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四百年,清华人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传承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抱负,民族才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一代的清华人,理想都是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呢?
「脚踏实地做好时代的记录者」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的吴丹妮,现为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开罗分社驻外记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清华的学习时光帮她种下了成为驻外记者的「理想种子」。
2011年,吴丹妮保送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项目班,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新班。从单纯的外语语言学习到掌握国际新闻写作与传播学知识,一个「要成为新闻人」的目标渐渐在她的脑海中明晰起来。
研究生二年级时,她成为了《人民日报》驻澳大利亚分社的实习记者。三个月的实习时光虽然短暂,但在一线接触国际新闻实践的经历令她坚定了成为一名驻外记者的信念,她希望用自己的脚步和笔触记录更多不同国家的历史瞬间与社会故事。
2018年10月,在入职新华社四年后,吴丹妮申请前往位于中东地区的开罗分社驻外工作三年。谈起为何选择中东地区时,她说,那些在国际新闻中动荡不安的地方或许也有其他的侧面,希望自己有机会去见证真实的景象并记录下来。
面对埃及人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记者的热情与好奇,吴丹妮说这让她既感到亲切温暖,又很快意识到了自己所代表的一种形象——自己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程度影响着埃及人如何看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更影响着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年轻人。
在不久前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结束时,吴丹妮收到了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长、前外长助理齐迈提先生从北京发来的微信。齐迈提不仅再次感谢了吴丹妮的前期协调与采访工作,更对会议的完善组织和峰会的丰硕成果表达了赞扬之情,他有感于「一带一路」倡议为埃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也有感于中国新闻工作者和各界人士的勤勉与坚持。
驻外期间,为了做好工作,吴丹妮为自己准备了「应急旅行包」,以便在需赶赴现场的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做到拎包就走。而即使是在休息时间,她也和许多同事一样保持着待命状态,时常查看地区新闻动态,并与雇员保持联络。去年年底,开罗吉萨金字塔附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刚刚开始吃晚饭的吴丹妮和同事们放下碗筷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并按照既定的发稿流程与标准发回了准确报道。
「感谢清华教给我'行胜于言'的实践智慧。」吴丹妮说,正是「行胜于言」这四个字让她在驻外工作中无论是面临突发事件还是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都能脚踏实地地尽自己全力把本职工作做到能力范围的极致。
驻外工作尽管刚刚开始半年有余,吴丹妮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国家的一步可能是普通人的一生,与还在紧急状态的埃及相比,祖国的发展稳定让海外工作的我们拥有了一份安全感。」吴丹妮说,她将继续在宝贵的驻外时光中锤炼自己,用行动坚守自己的理想与初心。
「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2010年保送至清华大学化工系的朱晓鹏,终于有机会实现那个从小就深埋于心的科研梦,然而,还不曾真正进入实验室做过实验的他,就在2011年的初夏,与自己心爱的化学,画上了告别的句点。
「我很喜欢《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每次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都会再去看一遍。」朱晓鹏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就是:「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只是朱晓鹏的这盒巧克力,却比别人苦的许多。
初二那年,父亲意外离世,留下母亲和四岁的妹妹,十三岁的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是母亲的天。那时,他唯一能做且能做好的事情就是学习,这也是他成绩突飞猛进的一个转折点。
初三,第一次接触化学,朱晓鹏就被这个学科的魅力深深吸引了。高一自学完高中化学的全部知识,高二自学大学知识,最终,他凭借湖南省化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
2011年,是他在清华园里度过的第一个初夏,突发的 「脊髓血管瘤」,让他不得不与轮椅为生。无法站立,就意味着无法回到校园。这个被医生断言可能再也无法学习的18岁男孩,哭过之后,发誓要重新站起来。
2013年,两年的康复训练让他得以再次回归校园,因无法实验而转入数学系的他,于2017年顺利毕业并获得直博资格。
2017年9月,以博士生身份再次踏入清华园的他,身体却突发莫名的疼痛,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卧床不起,学习和研究也一度陷入停滞状态,而这一疼就是两年。现在的他,仍需要不间断地服用止痛药,这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
经历了这一切,他也会觉得命运是不公平的。「但只能被命运推着走,有时觉得如果没有经历这一切,我反而不能成为现在的我。」博士期间很少再奔波于各个教学楼上课,他除了每周参加实验室的例会,每天也享受待在自己的卧室里,一床,一桌,一书架。
「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会打篮球,现在只能看看NBA的球赛了。好在我宅习惯了,也没有觉得特别闷。」行动不便的他,仍然会坚持参加自己参与筹办的「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的社团活动。科研之余,他喜欢看电影,思考电影深处的人生与人性。
苦难之后归于平静,朱晓鹏并不觉得这些过去是不可触碰的伤口。他常常在各种义务讲座和志愿者活动中讲述自己的经历,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他也时常会为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做好手头的事情。
「科研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像小时候所有的人都会说自己长大想当科学家一样,朱晓鹏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爱上了科研。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小心呵护着年少时梦想的萌芽,直到它长大。
「前期我的研究课题停滞了有半年之久,总是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一遍又一遍的失败让我都想要放弃这个课题了。大约是在今年三月份吧,有一天晚上突然想到了一个点,尝试了一下,果然是这样!」再谈到这件事,他还是会开心地笑出来,好像困在迷雾之中的旅人,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太阳。
「我接受了太多人的善意,时常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不足够回报大家对我的好。但我现在想通了,哪有那么多伟大的事情可以做呢?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了。」谈及未来,朱晓鹏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他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一直以来的科研梦。「到高校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并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
「保护脚下的土地和爱的每一个人」
李正新是社科学院2018级社会学专业直博生,于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朱日和基地——中国蓝军部队,连续5次被总部通报表彰,荣立个人三等功,被评为「中国蓝军部队十大义务兵标兵」。退役复学后,以综合排名专业第一的成绩从中国政法大学保研至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在他眼里,在全军最大的军事基地,有着「东方欧文堡」之称的朱日和服役,也曾经会让自己恐惧。李正新曾亲眼见到自己的战友在演习中牺牲,在追悼会上,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军事训练肉体上的痛苦咬咬牙都能过去,但是当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还是要勇敢地冲向演训一线,这真的是很难的。」
即便像常人一样会有恐惧,但当任务真正到来得时候,「依旧还是冲到前线,在心底不断告诉自己,这就是军人的责任,总得有人上」。
2015年夏天,在一次激烈的实兵对抗演习中,李正新被派往「红军」阵地纵深潜伏,没有后援、没有通讯、没有干粮,就靠着仅有的一瓶「娃哈哈矿泉水」在大漠的演兵场上「喝着西北风」独自坚守了8个小时。
半夜里暴雨倾盆而至,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脑海里反复默念着「戍边关,一家不圆万家圆」,这让他在空荡荡的孤寂中不敢半分松懈。在拂晓时分,身体快要虚脱之际,他爬出掩体,肩扛导弹,一举击毁了「红军」的空降特种分队,成为了「蓝军勇士」。
如今回过头来看,军旅生活对李正新意义重大,「在我最好年华里,能够为国站岗放哨,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后悔,我常常想,上学、科研、工作这些事情放在我三十岁、四十岁去做也一点不会觉得晚,可是,能够为国奉献的时间就那么短短几年,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一天从军,一生报国」,李正新说,如果祖国有需要,他依然谨记「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即便是军号在我睡梦中响起,我依旧会一跃而起,走向战场」。
这就像他一直以来执着的「简单」理想,「保护脚下的土地和爱的每一个人」。军旅生涯让李正新发现,「作为战士只是守卫安宁的底线,想要让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还更需要的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守卫,我内心感觉到还有更需要我的地方,我还能做更多的事情」。
他希望祖国安宁和平,这样就能够把自己在清华所学,运用到广袤农村的农村的建设之中去,「我来自贫困的云南边陲,我希望有一天回到农村去服务基层,我曾经说过,‘凡红旗升起处,皆吾辈报国乡’,无论是在农村建设的一线,还是环境保护的前沿,我都会站好自己的岗。」
我们问李正新,「你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还重要吗?」
他说,「我只想用军营里背着辎重进行武装越野,累到虚脱时经常喊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觉得那一代的革命者,是真正把理想举过头顶的一代人,所以才能克服那么多的困难,而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又重新处在历史的‘风陵渡口’,唯有坚持理想,方能有不被急难险滩摧毁的力量,也才能找到一直往前走的航向。」
「稻田足水慰农心」
黄浩是首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PTN-BBS)学员,在校期间,是清华大学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的学员。2015年7月毕业时,他主动放弃农业部工作的机会,作为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到成都工作。
黄浩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东汉子,之所以选择四川,是因为四川正处在一个飞跃发展的扎实起步阶段,巴蜀大地新一轮大开放,将迎来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与世界充分交流的大时代。「而我们也很有幸赶上了四川‘破盆’大发展的时代,此时正需要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加入到建设四川的行列。」
选调工作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光鲜。黄浩因为选调到四川工作,经受着与爱人、女儿异地分居之苦,尤其是爱人怀孕期间也一直无法在身边陪伴,至今仍感到无限的愧疚。大女儿已经两岁多,但是陪伴玩耍的时间不足两个月,小女儿刚满月就得了肺炎,他也因为工作在身无法回去照料,谈到这些师兄内心就充满了亏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面对困难和挑战,内心深处怜惜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家国情怀让黄浩选择了坚守与坚持。为了纪念这段首都和成都之间漫长的「双城记」,师兄给女儿取乳名叫「嘟嘟」。
在市发改委任职期间,黄浩积极推动成都市「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和「第三水源」三坝水库规划建设。成都市供水过去主要依赖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水源单一,突发性水质事件及上游地质灾害都会威胁成都市供水安全。因此必须加快成都市第二水源建设,形成多水源供水格局。
当时为了能尽快拿到李家岩水库工程项目批复,他摸清审批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每一个具体负责人,倒排时间进度,制定审批进度表。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细致认真的工作,仅仅用了不足70天就完成了所有相关流程,压缩了近2/3的工作周期。后来,该项目也成为了国家层面联系的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第一批12个试点项目之一(水利PPP)。
在遇到审批困难时,黄浩也会很沮丧,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到都江堰拜谒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看到了「稻田足水慰农心」的题刻。「正是这七个字让我真正领悟到一名干部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经过现实生活的长期磨砺,经过机关工作的扎实历练,经过基层工作的千锤百炼,信念更加坚定,看问题更加全面,处事更加稳健,作风更加硬朗,决策更加果断。」黄浩师兄如是总结他的心路成长历程,「历经风霜洗礼,才能修得从容自如的淡定;植根乡土大地,方能体会到内心深处的踏实。」
百年间,清华大学一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百年间,清华青年代代各不相同,代代又一直初心不变;
百年间,我们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理想,也有保护脚下的土地和爱的每一个人的家国理想,还有做好时代的记录者的职业理想。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担当,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理想,一代青年持续着一代青年的理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