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如果不考虑人的因素就脱离了地理学。
N:您提到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平时会为自己的爱好留出专门的时间吗?
Z:当然会。你看我在墙上挂了写书法的水写纸,工作累了都会用清水去写一写。我也会自己写对联写长联,我办公室里挂的这些都是我写的。
N:张老师在这档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给大家传递了很多关于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的理念,您是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环保问题的呢?
Z:“我觉得“绿水青山”这个环保主题是国家之大计,一个是从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另一个就是从乡愁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它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些理念恰恰击中了自然与人文地理所关注的问题核心。
这档节目本身就是结合习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个中心来做的,祖国发展至今,早已进入了追求美丽现代化强国的新境界,这个时候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显得尤为可贵,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是密切相关的。
N:您觉得“旅游”意味着什么呢?
Z: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的话,就是旅游产业,比如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有7.05忆人次游客,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800多亿人民币的收入,这甚至是相当于许多国家一年的GDP的。
N:老师对于目前很多旅游景点在假期时游客爆满以及"千篇一律"的情况如何看待?
Z: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游客多的问题,其实中国人很喜欢热闹啊,游人稍微多一点让人觉得景点很有意思,玩起来也很好。而且游客量大的问题是现在的节假日制度导致的。那么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假期适当地分散来缓解节假日期间景点过分的拥挤。
关于千篇一律的问题,就要看我们是怎么理解的。很多时候我们去国外的景点欣赏教堂,也会觉得千篇一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去理解它们内在的历史和文化。就像江南古镇,其实每个古镇都有它们内在的历史,包括古代的家族等等。仅仅从外部从游客的角度去观光,看它外在的建筑,可能都是江南水乡的模样,但实际上当我们深入了解这其中的文化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千篇一律”的印象改变了。所以有时候其实根本上是游人们观景的出发点造成了理解上的限制。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会有千篇一律的情况,比如一些纪念品商店,世界各地都有,其实都是中国制造。其实在旅游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差异化是好的,但在基本的服务上还是应该同质化的,比如很多国外的游客觉得国内景区的基础设施会不到位。
N:我们在出行旅游时要带着怎样的心态来欣赏真正的大好河山呢?
其实我们讲出去旅游,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要去体会景点背后的文化性的东西的。如果是自然景观,就要了解它的形成过程。几个洞在那里,怎么看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个洞都是有它自己的故事的,当我们仔细去了解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个景观都不一样。人文景观也是一样,从外面看古镇都长一个样子,但走进去了解之后会发现可能从中走出了不同的文人大师乃至名人富豪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旅游收益”,我们的体验也会更加饱满。
采访 | 王子萌 薛森阳 刘畅
图 | 张捷 刘畅
文 | 薛森阳 王子萌
美编 | 罗昊
责编 | 张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