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PR2020 | 最新最完善的场景图生成 (SGG)开源框架,集成目前最全metrics,已开源

2020 年 3 月 2 日 极市平台

加入极市专业CV交流群,与10000+来自腾讯,华为,百度,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名企名校视觉开发者互动交流!

同时提供每月大咖直播分享、真实项目需求对接、干货资讯汇总,行业技术交流。关注 极市平台 公众号 ,回复 加群,立刻申请入群~


作者:汤凯华
知乎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09657521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转载,未经允许,不得二次转载

内容提要


  1. 前言

  2. 框架说明

    1. Faster R-CNN预训练

    2. SGG as RoI_Head

    3. 所有指标简介

    4. 常见误区

    5. 额外的话

  3. 无偏见的场景图生成(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 KERN与VCTree(CVPR 2019)

    2. Causal TDE Inference (CVPR 2020)

  4. 总结和展望


前言


2019上半年跌跌撞撞地搞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都没work,尤其让我酸的是我上半年没做work的一个VQA的idea居然在同年ICCV看到一篇极其相似的文章,虽然对方取巧用了BERT硬是提了一点才中的,但真的没产出的时候看着别人发paper太酸了。 话虽如此,取巧用idea以外的trick发paper还是不值得学习的。 同年下半年,受含老师的影响(要求),我去看了很久的《The Book of Why》来寻找灵感,最后到了临近CVPR deadline,还是回归了自己的老本行场景图生成,投稿了一篇《Unbiased Scene Graph Generation from Biased Training》,并幸运的以(SA,SA,WA)的分数中了今年的CVPR 2020。 结合我之前对SGG领域的了解,我认为目前SGG领域内关于不同message passing模型设计带来的提升已经趋于饱和,且这个研究方向目前来看已经愈发没有意义,因为由于自然存在以及数据标注中的bias和长尾效应(long-tail effect), 所谓的模型优化已经渐渐变成了更好的拟合数据集的bias,而非提取真正有意义的relationships。

在此基础上,我在该工作中主要做了如下两件事: 1)延续我去年在VCTree(CVPR 2019)中提出的mean Recall@K,设计了一个unbias的inference算法(注意不是training方法哦~),并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真正有意义的SGG,而不是去拟合数据集刷指标; 2)由于之前通用的SGG框架neural-motifs已经落后于时代,我设计了个新的代码框架(已于Github开源)。 不仅结合了最新的maskrnn-benchmark用于底层物体检测,同时集成了目前最全的metrics包括Recall,Mean Recall,No Graph Constraint Recall, Zero Shot Recall等,同时代码中为各种指标的evaluation统一了接口,希望后续有更多的研究者们可以设计出更有价值的metrics,从而使SGG领域不至于再只关注一个biased指标Recall而沦为灌水圣地。

框架说明:


如果在过去两年做过SGG的同学应该都或多或少知道neural-motifs代码框架,虽然Rowan Zellers本身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大神,但是他neural-motifs代码里的各种炫技操作和神乎其神的trick,经常让我非常头大,更不要说糟糕的文档和说明了。 当然,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要写个新的Codebase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neural-motifs的底层Faster R-CNN已经过于落后,毕竟SGG里物体的检测和识别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时候比预测relationship更加重要。

为了便于大多数有物体检测背景的同学follow,我挑选了去年最当红,哦不,最为可靠的facebookresearch/maskrcnn-benchmark框架作为基础,在其基础上搭建了我的Scene-Graph-Benchmark.pytorch。 该代码不仅兼容了maskrcnn-benchmark所支持的所有detector模型,且得益于facebookresearch优秀的代码功底,更大大增加了SGG部分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BoxList类的设计简直是人类工程智慧的结晶,崇拜,从早年的faster-rcnn框架过来的我热泪盈眶)。

目前我们框架提供的各种baseline模型,有着当之无愧的State-of-The-Art SGCls和SGGen结果(如下图,PredCls我还需要花时间调一下)。 由于复现版本的VCTree为了简便省略了原文的Hybrid Learning,同时SGGen/SGCls/PredCls超参也做了统一,而非各自最优,所以此处的PredCls低于VCTree原文。
额外感谢史佳欣同学也参与了部分代码的实现。

传送门: https://github.com/KaihuaTang/Scene-Graph-Benchmark.pytorch
论文链接: https://arxiv.org/abs/2002.11949
Recall@K for Iterative Message Passing(IMP), Neural Motifs, Transformer,VCTree
  • Faster R-CNN预训练

该项目的Faster R-CNN预训练部分基本完全采用 maskrcnn-benchmark 的源代码(虽然我们又增加了attribute_head的实现,但还没开始正式使用),仅就数据集做了更换,换成SGG的VisualGenome数据集。 因此后续研究者可以完全参考 maskrcnn-benchmark 的代码设计新的detector,并运用于SGG中。 下面是一个训练命令行样例:

CUDA_VISIBLE_DEVICES=0,1,2,3 python -m torch.distributed.launch --master_port 10001 --nproc_per_node=4 tools/detector_pretrain_net.py --config-file "configs/e2e_relation_detector_X_101_32_8_FPN_1x.yaml" SOLVER.IMS_PER_BATCH 8 TEST.IMS_PER_BATCH 4 DTYPE "float16" SOLVER.MAX_ITER 50000 SOLVER.STEPS "(30000, 45000)" SOLVER.VAL_PERIOD 2000 SOLVER.CHECKPOINT_PERIOD 2000 MODEL.RELATION_ON False OUTPUT_DIR /home/kaihua/checkpoints/pretrained_faster_rcnn SOLVER.PRE_VAL False

主要参数文件可以参考"configs/e2e_relation_detector_X_101_32_8_FPN_1x.yaml"。注意所有config文件的default设置在"maskrcnn_benchmark/config/defaults.py"中,而优先级如下,具体每个参数的意义可以参考我Github项目中的解释。


  
  
    
命令行参数 ===》(覆盖)===》xxx.yaml参数 ===》(覆盖)===》defaults.py参数


当然因为detector的训练费时费力费卡,而且考虑到公平起见以往大部分SGG的工作都会follow一个固定的预训练模型,即neural-motifs项目所给的预训练detector模型。我这里也release了一个我训练好的ResNeXt-101-32x8模型考虑到国内同学可能下载不便,我这里给一个百度网盘的链接(提取码:gsfn):https://pan.baidu.com/share/init?surl=MDFgqluIe_LKhi7MP2Pjqw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Faster R-CNN其实还支持了attribute_head,即物体的属性,但为了公平比较,我目前还没有在发表的文章中加入对应实验,欢迎大家完善这部分工作。


  • SGG as RoI_Head


关于最主要的SGG部分,我将其设计为了一个roi_head,参考其他roi_heads,如box_head的设计,我将主要代码集中于"maskrcnn_benchmark/ modeling/ roi_heads/ relation_head"目录下,结构如下:

relation_head代码结构

所以,如果想要设计自己的新模型,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修改 "roi_relation_predictor.py" 以及增加相应的"model_xxx.py"和"utils_xxx.py"足矣。 目前我们框架所提供的模型有:

  1. Neural-MOTIFS: https://arxiv.org/abs/1711.06640

  2. Iterative-Message-Passing: https://arxiv.org/abs/1701.02426

  3. VCTree: https://arxiv.org/abs/1812.01880

  4. Transformer (由史佳欣实现,没有发表单独的paper)

  5. Causal-TDE:https://arxiv.org/abs/2002.11949

    1. MOTIFS: https://arxiv.org/abs/1711.06640

    2. VCTree: https://arxiv.org/abs/1812.01880

    3. VTransE:https://arxiv.org/abs/1702.08319


他们可以通过"MODEL.ROI_RELATION_HEAD.PREDICTOR"参数进行选择。 因为最后一个Causal-TDE是我今年CVPR2020提出的一个特殊的Inference方式,而非具体的模型,所以它测试了三种模型。 我们会在下文无偏见的场景图生成中具体的介绍这个方法。

  • 所有指标简介


作为基础知识,我先简单介绍下SGG的三种设定: 1) Predicate Classification (PredCls): 给定所有ground-truth的物体类别和bounding boxes,求这张图的场景图。 2)Scene Graph Classification (SGCls): 给定所有ground-truth物体的bounding boxes,求场景图(需要预测物体类别)3) Scene Graph Detection/Generation (SGDet/SGGen) : 只给图片,自己跑detection检测物体,最后预测场景图。

然后关于指标,之前的SGG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过度依赖单一指标Recall@K,而这个指标因为不区分各个类别的贡献加上VisualGenome本身的长尾效应,很容易被过拟合。 这导致了近年大多数SGG的文章,只是在过拟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非真正生成了更有意义的场景图。 于是我在该框架中整合了已知的所有指标,也希望后续的工作可以report更多有意义的指标来分析算法有优缺。 下图是我代码的一个结果输出样例。

项目在测试/验证时的输出格式
所有本框架支持的指标有:

  1. Recall@K (R@K): 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广为接受的指标,由卢老师在 https://arxiv.org/abs/1608.00187 中提出。 因为VisualGenome数据集的ground-truth中对relationship的标注并不完整,所以简单的正确率并不能很好的反映SGG的效果。 卢老师用了检索的指标Recall,把SGG看成检索问题,不仅要求识别准确,也要求能更好的剔除无关系的物体对。
  2. No Graph Constraint Recall@K (ngR@K): 这个指标最早由 Pixel2Graph 使用,由 Neural-MOTIFS 命名。 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传统的Recall计算里,一对物体只能有一个relation参与最终的排序,但ngR@K允许一对物体的所有relation都能参与排序。 这也非常有道理,比如 human(0.9) - riding (0.6) - horse (0.9): total score=0.9x0.6x0.9,可能这对物体还有另一个relation: human(0.9) - on (0.3) - horse (0.9): total score=0.9x0.3x0.9。 后者虽然分数比riding低,但也是一种可能的情况。 ngR@K的结果往往大大高于单纯的R@K。
  3. Mean Recall@K (mR@K): 这个指标由我的 VCTree 和另外一个同学的 KERN 在2019年的CVPR中同时提出,不过我并没有作为VCTree的主要贡献,只在补充材料中完整展示了结果表。 由于VisualGenome数据集的长尾效应,传统Recall往往只要学会几个主要的relation类比如on,near等,即便完全忽视大部分类别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结果。 这当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所以mean Recall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把所有谓语类别的Recall单独计算,然后求均值,这样所有类别就一样重要了。 模型的驱动也从学会尽可能多个relation(有大量简单relation的重复)变成学会尽可能多种类的relation。
  4. Zero Shot Recall@K (zR@K): 在早期的视觉关系识别中,人们也使用了Zero Shot Recall指标,但在SGG中又渐渐被人忽视了,我们在这又重新增加了这个指标,因为它可以很好的展示SGG的拓展能力。 Zero Shot Recall指的并不是从来没见过的relation,而只是在training中没见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三元组组合,所有单独的object和relation类别还是都见过的,不然就没法学了。
  5. Top@K Accuracy (A@K): 这个指标来自于某个之前研究者对PredCls和SGCls的误解,并不建议大家report到文章中,这里列出来是希望大家以后别犯这个错。 该同学在PredCls和SGCls中不仅给了所有object的bounding box,还给了主语-宾语所有pair的组合,所以这就完全不是一个Recall的检索了,而是给定两个物体,来判断他们relation的正确率。
  6. Sentence-to-Graph Retrieval (S2G): 最后是我在 Causal-TDE 中提出的ground-truth caption到SG检索,它可以看成一个理想的下游任务,可以看作一个VQA: 问指定图片的SG符不符合给定描述。 他的意义在于,他完全摒弃了visual feature,只使用符号化的SG。 他可以测试检测出的SG是否可以用来完整地丰富地表示原图(潜台词: 从而支持符号化的推理)。 由于这需要额外的训练过程,所以并不能直接在SGG的val/test里输出。

当然现有的metrics也许仍然不够完善,如果有更好的能体现SG效果或有助于分析SGG的指标,我的代码框架也支持自定义指标,本项目的所有指标都通过如下类实现,可以添加至"maskrcnn_benchmark/data/datasets/evaluation/vg/sgg_eval.py"并在同目录下的"vg_eval.py"中调用。

class SceneGraphEvaluation(ABC):
def __init__(self, result_dict):
super().__init__()
self.result_dict = result_dict

@abstractmethod
def register_container(self, mode):
print("Register Result Container")
pass

@abstractmethod
def generate_print_string(self, mode):
print("Generate Print String")
pass

# Don't forget the calculation function
# def calculate_recall()
# return


  • 常见误区

在从事SGG研究的这两年里,我从看的paper,代码,和自己当reviewer审的paper里,发现两个常见的误区,这会导致结果异常的高。 我假设这些作者是出于无心,所以在此澄清。

  1. 不加区分No Graph Constraint Recall@K (ngR@K)和Recall@K (R@K)。 除了早期最开始提出ngR的 Pixel2Graph 外,我还看到过一些人,直接将自己ngR的结果和别人单纯Recall的结果作比较,声称自己是state-of-the-art的结果。 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他们常见的症状有: 1)没有明显理由的情况下PredCls的Recall@100大于75%,2)文中没有明确提及ngR和R的区别。 目前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在VisualGenome数据集中,传统Recall@100在Predcls上的上限应当在70%左右。 因为数据集的不完整性,其实很多预测都是正确的,只是数据集里没标,所以这造成了传统Recall永远无法达到理论的100%。 那么如果自称PredCls的Recall@100大于75%的,多半其实是用了ngRecall。


  2. 在PredCls和SGCls中,使用Top@K Accuracy (A@K)来报告成Recall,这又是另一个误区。 因为PredCls和SGCls中给定的只是所有object的bounding box,而非具体的主语-宾语的pair信息。 一旦给定了pair信息,那么其实就没有recall的ranking了,只是纯粹的accuracy。 这个误区最初发现于 contrastive loss 中。 我花了小半个月才发现为什么他的PredCls和SGCls结果这么好。 它的症状也很简单,PredCls和SGCls中的Recall@50, Recall@100结果一摸一样,只有Recall@20稍低。 因为没有了ranking,top50和100也就没区别了,没有图片有多于50个的ground-truth relationships。

  • 额外的话

  1. 对于一些模型,打开或关闭 "MODEL.ROI_RELATION_HEAD.POOLING_ALL_LEVELS" 这个设置会很大地影响relation的预测,比如如果在VCTree的Predcls中关闭这个设置,就可以提升结果,但在对应的SGCls和SGGen中却不行。 上文的VCTree结果,我为了统一都打开了这个设定。


  2. 对于一些模型(不是全部),使用 Learning to Count Object 中提出的一种fusion方法,可以显著地提升结果。 这种fusion算法的公式为: 使用方法是,在 "roi_relation_predictors.py" 中,将主语宾语特征的混合方式改为这个公式,目前项目中使用的为简单的torch.cat((head_rep, tail_rep), dim=-1)。


  3. 另外更不要说一些hidden_dim的参数了。 我想表达的是,因为时间的限制(还有卡的),我其实没有对这个项目做过多的调参,我写的一些超参我也没有完整测试。 如果有打比赛经验的同学,通过修改参数达到更好的结果我一定不会惊讶。


无偏见的场景图生成(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其实在我接触SGG以来最大的困惑不是SGG做的不好,而是现在的SGG如果单看Recall明明已经非常好了,但为什么仍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换句话说,SGG画的饼这么香为什么没人吃,虽然也有一些下游任务中有人利用SGG发了paper,但都没有成为主流。 我的想法是relationship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很依赖语境的标签,这不同于简单的物体分类和识别,在后者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而我的理解里单纯的deep learning的本质是memorize所有数据集,并做一些简单的归纳汇总(一定程度的generalize),这是一个非常passive的过程,所以在简单的分类识别等passive的任务上效果最为显著。

比作人类的话,这可以看作人下意识情况下做的一些工作(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识别出苹果的,识别的时候纯粹是下意识反应,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是苹果)。 最新的NLP中的研究也发现,进入Transformer时代后,很多简单的问答,机器已经可以做的非常拟人了。 但如果稍微在问题中加入一个简单的1+1之类的需要思考的过程,模型瞬间给出很多滑稽的结果。 所以现在的deep learning学出来的模型,更像一个被动的只靠直觉驱使的人 而SGG和任何需要Reasoning的任务比如VQA,都更加主动和主观。 比如SGG中到底是(human, on, horse)还是(human, riding, horse),取决于语境是关注“what's on horse?(空间关系)”还是“what is the man doing?(具体动作)”,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做(如果直接归为多类别问题的话,又会因为同义词太多而无法得到足够好的标注)。 我不认为现在的大部分推理(Reasoning)的文章,真正做到了推理 (虽然我们组就是做这个的),加了很多attention也只是更好的拟合了数据集而已。 因为给定同一份输入,一个确定的网络(假设不包含随机sample等操作)永远只会得到一个结果,是一个passive的反馈

而我们最新的CVPR 2020的文章“ Unbiased Scene Graph Generation from Biased Training ”就尝试通过对因果图的干预,使同一份输入,同一个网络,得到不同的输出,用于不同的目的。 类似于人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在脑海里思考各种可能选择,做出权衡。 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真正解决Reasoning的一个可能方向,用一个deep model拟合对世界的认知(知识),但真正的推理在于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即对模型中各个节点进行不同的干预后的观察。 当然这种干预用什么去驱使,RL? Sample? 还有待考虑(这怕不是要靠意识本身)。

扯远了,回到SGG中。 虽然我们还是无法解决用什么标准去评价一个更主观更有意义的SGG,但肯定不是目前最主流的Recall@K,在这种指标下即便模型只学出了on/near/wear/has等少数几种relationship,模型的Recall@K依然非常高,这种场景图对下游reasoning任务的帮助非常有限,简单的来说没有引入足够多的信息量,那么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relationship尽可能地diverse,学到尽可能多种类的relationship就有更多信息量了。 所以去年CVPR 2019,我在 VCTree 这篇文章里提了个mean Recall的指标用于评价一个无偏见的场景图,上文也作了介绍。

  • KERN与VCTree(CVPR 2019)

其实同年,有两篇工作同时提出了一摸一样的mean Recall的指标,名字都一样。 除了我们的 VCTree 还有一篇叫 KERN 的工作。 这两篇工作首次开始关注,怎么衡量和解决无偏见的场景图。 且这两篇给出的solutions都和网络的message-passing的结构有关。 传统的方法往往通过attention来体现这种结构,这样也就将结构和feature一起end-to-end地训练了,就非常容易造成网络的过拟合,即产生结果完全biased到一些大类中: on/near。 那么我们来看看 VCTree KERN 给的两种解决方案。

1) KERN 使用了一个基于统计的message-passing structure,这个结构是一个hard structure无法学习(基于他们的 代码 ,我发现这个结构matrix被设为requires_grad = False)。 既然结构都不学了,所以也就不存在结构上的过拟合。

2) VCTree 则用一个独立的分支来学习structure,并确保feature learning的分支和structure learning的分支没有/中断反向传播。 这也就保证了,结构和feature不会共同过拟合到一起 下图是我对VCTree核心idea的一个概览图。
VCTree结构分支与feature分支概览图

  • Causal TDE Inference (CVPR 2020)

到了今年的CVPR,我们做了一个更大胆的构想。 我们将常见的MOTIFS和VCTree等模型归纳为了如下的因果图。 因果图中每个节点为一些关键变量,而其中的有向边就是对各种网络forward运算的简化,仅体现了一种因果上的决定关系。
左侧为网络概述,右侧为对应的因果图

然后,我们分析了这些模型中偏见到底来自于哪里。 我们认为,SGG中的偏见主要来源于下图右下角的那种场景,即不看具体的两个物体的状态(feature),单纯通过两个物体的label和一个union box的环境信息,就盲猜这两个物体是什么relationship。 因为VisualGenome数据集的bias和长尾效应,偏偏这种盲猜不仅更容易学习还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对的。 这就导致了模型不再关注物体具体的状态(feature)而直接take了盲猜的biased shortcut(毕竟deep learning永远优先收敛到各种shortcut上)。 导致的结果就是,具体的visual feature不再重要,也就预测不出真正有意义的finegrain的relationships了。 因为更finegrain的relation出现太少,而且很容易错,所以干脆把所有复杂的sitting on/standing on/riding全预测成on。
然后就产生了下图C子图中的非常没有意义的scene graph,偏偏Recall还挺好。 因为标注员本身就倾向于标这些简单的relationships。
于是为了迫使模型预测更有意义的relationship,我们用了一个causal inference中的概念,即Total Direct Effect(TDE)来取代单纯的网络log-likelihood。 Effect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医学上为了确定一个药真正的疗效,我们除了观测患者服药后的表现(传统模型的预测),还要减去这个药的安慰剂效应(通过控制变量/反事实干预得到的bias )。 这就体现在了下图中。 我们的Unbiased TDE是一个除去了盲猜带来的“安慰剂效应”后的真正的relationship可能性。
虽然简单,这样的方法却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效果,从下图的各个predicate的单独Recall结果就可以看出。 注意! 有的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删除模型中biased shortcut分支,只用feature预测relationship。 这就好比去拟合Y=aX+b,想要得到一个无bias: b的模型,我们不能单纯的就用Y=aX去拟合数据,而是要先构建出Y=aX+b拟合完了再删去b。 我们实验部分也证明了单纯去掉biased shortcut分支,并不会直接得到最好的unbiased SGG。 另外,还有一些额外的使用TDE的trick,可以去我的Github上看对应的 Tips and Tricks

总结和展望


最后我想在总结里再唠叨唠叨场景图的应用,我一直觉得场景图是visual reasoning的基础,但同时现在的SGG还远不足以支撑visual reasoning 即便我提出的Unbiased SGG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具体怎么使用SG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我们脑子里想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先构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思考某些事物处于特定状态下对其他相关联事物的影响,然后关联事物的关联事物的影响。 这里我指的既可以是Unbiased SGG中提到的因果图,也可以是将SG运用于Visual Reasoning任务中后的SG。 但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真正的Reasoning肯定不再是简单的用模型跑个one-time feedforwad 而是类似于: (1): 干预1->观察1->Output1, 干预2->观察2->Output2, .... (2): {Output1, Output2,.....}->比较分析。

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堆,最后都说的有点乱了。 很多东西我也只是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有待更多的实验和研究去验证。 毕竟不知道对不对,不知道work不work,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结果为什么是这样,才是科研的常态。 希望大家多多尝试些更有意思的想法,在state-of-the-art每天更新的时代,提升零点几个点也许远没有尝试些新的可能性,或者对一些现象做出有参考价值的分析来得有意义,哪怕performance不是最高也不要气馁。 说起来我的 Causal TDE 还降低了传统指标Recall几个点呢。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大家觉得我的Paper和开源的代码对大家的研究有任何启发或者帮助的话,记得来引用我们的paper啊~

@inproceedings{tang2018learning,
title={Learning to Compose Dynamic Tree Structures for Visual Contexts},
author={Tang, Kaihua and Zhang, Hanwang and Wu, Baoyuan and Luo, Wenhan and Liu, Wei},
booktitl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year={2019}
}

@misc{tang2020unbiased,
title={Unbiased Scene Graph Generation from Biased Training},
author={Kaihua Tang and Yulei Niu and Jianqiang Huang and Jiaxin Shi and Hanwang Zhang},
year={2020},
eprint={2002.11949},
archivePrefix={arXiv},
primaryClass={cs.CV}
}


-END -


推荐阅读:



极市平台视觉算法季度赛,提供真实应用场景数据和免费算力,特殊时期,一起在家打比赛吧!



添加极市小助手微信 (ID : cv-mart) ,备注: 研究方向-姓名-学校/公司-城市 (如:目标检测-小极-北大-深圳),即可申请加入 目标检测、目标跟踪、人脸、工业检测、医学影像、三维&SLAM、图像分割等极市技术交流群 ,更有 每月大咖直播分享、真实项目需求对接、求职内推、算法竞赛、 干货资讯汇总、行业技术交流 一起来让思想之光照的更远吧~


△长按添加极市小助手


△长按关注极市平台,获取最新CV干货


觉得有用麻烦给个在看啦~  

登录查看更多
28

相关内容

3D目标检测进展综述
专知会员服务
193+阅读 · 2020年4月24日
【CVPR2020】MSG-GAN:用于稳定图像合成的多尺度梯度GAN
专知会员服务
29+阅读 · 2020年4月6日
【快讯】CVPR2020结果出炉,1470篇上榜, 你的paper中了吗?
目标检测中的Consistent Optimization
极市平台
6+阅读 · 2019年4月23日
Reasoning on Knowledge Graphs with Debate Dynamics
Arxiv
14+阅读 · 2020年1月2日
Arxiv
3+阅读 · 2019年3月29日
Arxiv
4+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Large-Scale Study of Curiosity-Driven Learning
Arxiv
8+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4月23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3月23日
Arxiv
4+阅读 · 2017年11月14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Reasoning on Knowledge Graphs with Debate Dynamics
Arxiv
14+阅读 · 2020年1月2日
Arxiv
3+阅读 · 2019年3月29日
Arxiv
4+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Large-Scale Study of Curiosity-Driven Learning
Arxiv
8+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4月23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3月23日
Arxiv
4+阅读 · 2017年11月14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